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承載和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教育者運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1]土地革命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變遷趨勢表現為管理載體日趨規(guī)范化,傳媒載體凸顯灌輸性,文化載體顯現生命力,活動載體彰顯民族性。汲取這一時期載體變遷的政治性、方向性、人民性的歷史經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持續(xù)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圍繞和聚焦黨的中心任務,站穩(wěn)人民立場,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轉化與發(fā)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關鍵詞:土地革命;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422.62;D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12 — 0025 — 04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便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確立了“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的科學論斷,這對黨的不斷發(fā)展和壯大、提高革命軍隊的戰(zhàn)斗力、凝聚力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中國革命實際,結合不同教育對象的特征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探析土地革命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變遷的歷史特質,確證載體變遷的實踐原則,揭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進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人心,匯聚力量,這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變遷與時俱進的理論訴求和實踐要求。
一、一脈相承中的與時俱進:載體變遷的歷史特質
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載體的確定和運用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載體的運用應為達到某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服務。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獲得廣大的工農群眾,在黨的號召下,形成偉大的斗爭的力量”[2]這一首要任務,運用并創(chuàng)造了形態(tài)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實現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傳承發(fā)展。
(一)管理載體日趨規(guī)范化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載體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管理之中,使教育與管理相配合,以達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質、規(guī)范受教育者的行為、調動受教育者工作和學習積極性的目的?!保?]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常見的管理類型包括組織管理、制度管理及生活管理。在組織管理方面,1929年9月,毛澤東領導三灣改編,提出把支部建在連上,使其成為部隊的領導核心。依照黨的六大決定,1930年3月,黨成立中央軍事委員會,經過不斷健全,1933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成立。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開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制度管理方面,中國共產黨頒布各類訓令、指示、綱要,內容涉及黨的工作、軍隊政治工作、青年工作、對敵宣傳工作等各方面。在軍隊,毛澤東提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1934年2月,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召開,“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科學論斷得以確立。在生活管理方面,土地問題是農民問題的核心,也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1928年12月,《井岡山土地法》頒行后,經過不斷的土地革命實踐,1931年11月,一蘇大會討論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提出“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和采用“最有利于貧農、中農利益的方法”分配土地的原則。由此可見,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過程中,逐步確立了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核心,這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趨于規(guī)范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不斷健全政治工作條例章程,使黨和軍隊的工作逐步實現制度化、科學化的發(fā)展。
(二)傳媒載體凸顯灌輸性
思想政治教育傳媒載體是“通過傳播媒體向受教育者傳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受教育者在廣泛接觸社會信息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1]土地革命時期,為了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工農群眾中的灌輸,除了對原有傳媒載體的繼承外,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發(fā)展了新的教育形式。除了比較有代表性的《紅色中華》《青年實話》等報刊外,1931年11月,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成立,其主要工作內容是編輯出版《紅色中華》報和編寫“參考消息”。1933年5月,紅中社在江西瑞金建立紅色中華新聞臺,這是黨歷史上的第一部新聞電臺。長征途中,新聞臺抄收的新聞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紅軍指揮官在向部隊作動員講話時,常引用新聞臺抄收的國際新聞,以此鼓舞紅軍戰(zhàn)士的必勝信念。傳媒載體形式的不斷豐富使教育內容能夠被更多工農群眾接受,這使得教育的受眾群體在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傳媒載體的通俗化使教育內容更易被群眾理解和接納,為了增強工農群眾閱讀黨報黨刊的興趣,為適應于“比較落后的女工童工苦力工人農民的文化水平”,中國共產黨運用口語表述、圖文并茂等方式,不斷推動傳媒載體的通俗化,使抽象的革命理論容易被群眾汲取和吸收??梢姡恋馗锩鼤r期,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傳媒載體形式,推動教育內容的通俗化發(fā)展。
(三)文化載體顯現生命力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是“利用各種文化產品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文化建設中,以此影響人感染人,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文化教育、文化熏陶的同時,提高思想道德素質。”[1]土地革命時期,我們黨圍繞群眾、軍隊、干部等不同教育對象開展了廣泛的文化教育,克服一切困難,掃除文盲。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引領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關系,這樣的關系為中國共產黨通過文化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道路。同時,黨不斷豐富文藝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這一時期,涌現了大量包括文學、戲劇、歌曲、美術等表達形式在內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他們帶有一定的階級屬性和教育功能。例如,《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等詩詞;《打土豪》《年關斗爭》等戲??;《蘇區(qū)干部好作風》《送郎當紅軍》等紅色歌謠;黨報黨刊中的漫畫、插畫和貨幣、郵票上的工藝設計等美術作品。豐富多樣的文藝作品使文化載體顯現生命力。中央蘇區(qū)高度重視體育事業(yè),在列寧小學和蘇維埃大學,均將體育鍛煉納入教學計劃,制定早操、晚操等體育訓練制度,開展與軍事訓練有關的體育活動。隨著革命根據地的擴張,中共中央成立俱樂部和列寧室,各類體育活動在群眾中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在“鍛煉工農階級鐵的筋骨,戰(zhàn)勝一切敵人”的總方針的指導下,蘇區(qū)各類體育賽事如火如荼,全民健身蔚然成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文化普及教育而提升廣大工農群眾的文化素質,大力發(fā)展文化體育事業(yè),豐富文藝創(chuàng)作形式,并以此為媒介開展宣傳思想工作。
(四)活動載體彰顯民族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是“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有意識的組織和開展各項活動,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于活動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動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質。”[1]中華民族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土地革命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傳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1937年清明,中國共產黨派代表祭奠黃帝陵,毛澤東撰寫祭文,祭文中寫到:“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zhàn)則必勝。還我河山,衛(wèi)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保?]在中國革命以階級斗爭為主轉向以民族斗爭為主的關鍵轉折期,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將自身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在一起,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各黨各界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家國情懷。1937年10月,為了紀念魯迅逝世一周年,毛澤東在延安陜北公學作題為《論魯迅》的講演,弘揚了魯迅敢于批判封建思想的斗爭精神和勇于為國家和民族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黨和國家特殊節(jié)日、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組織紀念活動或慶祝活動,在重要歷史人物、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生辰忌日組織紀念活動,這類活動一般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實踐性,教育效果能夠較為直觀地體現出來,同時,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中華民族文化背景充分融合,使活動載體表現出民族性特征。
二、黨性與人民性相統(tǒng)一:載體變遷的實踐原則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逐漸確立起在中國革命中的領導地位,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運用和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建立起黨性與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
(一)“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
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提出:“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zhí)行?!保?]這里的“一切”雖然單指軍事工作,但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軍事工作即中心工作,毛澤東通過政治建軍,確立了黨在中國革命中的領導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黨的領導通過教育載體的建設和發(fā)展體現出來?!缎麄鞴ぷ鳑Q議案》圍繞宣傳工作的組織領導問題提出“各級黨部必須有專門執(zhí)行宣傳工作的組織”“支部干事會中應有專門負責的宣傳干事”等要求。除了不斷健全組織機構以確保對宣傳工作的領導外,還將黨報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黨報成為黨的綱領和政策的宣傳手段。土地革命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堅持黨的領導,團結帶領廣大工農群眾奪取革命勝利的光輝范本,“黨領導一切工作”是確保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為其后黨對抗日戰(zhàn)爭的領導和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二)“一切政治工作為著前線上的勝利”
1934年2月7日,周恩來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一切政治工作,要服從整個作戰(zhàn)計劃;一切政治工作,都要為著前線上的勝利?!保?]這是周恩來對長征時期紅軍政治工作特點的精準概括,也是土地革命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縮影。1931年4月,中央蘇區(qū)提出在實行反立三路線、反右傾路線、反富農路線等實際工作發(fā)生轉變的關頭,宣傳鼓動工作也要實行根本的轉變。1936年1月,《中央為轉變目前宣傳工作給各級黨部的信》中將黨的策略路線概括為團結和組織一切革命力量對日本帝國主義和賣國賊頭子蔣介石及其統(tǒng)治開展民族革命戰(zhàn)爭。圍繞這一中心任務,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也發(fā)生了轉變,“多多利用一切活動的宣傳方式,如各種會議演劇逢場去進行宣傳鼓動工作”,運用放木板、放孔明燈等方法深入到白區(qū)等??梢娭袊伯a黨在這一時期嘗試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也為毛澤東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及隨后發(fā)表的《〈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關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論述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三)“一切宣傳工作,應盡可能的群眾化”
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群眾化貫穿土地革命始終,中國共產黨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不同教育載體,因材施教,提高教育實效。例如,“對于工人階級的宣傳,必須認識重要產業(yè)工人中宣傳工作的重要,無論在宣傳材料的內容上,或是宣傳品的發(fā)行上,要與之發(fā)生更密切的聯系。”[2]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提出“根據青年群眾自身的經驗,采取一切適合青年心理的方法,提高青年群眾的覺悟程度,引導他們走共產主義道路。”[6]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注意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早在1928年7月,《宣傳工作的目前任務》就提出了對于黨的口號的解釋與闡明應當與群眾的現實需要緊密聯系的工作要求。中國共產黨真正代表工農勞苦民眾的利益,解決他們的生產生活實際困難,贏得了千百萬勞苦民眾的擁護。例如,在失業(yè)工人群眾中做宣傳鼓動時,所宣傳的內容關系失業(yè)工人群眾的切身利益,這是黨鼓動失業(yè)斗爭的最好時機;組織犁牛站,借貸種子,修路,修堤,供給貧農農具資本,幫助農民的春耕秋收,獎勵生產等。在這種“喚起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路線下,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廣大工農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構筑起“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銅墻鐵壁”。
三、轉化與創(chuàng)新: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fā)展進路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運用和把握黨在土地革命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的歷史經驗,持續(xù)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圍繞和聚焦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心任務,站穩(wěn)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人民立場,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轉化與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教育效能,這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要求。
(一)持續(xù)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
中國共產黨自土地革命時期確立了對中國革命事業(yè)的領導地位,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核心后,始終重視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在治國治黨中的重要作用,邁向新征程,要持續(xù)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保證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一是以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政治素養(yǎng)。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二是以鮮明的價值導向持續(xù)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和導向功能。堅持黨對新聞傳媒事業(yè)的全面領導,確保其宣傳黨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當好黨的喉舌。加強互聯網建設和監(jiān)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tài)??偨Y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經驗,形成高質量科研成果,推動成果普及。三是抓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進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責任制,發(fā)揮管理載體效能。加強相關業(yè)務能力的培訓,提升黨政領導干部的網絡評論能力、輿論引導能力,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導權。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抓好輔導員素質能力提升和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良性互動關系,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
(二)圍繞和聚焦黨的中心任務
在新時代背景下,應深刻領悟“兩個結合”的科學內涵,緊密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心任務,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其育人效能,使教育載體的運用與選擇服從服務于黨的治國理政偉大實踐。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的現代化也是精神文明的現代化,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诖?,應大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和創(chuàng)新,賦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認同和踐行。首先,提升文藝作品生命力。創(chuàng)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使其不僅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還能反映社會生產生活實際,表達廣大人民群眾心聲,從而發(fā)揮文化載體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其次,增強社會文化活動活力。如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強文化領域便民服務,組織少年兒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學活動,在發(fā)揮高校思政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時,不斷提升第二課堂育人實效性,大力推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建設社區(qū)公共圖書館,建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博物館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體現在物質的富足,同時體現在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系統(tǒng)學習和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聚焦“著力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繁榮發(fā)展”和“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性互動,以文化載體創(chuàng)新助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站穩(wěn)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人民立場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團結群眾,依靠群眾,規(guī)范群眾紀律,寬待俘虜,建立起血肉相連的軍民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運用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廣泛宣傳和發(fā)動人民群眾,激發(fā)了紅軍戰(zhàn)士和農民群眾的革命熱情,不斷贏得群眾支持,擴大政治影響,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新的百年,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負著新的使命,應站穩(wěn)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人民立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一是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守正創(chuàng)新,使其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發(fā)揮以“學習強國”應用程序為代表的主流新媒體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推進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主的數字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加快推進思政課教師數智化教學能力提升,以數智化手段豐富思政課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方式。系統(tǒng)謀劃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俱樂部、體育場館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二是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滿足其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抓好廣播、電視、網絡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建設,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和價值追求,提升群眾參與感和滿足感。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組織文藝工作者、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投身文化創(chuàng)作,并為其提供物質保障和政策支持,打造能夠彰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優(yōu)秀作品。推動文旅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加強各地文化交流交融,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文旅需求。聚焦“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文化”,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提升全體人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
〔參 考 文 獻〕
[1]陳萬柏,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9,244,257,
253,248.
[2]李德芳,楊素穩(wěn),李遼寧,等.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選輯(上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99,108.
[3]童小彪.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65.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729.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一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0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74.
〔責任編輯:包 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