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nèi)
所謂文辭,是指文章中使用的辭藻、句式等。劉勰曾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遍喿x文章時我們可以通過品味文辭之美,理解深幽之情。
一、音韻和諧之美
疊音詞、雙聲疊韻詞、押韻字等的使用能使文章具有婉轉(zhuǎn)和諧的音韻美,閱讀時,要注意品讀涵泳這類字詞。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亮漸漸地升高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等句子中疊音詞的使用,既增添了景物情狀描繪的生動性,又產(chǎn)生了和諧優(yōu)美的音韻感,使文氣舒展和緩。同時,文章中還運用了不少雙聲疊韻詞,如“裊娜”“霎時”“仿佛”“參差”“渺?!钡入p聲詞,“寧靜”“獨處”“蒼茫”“零星”“宛然”“酣眠”等疊韻詞,這些雙聲疊韻詞讀來有滋有味,情趣盎然。
二、用詞精妙之美
法國作家莫泊桑曾經(jīng)說過:“不論人家所要說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個字可以表現(xiàn)它,一個動詞可以使它生動,一個形容詞可以限定它的性質(zhì)?!痹陂喿x文章時,要抓住這類“前景化”的詞,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之美。如郁達(dá)夫的《故都的秋》中“清”“靜”“悲涼”這幾個形容詞,極準(zhǔn)確地寫出了故都秋的況味;“我的不遠(yuǎn)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要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边@個句子中“趕”字將作者不遠(yuǎn)千里回到故都賞秋的急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嘗”字將作者那滿盛秋天的情懷表現(xiàn)得極為形象,“飽”字力透紙背、神韻全出。
三、修辭形象之美
閱讀文章時,還可以從修辭手法入手,通過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對比、極致的夸張、工整的對偶、生動的排比等,感受文辭的形象之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運用通感,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化嗅覺為聽覺,極形象地寫出了淡淡的、時有時無的、如絲如縷的荷香帶來的清爽舒適。又如蘇軾的《赤壁賦》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六個比喻,生動形象,語言優(yōu)美,極富表現(xiàn)力,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聲音寫得具體可感。
四、句式靈動之美
作品的文辭之美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句式靈動。靈動的句式,主要表現(xiàn)在整散結(jié)合、長短交錯,被動主動靈活轉(zhuǎn)換,設(shè)問、反問兼用等,讓文辭搖曳多姿。如姚鼐的《登泰山記》中“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多用短句,一句一景,用最少的語言傳達(dá)最豐富的信息,具有文辭洗練之美。又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化被動為主動,產(chǎn)生一種“陌生化”的美感,強(qiáng)化了殘廢的“我”與荒蕪地壇同病相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