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抓住3個事件進行全黨范圍的紀律教育,強化廣大黨員干部的紀律觀念。
一是反對張國燾分裂活動進行“四個服從”教育。張國燾作為黨的重要領導人,長征途中另立“中央”,大搞分裂活動。針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行徑和應吸取的教訓,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強調的“四個服從”原則,后正式載入七大黨章,成為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一直沿用至今。
二是通過黃克功事件進行嚴明紀法教育。黃克功16歲就參加革命,參加過長征,到達陜北后任抗日軍政大學第六隊隊長。1937年10月,他因逼婚不成激憤之下槍殺了陜北公學女學員劉茜。毛澤東指出,黃克功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如果赦免,“便無以教育黨,無以教育紅軍,無以教育革命者,并無以教育做一個普通的人”。因此中央與軍委根據黨與紅軍的紀律,處他以極刑。黃克功事件在邊區(qū)引起極大震撼,共產黨不僅以紀法嚴明取信于民,而且以在紀法面前人人平等昭示全黨。
三是針對處分劉力功進行組織紀律教育。劉力功是一個從國統(tǒng)區(qū)奔赴延安的知識分子,1938年入黨,先在抗大學習,后去中央黨校培訓,畢業(yè)后不服從組織安排。黨組織曾7次找他談話,但他仍拒絕執(zhí)行黨組織讓其去基層工作的決定。為此,中央黨務委員會決定開除劉力功的黨籍,并公布于全黨。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云專門撰寫了《為什么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在《解放》上發(fā)表。圍繞這個問題,延安各機關、學校開展了一場廣泛的大討論,極大提高了黨員、干部、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
(秋實摘自《學習時報》2024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