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國王,國家時不時鬧饑荒,作為主食的小麥常常不夠吃,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替代小麥的好東西——馬鈴薯,你一定會想大力推廣,對不對?可惜,俄國的彼得大帝失敗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也失敗了。
為什么?因為“馬鈴薯”有“三壞”。第一壞:鬼影幢幢。歐洲當(dāng)時的主要糧食是小麥,小麥朝天長,一派光明磊落;而馬鈴薯埋在地底下,這不是心里有鬼嗎?第二壞:染毒陰影。出身茄科家族,馬鈴薯有毒,含微量的生物堿,不過只要經(jīng)過高溫烹煮,毒素就會分解。你得在生吃,且吃得比豬還多的情況下才會中毒。然而只要有過不良記錄,就有口說不清。第三壞:《圣經(jīng)》沒說它可以吃。
在十八世紀(jì)的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遭遇了同樣的難題——人民不肯吃馬鈴薯。腓特烈大帝非常有遠(yuǎn)見,他決定大力推動第二主食馬鈴薯。
腓特烈大帝先來硬的,威脅農(nóng)民種,強迫軍人吃。然而就算是大帝,也有權(quán)力所不能及的地方。農(nóng)民種了馬鈴薯,卻沒有人愿意買,等于白費功夫。
硬道理說不通,腓特烈大帝換了一招。既然老百姓不想吃,那就通通不許吃。腓特烈大帝下令將馬鈴薯定為“皇家蔬菜”,只有皇親國戚可以吃,甚至下令一般老百姓連種都不能種,只有國王能種。
腓特烈大帝派士兵看管馬鈴薯田,但暗地里要士兵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策略奏效了,老百姓好奇得不得了,非得去偷一點來嘗個滋味不可。老百姓偷了馬鈴薯,煮了馬鈴薯,吃了馬鈴薯之后,發(fā)現(xiàn)當(dāng)一回“皇親國戚”的感覺真不賴,吃了也沒中毒,還挺好吃,不如自己也來偷偷種一點。沒想到馬鈴薯還好種,一種就活,一活就活了一大片。既然吃不完,不如拿一點出去賣。打著“皇家蔬菜”的名義,馬鈴薯又賣了個好價錢。
就這樣,馬鈴薯的口碑傳了出去。腓特烈大帝用了這個妙招,徹徹底底美化了馬鈴薯。
馬鈴薯的認(rèn)知價值被改變了——什么東西會埋在地底下?當(dāng)然是黃金。馬鈴薯從不吉祥的東西,變成了珍貴的寶藏。
(源自《故事課(2):好故事可以收服人心》,王傳生薦稿)
責(zé)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