一
1939年至1946年,馬一浮在復性書院培養(yǎng)學子、刻印書籍。1946年3月,他離開烏尤寺,準備回到杭州,復性書院也一并遷走。
和馬一浮隨行的有三十多人,加上各種行李,一條大船載得滿滿當當。馬一浮在重慶停留近二十天,訪親探友,依依話別。他的一大堆行李,由武漢大學教授張真如安排,拜托嘉樂紙廠董事長李劼人,寄放在海棠溪鹽店灣的嘉樂紙廠重慶分公司房舍中。
李劼人給張真如寫信,表示會好好接待這位國學大師,并吩咐秘書處致函重慶分公司,要求他們一定辦好這件事。在李劼人的私人收藏中,有一幅馬一浮的隸書立軸,內(nèi)容是晉代傅咸的《紙賦》:“廉方有則,體潔性貞。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馬一浮以《紙賦》贈予嘉樂紙廠董事長李劼人,寓意深長。
李劼人是成都人,原名李家祥,生于1891年6月20日,中學時代就大量閱讀中外文學名著,特別會講故事,在同學中是出了名的“故事王”。1912年,他發(fā)表了處女作《游園會》,他是一個極具天賦的小說家。但是那時人們對他知之甚少,我也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讀他的《死水微瀾》。但他經(jīng)營的嘉樂紙廠很有名,我小時候使用的紙張很多就出自嘉樂紙廠,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破產(chǎn)之前,該廠是樂山最大的機器造紙廠,而李劼人就是創(chuàng)始人之一。
李劼人的《死水微瀾》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現(xiàn)代歷史小說。我很驚嘆他能夠那樣寫出四川的近代歷史,書里面對社會生活、風土人情、歷史畫卷的描繪,不是一般人所能夠駕馭的。又潑又皮的四川話是極大的亮點,非常生動,那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味道,要是換成另外的語言就少了那種味道。
李劼人的很多隨筆,寫老成都的民俗,寫得很透,寫出了老成都的韻味,他是能夠代表成都的一位作家。
二
1925年,李劼人從法國勤工儉學回國后,在《川報》當編輯,發(fā)現(xiàn)去國四年后,報紙還是老面孔,印刷的紙張——手工制造的土紙仍然粗糙低劣。由于用不起洋紙,四川沒有一家機器造紙廠可供應價廉物美的新聞紙。
一天,他和報館同人宋師度閑聊,面對發(fā)黃的報紙,突然說起創(chuàng)辦紙廠的主意。兩人越說越興奮,一致認為須“喊得出幾位有力量的熱心人來,開上一個機器紙廠”。這個偶然出現(xiàn)的新奇想法,改變了李劼人的人生道路,后來他的命運便隨著工廠的沉浮而起伏。
要辦紙廠,就要有懂得造紙的人。李劼人想起了熟識的王懷仲,他是四川眉山人,在法國專門學習造紙。當時王懷仲已回國,正在江浙一帶考察機器造紙廠,調(diào)查國內(nèi)造紙狀況和生產(chǎn)技術(shù)水平。他早有回國開辦紙廠的打算,與李劼人、宋師度的想法不謀而合。李劼人還計劃造紙廠建成后,“將來經(jīng)理一席,即由我擔任,而制造一事則一概委之老王”。
經(jīng)過籌股會,籌得原始股本五萬元,1926年6月,四川第一家機器造紙廠在樂山正式成立,因為當?shù)赜忻禾?,有堿廠,有草料,原材料不缺。紙廠大股東之一陳宛溪是樂山的大實業(yè)家,創(chuàng)辦華新絲廠,推廣桑蠶新法,對四川桑蠶業(yè)的貢獻很大,還在樂山做過不少善事。他大力支持李劼人創(chuàng)辦紙廠,以《詩經(jīng)》中“嘉樂君子”命名嘉樂紙廠。這個名字,也與樂山的古名嘉州相洽。
1927年1月20日,嘉樂紙廠召開股東會,選舉陳宛溪任董事長,李劼人任協(xié)理,王懷仲任廠長。
這家剛開辦的工廠,一時間欣欣向榮。成都的報館正缺紙,爭著向嘉樂紙廠訂貨,產(chǎn)品供不應求,股東們興高采烈。但由于價格和供應要求苛刻,無利可賺,銷售日漸欠佳,大家又變得心灰意冷。李劼人在成都聯(lián)絡(luò)買主,負責收賬,幫忙匯兌,解決一些運輸?shù)默嵥槭虑椤?/p>
因為前期工廠幾乎沒有收益,為了養(yǎng)家糊口,李劼人一邊為嘉樂紙廠出力,一邊在成都大學教書,同時在《新川報》兼職,還做些翻譯工作。那是他比較辛苦的一段時期。
1929年,嘉樂紙廠連續(xù)幾次停工。第二年剛一開頭,陳宛溪突然病逝,讓嘉樂紙廠的前途更加渺茫。過完春節(jié),王懷仲召集股東開會,準備破產(chǎn)清算,沒想到股東們覺得心有不甘,于是又籌錢,讓工廠重新開工。人事調(diào)整時,李劼人任董事。
籌的錢很快又虧完了。大家打算干脆把紙廠賣了,免得再折騰??墒牵胭u卻賣不出去,生產(chǎn)又嚴重虧本,1931年4月,嘉樂紙廠只好再次停工關(guān)門。
就在他們深感絕望的時候,轉(zhuǎn)機悄然來臨?!熬乓话耸伦儭北l(fā),中國人抵抗外侮、民族自強的聲音高漲。成都報界要求停止采購日本紙,全部采用國產(chǎn)紙。嘉樂紙廠隨即起死回生。
過了一年多時間,抵制洋貨的風潮逐漸減弱,嘉樂紙廠回到之前的停滯狀態(tài)。李劼人因家庭經(jīng)濟狀況惡化,債臺高筑,對嘉樂紙廠的事情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1933年,李劼人已四十二歲,受愛國實業(yè)家盧作孚邀請,前往重慶擔任民生機械廠廠長。這份工作,維持了兩年,他又回到成都,進入“自由著述”的狀態(tài)。畢竟,李劼人真正想做的還是文學。早在去法國勤工儉學時,一位好友在臨行前問他以后學什么,他回答:“還是文學吧。這個天地似很廣闊:我的興趣,我的性格,還是學文學好些吧!”
他把很多事都推掉,開始閉門寫作。由于失業(yè),家庭經(jīng)濟窘迫,李劼人的女兒李眉記載,這時她的母親做丸藥和賣丸藥??梢姡顒氯擞挚孔?zhèn)麽t(yī)方“李氏秘制朱砂保赤丸”以維生。本來,他從小就幫著家里搓丸藥,直到他去法國留學前,還在家里一邊看書一邊搓丸藥。
為了有多一點的收入,李劼人給舒新城寫信,問他“能不能接收出版給稿費”。1935年7月底,舒新城讀到《死水微瀾》的初稿,表示“描寫庚子拳亂事,技巧頗精彩,但對于社會意識頗少暗示”。這本書得到版稅三百多元,夠李劼人全家四個多月的生活。
過了一年半,舒新城讀到李劼人的第二部作品《暴風雨前》,評價“描寫技術(shù)與結(jié)構(gòu)亦均成熟”。接著,李劼人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大波》。與創(chuàng)作的豐盛相比,他的生活卻依舊貧窮。那段時間,他經(jīng)??拷桢X度日。
只用了幾個月時間,李劼人寫完三卷本的《大波》,該書與前兩部長篇小說一起,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被稱為“大河三部曲”。他又請求舒新城預支稿費,但出版行業(yè)也不景氣,舒新城愛莫能助。他希望李劼人能夠有一份職業(yè),首先要活下去,不能為了寫作而饑饉度日。
這個時期,嘉樂紙廠生產(chǎn)出了最暢銷的淺綠色新聞紙,成都的報社大量采購。1937年初,嘉樂紙廠舉行股東大會,推舉李劼人擔任董事長。這次會議確立了李劼人在嘉樂紙廠的重要地位。經(jīng)過十年經(jīng)營,財務(wù)審核表明,嘉樂紙廠資產(chǎn)已達九萬余元,利潤稍有盈余。
擔任協(xié)理時,李劼人只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在成都跑跑腿,比較閑散自由。自從當上董事長,他就要全面負責嘉樂紙廠的工作。
其實,李劼人還想繼續(xù)清靜地寫作,他正在醞釀下一部長篇小說《橫流》,但他的計劃被打斷,不得不與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漸行漸遠,全身心投入嘉樂紙廠的經(jīng)營中。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沿海一帶的紙廠生產(chǎn)中斷,洋紙供應斷絕,國產(chǎn)造紙業(yè)進入了供不應求的時期。銷售紅火,形勢喜人,嘉樂紙廠準備放手一搏,原來只有一臺造紙機,現(xiàn)在抓緊訂購第二號、第三號造紙機。
為了交涉和督促三號造紙機的加工制造,王懷仲前往重慶的制造廠,但他遇上了重慶空襲。1939年5月4日,日軍投下一百一十枚燃燒彈,導致三千多人死亡。王懷仲不幸地撞上了這一劫。
幾天之后,王懷仲死亡的消息得到證實。他是嘉樂紙廠的大功臣,一直擔任廠長,與工友們朝夕相處,彼此有很深的感情。全廠上下籠罩在悲痛之中。紙廠緊急召開董事會,李劼人參加了會議,大家一致通過了喪葬安撫措施,同時決定:王懷仲的月薪照發(fā)給家屬,并照常持有公司股份,紙廠負擔他的子女教育直到長大成人。
后來,李劼人對王懷仲一家的關(guān)照可謂無微不至,特別是對其子女的教育更是盡心盡力。
當年,重慶空襲之后,樂山也遭遇了“八一九”大轟炸,嘉樂紙廠被迫停產(chǎn),運銷受阻,工人鬧事。李劼人處于內(nèi)外交困之中,每天被各種瑣事纏身。
當日軍飛機轟炸成都之時,李劼人從城內(nèi)疏散到郊外沙河堡鄉(xiāng)間,買下了菱角堰旁邊的二畝多地。他自己設(shè)計、修建了三間屋子,以黃泥筑墻,以麥草為頂。為方便郵件往來,李劼人取“菱角堰邊的窩”之意,將那里稱為“菱窠”。著名學者、書法家謝無量為他在門楣上題寫了“菱窠”二字。
不久,紙廠重新開工,聘請了新的工程師,擴股增資,三臺機器齊開工,嘉樂紙廠規(guī)模擴大,產(chǎn)量大增。李劼人果斷決定成立重慶分公司。
轉(zhuǎn)眼到了1942年,抗戰(zhàn)進入關(guān)鍵時期,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時,薛岳帶領(lǐng)的國軍重創(chuàng)日軍,讓國人士氣高漲,也讓西南大后方的防御得到鞏固。李劼人此時已經(jīng)五十一歲,身體常有微恙,大不如昔,整日忙忙碌碌,感到身心俱疲。這一年,李劼人雖然沒有完整的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但他利用空閑時間翻譯了法國作家馬格利特的中篇小說《單身姑娘》,還重新修訂了三部過去翻譯的作品。
三
1944年對嘉樂紙廠而言,堪稱順風順水、大吉大利,紙廠的生產(chǎn)、運輸、盈利都達到了十八年來的最好水平。李劼人忙于紙廠生意,寫作少了,但在文化界的交往并不少。
他不僅承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成都分會的大量工作,還成立了“文化人協(xié)濟委員會”,幫助流亡到大后方的文化人。廣東畫家梁又銘流亡到了四川,生活艱難,李劼人買他的畫,幫忙轉(zhuǎn)售給嘉樂紙廠的大股東。
李劼人對貧困中的馬寅初也伸出過援助之手。在1945年3月的常務(wù)董事會上,李劼人聘請馬寅初為嘉樂紙廠的經(jīng)濟顧問,每個月給馬寅初輿馬費五千元。他對文化人有種惺惺相惜的情意。
當年在樂山武漢大學讀書的齊邦媛,在《巨流河》中也有對當時的學生喜歡嘉樂紙的描寫。其實,在抗戰(zhàn)最困難的時候,嘉樂紙廠實實在在地救濟過物價飛漲下的貧困教授們。其中有一次,李劼人通過董事會商議,資助西遷到樂山的武漢大學的十二名貧困教授,每人每次補助三千元,每年補助四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zhàn)結(jié)束了。西遷到大后方的人歸心似箭,紙業(yè)市場供需關(guān)系大變在即。
嘉樂紙廠這時遇到了棘手的難題。市場混亂,銷售停滯,李劼人提出減產(chǎn)的辦法。五十五歲的他在成、渝兩地來回跑動,開會,見客,宴請,處理信函,四處奔波,無暇從事寫作。他曾回憶起這段時期的經(jīng)歷:“我為了要挽救嘉樂工廠,真不知過了多少關(guān)。要團結(jié)內(nèi)部,要抵抗外部,要弄錢維持生命,又要應付那日益混亂的幣制,不使受損太大?!?/p>
雖然局勢動蕩,但李劼人還是想沉下心來寫作。從1947年初春開始,他在蓉版《新民報》副刊上連載長篇小說《天魔舞》,一共連載二百八十三天,直到次年3月才刊登完。
這是時隔十年之后,他推出的有分量的大作品。小說男主人公陳登云從重慶坐船到樂山。那樣的旅行,李劼人也經(jīng)歷過不少,他從成都到重慶,又從重慶回成都,不知坐過多少次那樣的輪船。小說里的有些內(nèi)容也是嘉樂紙廠的真實寫照。
1948年8月11日,李劼人在家閉關(guān)寫作,冒著炎熱寫《漫談中國人之衣食住行》,為自己創(chuàng)辦的雜志《風土什志》供稿。這一天,重慶分公司業(yè)務(wù)主任沈迪群突然失蹤,此時正值公司危困之際,這件事在嘉樂公司引起了不小的波瀾。沈迪群究竟到哪里去了?
直到兩年后,李劼人在報上看到有關(guān)消息,才揭開了謎底。原來,失蹤的那天,沈迪群在為共產(chǎn)黨員何忠發(fā)送信的路上被捕。入獄后,他被關(guān)押在渣滓洞監(jiān)獄樓六室。一年多后,他于1949年11月27日在重慶松林坡被殺害,成為渣滓洞遇難的烈士。
當?shù)弥嫦嗪?,李劼人在董監(jiān)聯(lián)席會上專門提出沈迪群被害應予撫恤的議案:“沈君,閬中人,業(yè)農(nóng),家道寒微,遺子年幼,而在職時,恪盡職守,乃一優(yōu)良精干之干部,今遭慘害,實應破例給以撫恤案。”
1950年7月,李劼人被任命為成都市第二副市長,分管文教和城市建設(shè)工作。在那之前,嘉樂紙廠裁撤重慶分公司,長期停工,新政府陸續(xù)派人進駐廠里。1952年3月,嘉樂紙廠正式實行公私合營,李劼人與他親手創(chuàng)辦、伴隨二十七年的工廠徹底告別了。
1962年12月24日,李劼人因病溘然長逝。他在最后十年還有文學雄心,但因為種種原因,愿望沒有實現(xiàn),直到最后,他都是想做一個純粹的文人的。
四
“劼人精明強干,當世所稀,使其能稍自降抑,上下交孚,則其成就必遠勝當時,此我所以深為劼人惜也?!边@是摯友魏時珍對李劼人的評價。早在1937年,李劼人的寫作進入最佳狀態(tài)時,另一位摯友周太玄也建議李劼人“不做他事,專事寫作,期我十年,必有成就”,可是他沒有看到期望中李劼人文學豐碩的“十年”。
李劼人所處的是個急速變化的大時代,清末維新思想傳播,他站在了辦報的前沿;民國肇始,實業(yè)興起,他成了工商業(yè)的先鋒;抗戰(zhàn)軍興,紙廠的生存峰回路轉(zhuǎn),他被推到了工廠發(fā)展的中心;而在改天換地之際,他又響應了時代的召喚,由商入政。
其實,李劼人一生都想過“自由著述”的生活,但命運偏偏不予,而他認為自己最不擅長的經(jīng)商,恰恰讓他折騰了半生。1949年后,他熱烈擁護公私合營,主動把全部股份捐獻給國家。這里面有他的“私心”:想馬上回到寫作中去。后來,他走近了政治,擺脫了經(jīng)商的困擾,卻仍然游離于文學之外。
李劼人的一生就像一部精彩的小說。我在《李劼人往事:1925—1952》一書的序言中用了一句話來概括:生路步步緊逼,命運暗中牽引。他的為文、經(jīng)商、從政連在一起,不可能截然分開,沒有寫文章、辦報的經(jīng)歷,就沒有創(chuàng)辦紙廠的想法,沒有經(jīng)營企業(yè)的艱難,也就沒有從政的選擇。他熱愛寫作,但常常為了生存而掙扎。他的人生被命運一步一步地被推著走,其實沒有太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