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炎黃風情》是由炎黃風情系列管弦樂作品改編而成的以24首民歌為主題的鋼琴組曲。本文以鋼琴改編版《炎黃風情》為研究對象,在探尋原作創(chuàng)作背景及改編思路的基礎上,對其創(chuàng)作特征、音樂元素等特點做進一步分析研究,并結合自身實際演奏經(jīng)驗,詮釋出鋼琴改編版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達,希望為今后的演奏者或研究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炎黃風情;鋼琴演奏;演奏分析
[中圖分類號] J7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11-0007-03
朱培賓,中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是炎黃風情系列管弦樂作品作曲者鮑元愷先生的學生,擁有豐富的西洋作曲理論和創(chuàng)作技巧,他將《炎黃風情》改編成以24首民歌為主題的鋼琴組曲。[1]作品以交響樂版本為基礎,巧妙結合了西洋器樂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展現(xiàn)出民族性和強烈的時代氣息。
本文以鋼琴改編版為研究主體,從其創(chuàng)作背景及改編思路著手,對其進行深入解析,再將其與原版管弦樂曲進行參照對比,通過淺析兩個版本的差異,總結作品的音樂風格和演奏技術難點。最后結合自身演奏體會,詮釋鋼琴改編版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達。[2]
一、《炎黃風情》創(chuàng)作背景
鮑元愷,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62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73 年到天津音樂學院任教。1989年,文藝界迎來了劇烈的轉變,整體從現(xiàn)實主義轉向關注傳統(tǒng),將視線轉回到自身的民族文化上來。在這樣一個時代環(huán)境下,鮑元愷在北京交響樂團團長譚利華先生的建議中得到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炎黃風情——中國漢族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該曲目選取了我國六省各四首膾炙人口的民歌旋律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并按照地域劃分對主題進行了編排設計[3],分別是河北的《燕趙故事》、云南的《云嶺素描》、山西的《黃土悲歡》、四川的《巴蜀之地》、江蘇的《江南雨絲》和陜西的《太行春秋》。作者曾在采訪中表示經(jīng)常到這六個省份采風,對當?shù)氐拿窀栎^為熟知,而在這六省各選取四首民歌的原因也很考究:一是國外古典交響樂大多是四個樂章;二是我國古詩詞也通常為四句;三是我國民歌的結構多是“起承轉合”式,于是在整理發(fā)現(xiàn)了這些巧妙的規(guī)律后,鮑元愷先生也決定在他《炎黃風情》的創(chuàng)作中延續(xù)這一規(guī)律。
從1991年首次演出以來,《炎黃風情》很快就受到了業(yè)內的廣泛關注,其之后每五年集中舉辦一次公開演出,在2006年首演15周年的音樂會上,德國鋼琴家亞歷山大·碧樂島演奏了《炎黃風情》中改編成鋼琴曲的四首曲目,收獲好評如潮。因此,為繼續(xù)傳承優(yōu)秀文化和推廣中西結合的創(chuàng)作形式,人民音樂出版社的總編隨即決定邀請鮑元愷先生出版《炎黃風情》的鋼琴版?!堆S風情》鋼琴版的改編工作,是鮑元愷先生委托其學生朱培賓來執(zhí)筆進行的,歷時兩年,最終在2007年底完成了對《炎黃風情》的鋼琴改編。鋼琴改編版的成功,不僅讓《炎黃風情》以全新的面貌走進大眾的視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大型鋼琴套曲長久以來稀缺的空白。
關于《炎黃風情》的改編,朱培賓不僅遵從了鮑元愷先生“忠于原作”的創(chuàng)作理念,還在保留作品原有風貌的同時“破繭化蝶、推陳出新”,讓作品在鋼琴這一西方樂器上又一次嶄新呈現(xiàn),重新煥發(fā)出鮮活的生命力,作品確實也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與傳播?!堆S風情》鋼琴版的難易程度適中,不論是鋼琴愛好者或是鋼琴專業(yè)者都可以演奏,這讓這部承載著中國各地人文風情的鋼琴作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廣大群眾對中國民間音樂的興趣,讓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音樂愛好者領悟到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魅力。如果說《炎黃風情》的管弦樂版經(jīng)久不衰,那鋼琴版就是歷久彌新。
二、管弦樂版與鋼琴版對比
鋼琴版《炎黃風情》是在管弦樂版《炎黃風情》的基礎上改編出來的作品,因此對于鋼琴版的任何研究、理解和詮釋都一定要在管弦樂版的基礎上進行。下面以《燕趙故事》和《江南雨絲》的部分片段為例來對比兩個版本的異同之處,以小見大,用求同存異的眼光去看待、理解作品的共同價值與獨立價值。
(一)《燕趙故事》
《燕趙故事》中的《小放?!吩枨菜膫€樂句,管弦樂版圍繞這四句用強烈對比的三個段落(ABC)來展現(xiàn)了原曲既歌又舞的音樂風格。鋼琴曲在改編的時候保留了三段體的結構,但規(guī)模有縮減。原版68小節(jié)開始是B段主題的變奏部分,但鋼琴版67小節(jié)主題結束后直接與原版86小節(jié)的連接部接軌,省去了原版B段主題變奏的部分。而省略的原版B段的主題變奏部分并沒有消失不見,實際上它又作為C段主題的音樂素材出現(xiàn),鋼琴版68小節(jié)開始的連接部到77小節(jié)C段開始一氣呵成。這一刪減,既讓AB兩個樂段在規(guī)模大小上保持對稱均勻,又把BC樂段之間銜接得更緊湊,情緒過渡得更循序漸進。三個樂段先歌后舞,也把樂曲突出的兩次的主題變奏情緒進行了對比,一次比一次速度快,一次比一次情緒高漲。
譜例1:(管弦樂版)
譜例2:(鋼琴版)
原版113小節(jié)對應鋼琴版95小節(jié),這里在樂句上方用了長連線,沒用原作的跳音演奏方式(見譜例1、譜例2)。跟管弦樂版恰恰相反,管弦樂版第一遍是連奏,第二遍是斷奏,而鋼琴版第一遍是快速十六分音符跑動,雖不是斷奏,但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要求彈出十足的顆粒感,且音色明亮,第二遍是連奏,十六分音符彈奏時同樣保持有顆粒感,但音色相對柔和,與第一遍形成對比。
(二)《江南雨絲》
《江南雨絲》中的《楊柳青》,作品短小精悍,活潑雀躍。為了更貼合原曲的風貌,管弦樂版在創(chuàng)作時全部采用的是八分音符撥弦的演奏形式,它也是《炎黃風情》中唯一的弦樂撥奏曲,鋼琴的改編也同樣是全曲采用了八分音符斷奏的演奏方式。不僅如此,為了具有更整齊統(tǒng)一的立體音效,鋼琴把對管弦樂中的許多聲部進行了整合,例如最開始鋼琴左手彈奏的音程就是原作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聲部。
除了這種常規(guī)的聲部整合之外,也有一些別具匠心之處,鋼琴版中將部分管弦樂版中帶重音記號的音符整合成了音程,在不改變原本節(jié)奏的情況下,更突出了重音的位置,使律動更加明顯。鋼琴的節(jié)奏組合形式更遵循重音規(guī)律,節(jié)奏韻律更直觀。
通過對部分片段的對比分析,不難看出鋼琴版毫不遜色于管弦樂版。盡管原版的配器、和聲都十分豐富,但鋼琴本身具有的寬廣音域和十足的音樂表現(xiàn)力,再配合上改編者多樣的寫作手法也讓鋼琴版十分出色。
三、《炎黃風情》演奏技巧淺析
《炎黃風情》由管弦樂改編而來,其在演奏技巧上有獨特的處理方式,在音色區(qū)分、音色模擬上也有著濃厚的自身特色。
(一)鋼琴演奏技巧處理
裝飾音與琶音。《炎黃風情》在改編中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和琶音來潤色旋律,這給相對平淡的音和旋律增添了豐富的音響效果。
裝飾音方面,主要使用的裝飾音有:顫音、倚音、波音這三種。例如,《小放?!芬又械念澮羲憩F(xiàn)的是清晨牧童吹奏著竹笛悠然登場的場景畫面,因此演奏時要注意在手指快速均勻彈奏顫音的同時保證其清脆明亮的音色。[4]而《無錫景》中的顫音所表現(xiàn)的是一幅湖光山色的江南風景畫卷,這時候的顫音需要彈奏出柔美溫潤的音色,要求演奏者彈奏時手指輕松且柔和地觸鍵。兩首樂曲的顫音表達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意境。
倚音使用方面,如《小放?!分械膯我幸?,不占時值,更多的是起到點綴旋律的作用,在彈奏時應該快速落鍵,且注意手指力度的分配,倚音輕輕帶過,把重點落回到主音上。如《無錫景》中的兩處復倚音強調一種未完待續(xù)的感覺,旨在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和引出接下來的旋律。在演奏復倚音時不僅要注意時值的準確把控,還要注意在手指快速落鍵彈奏時保證復倚音的清晰度,避免漏音或混音。
《拔根蘆柴花》在主題旋律中,使用了順波音。這處波音實際上是在模仿民族聲樂中潤腔圓潤光滑、平穩(wěn)流暢的唱法特點。因此在彈奏這處波音時,要時刻保持手腕的放松,輕松地觸鍵。彈奏時值和力度要均勻,最大限度地去模仿唱腔的特點和民歌韻味的表達。
琶音方面。主要是音階式琶音與柱式和弦式琶音。音階式琶音主要改編自原作的豎琴聲部,因此彈奏時要注意放松小臂和手腕,觸鍵快速且輕柔,保證音色上的統(tǒng)一、力度均勻,音樂線條流利流暢,做到盡量模仿豎琴本身的音色,要嚴格注意把握每組琶音彈奏的時值,不可隨意散漫、自由過度。而在實際彈奏曲中的柱式和弦式琶音時很難做到用手指控制所有音符一同保持,因此需要借助踏板來保證琶音的音效時長。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由下到上依次彈奏琶音時不要出現(xiàn)漏音,或出現(xiàn)輕重不一的音響效果,應保持整個肩膀、手臂放松,用大臂帶動小臂、小臂帶動手腕,從而最終保證手指輕盈觸鍵。
連線八度和連線雙音的使用也非常多,如《茉莉花》第三樂段中的八度和音程都是整合自原作中的弦樂聲部,這里的連線演奏需注重模仿原作中弦樂聲部延綿又充滿氣勢的音色效果,彈奏時要盡量貼鍵彈奏,做到落鍵實在而不笨重,音色飽滿而不生硬,可適當運用踏板延長音響,但不能過分依賴踏板以免造成和聲混淆,要科學設計指法,靠手指的持續(xù)按鍵不動所制造出來的泛音來延長部分音響,從而保證音色上的連貫。[5]
《炎黃風情》中的斷奏使用也極具特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當數(shù)《江南雨絲》中的《楊柳青》。原版為弦樂撥奏曲,鋼琴版將撥奏對應改編成了斷奏,將弦樂聲部分別整合成了音程和八度。因此這首曲目中斷奏的彈奏重點和難點主要是在快速八度和音程的同時確保音符的高度準確率,這要求演奏時必須集中注意力,且保證在快速落鍵時手腕和手指強勁有力地支撐,彈奏的聲音集中堅定,抓住瞬間的爆發(fā)力,同時還要時刻注意放松身體,尤其是手臂,避免手臂和手腕緊繃過度、僵硬酸痛而出現(xiàn)速度忽快忽慢或音色飄忽不定的情況。
(二)鋼琴與管弦樂器的音色對比
鋼琴版《炎黃風情》繞不開對原版樂器音色的模仿,在體現(xiàn)鋼琴本身的音樂魅力的同時,從音域、音色等方面更貼合原版的創(chuàng)作。
管樂器的音色模擬。曲中管樂聲部的改編十分具有特色,體現(xiàn)了樂曲整體風格,演繹出曲中人物的故事。如《對花》主題樂段中高聲部的兩個樂句實際上也是在模仿原作中的雙簧管和長笛的對話。第一句是模仿雙簧管的問句,用了跳音來體現(xiàn)人物俏皮又可愛的情緒。第二句模仿了長笛的答句,用連線來比喻人物完整流利的回答,也體現(xiàn)所飾演人物的性格特點。
打擊樂的音色模擬?!堆嘹w故事》和《江南雨絲》的改編中也有許多打擊樂的影子,如《對花》引子中左手伴奏部分的重音都是在模仿管弦樂隊里的定音鼓和吊鈸,音域低一些的和弦是定音鼓,音域高一些的和弦則是吊鈸。鋼琴版將重音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一是節(jié)拍節(jié)奏變換快速時重音可以更凸顯鮮明的節(jié)奏韻律;二是還原定音鼓和吊鈸突出、強力、厚重的音效色彩,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樂曲的活力。
民族樂器和民族唱腔的模擬。在《炎黃風情》中不乏對民族樂器和民族唱腔的模仿。如《紫竹調》主題旋律第一次呈現(xiàn)時,用長連線樂句模仿了二胡,在第二次主題變奏時高音部分最后半拍的四個三十二分音符模仿的是江南絲竹樂中古箏的音色,體現(xiàn)了江南絲竹樂的婉約風格。而《楊柳青》中,則體現(xiàn)了民族聲樂演唱中的一些特點,每個樂句結尾末拍處標有的漸強記號和重音記號,是在模仿民歌演唱中的甩腔和拋腔的特點。對民族樂器以及民族聲樂唱腔的模仿,充分展現(xiàn)了民歌本身的韻味。
結" "語
通過對鋼琴曲《炎黃風情》的學習和研究,筆者對這部作品在音樂風格和演奏方面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文章以《炎黃風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改編思路為切入點,選取部分片段的管弦樂版和鋼琴版進行了參照對比,探究了兩個版本的異同之處。在此基礎上,對曲目的演奏技術重難點進行了淺析,從《炎黃風情》的演奏實踐中,筆者深深感受到了該作品內容中豐富的文化內涵,體會到了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鼓舞了傳承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信心和決心。
參考文獻:
[1] 鮑元愷.“中國風”的理想與實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01):71-83.
[2] 朱培賓.我是怎樣改編《炎黃風情》的[D].廈門大學,2008.
[3] 歐陽燦.《炎黃風情·二十四首中國民歌主題鋼琴曲》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4] 鄭妍.改編自管弦樂組曲《炎黃風情》的鋼琴作品本體及藝術價值的探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5.
[5] 郭向明.字字珠璣,句句入勝——淺析《鮑元愷炎黃風情·二十四首中國民歌主題鋼琴曲》[J].鋼琴藝術,2008(04):59-62.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