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被需要”,首先需要探析這個詞的底層邏輯。人是群居動物,也是社會性動物,不管用何種學派的角度去研究思考,推動人類文明滾滾前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無非是生理、語言、思維,而“被需要”的心態(tài)誕生于這幾點的“合作”中。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不同于動物,還會進行自我探索和追求,這導致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雙向性的,我們會思考自己的價值、存在的意義,并不是為了生存而活著,具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迫切渴望,“被需要”是社會性人類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么人類是怎樣發(fā)現自我價值又是如何實現的呢?自我價值的認識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社會生活中習得的。小時候,背出一首古詩,家長和老師會夸贊,我們會十分愉悅,雖然并不知道學古詩的裨益是什么,但渴望被認可、“被需要”的心態(tài)促使我們克服惰性,而價值被認可、“被需要”的感覺就是所謂的“成就感”。因為我們主觀賦予的價值和認可是虛幻的,遠不如他人給予的強烈,于是我們到“現實世界”這個維度來,在社會中被衡量,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其中。這就是“被需要”心態(tài)的由來,指人們對實現自我價值并得到認可的迫切渴求。
“被需要”的心態(tài)對個人和社會發(fā)展都至關重要。對個人而言,一旦接觸到“被需要”的感覺,便生發(fā)出渴求這種行為的心態(tài),為了獲得更多的人認可、需要,我們會不斷地豐富和提升自己,以取得更多人的需要,獲得更大的成就感。人們能獲得知識技能,并得到提升。對社會而言,隨著這種心態(tài)的指引,人們更加融入社會,合作變得更簡單,更積極,生命得以延續(xù),社會得以繼續(xù)發(fā)展。故此,社會能更好地發(fā)展、更好地進步,群體能更加地聚攏、團結。
然而“被需要”的心態(tài)也不只會帶來好事。真理是具有兩端性的,被需要的心態(tài)也一樣,沖突的本質中也有“被需要”的心態(tài)在作祟。從心理學上來看,我們對實現價值太過看重,無論什么途徑、什么方式,只要能獲得認可,他們甚至不惜去傷害尊嚴來補全價值感。當人們發(fā)現自己的價值很難被主流社會認可后,便會生發(fā)反抗的欲望,產生一些越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比如通過抨擊和傷害主流人群、彰顯自己的高尚或特立獨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發(fā)現互聯網上的評論總是“黑暗的”“陰謀的”,人們的失意總是由于“被算計”“被壓迫”“被黑幕”,網絡的背后隱藏著得不到被認可的價值感,“被需要”的存在感也滋生著許許多多的鍵盤俠。
我們每個人都有尋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必要性,這是我們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賴以生存的前提,每個人除了生存安全的需要,也有謀求社會認可的需要。但若不恰當地去爭取,讓被需要的心態(tài)過度膨脹,就很有可能滑向極端,逐漸乃至徹底喪失了自我,部分甚至完全為了他人而存在。
“被需要”的心態(tài)是一種自身價值被社會認可的典型表現,是人社會化的必然?;蛟S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成為任何人重于泰山的存在,但我們完全有能力做出有價值、真誠的奉獻和付出,成為自由發(fā)展的人,成為強大而和諧的個體。“被需要”的心態(tài)也具有兩端性,作為新時代的吾輩青年要做的就是拿起反思與反抗的利劍,融合積極正面的社會責任感和吾日三省吾身的態(tài)度,推動社會持續(xù)良性運轉。
作者簡介:
董宸豪,男,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