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是個不世出的天才。諾貝爾評委給予這位歌手前所未有的表彰,學者將他與荷馬、莎士比亞、彌爾頓相提并論,音樂同行則把他視作燈塔,致敬和翻唱絡繹不絕。
但迪倫也是個寂寞的人。如果不寂寞,他不會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全球巡演,雖然總在現(xiàn)場擺出高冷的姿態(tài);如果不寂寞,他不會時不時做播客、上電視節(jié)目、辦展覽,還在社媒平臺上碎碎念;如果不寂寞,他也不會在自己近兩年熱度略有減退時,批準一部以上世紀60年代前期的自己作為主角的傳記片,并且逐字逐句審閱劇本,在上面標記一堆修改意見。
所以,那些認為由當紅95后演員提莫西·查拉梅主演的最新迪倫傳記片《無名小輩》(2024)媚俗、平庸、不符合事實的觀眾,或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掉進了迪倫設置的陷阱:沒錯,這部電影的確簡化事實、隱藏真相,沒有讓觀眾增加對傳主的任何了解,但這難道不正是迪倫在成名后的六十多年里一直在做的事嗎?他為“迪倫”這個人物編造了無數(shù)個夸張的故事,它們有時能激發(fā)人們的想象,有時會起到誤導作用,有時則簡直荒唐得離譜。
但真正理解藝術家迪倫的人,自能輕易破解一系列面具背后的障眼法。沒錯,迪倫一直在隱藏和偽造關于自己的真相,但他在寫作和演唱時毫無保留:他歌詞中的每個字,唱腔中的每一次嘶吼、嗤笑與嘆息,都源自他內(nèi)心的最深處。沒有人能把迪倫的這種真摯剝奪。
這也是《無名小輩》雖然平庸卻不乏魅力的原因:它把重點放在了迪倫的一場場演出上,讓音樂替人物和時代說話,讓迪倫的本質(zhì)凝結于音樂中。而花了兩三年學會大部分1960年代早期迪倫曲目的查拉梅,也以自彈自唱的方式盡可能地保留了年輕迪倫的魅力。雖然查拉梅只是個高仿版迪倫,但當電影讓觀眾置身于1964年的新港民謠音樂節(jié)、讓大家第一次“現(xiàn)場”聽到《時代變了》(TheTimesTheyAreA-Changin')時,相信影院中的所有人都能切身感受到那種身處時代風暴眼的震撼。這正是《無名小輩》最正當?shù)拇嬖诶碛伞?/p>
看過片的觀眾對于《無名小輩》的主流共識是:與其將之視作音樂傳記片,不如把它看作一部音樂會電影。這么說不無道理:迪倫、瓊·貝茲、皮特·西格和約翰尼·卡什等傳奇音樂人的演出環(huán)節(jié),占據(jù)了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飾演他們的演員查拉梅、莫妮卡·巴巴羅、愛德華·諾頓、波伊德·霍布魯克,也的確還原了他們的大部分神韻。反倒是每當進入劇情環(huán)節(jié),電影便會顯得滯澀笨拙,缺乏足夠吸引人的線索,頂多只能拿迪倫、瓊·貝茲和蘇西·羅托洛的三角戀關系勉力維持。
如此結果也是出于無奈。一方面,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前作包括《金剛狼3》《極速車王》等)縱然是技巧扎實的好萊塢古典派導演,卻著實不是天才和藝術家,因此他很難理解天才的腦袋里都在想什么;另一方面,即便是天才,也很難理解其他天才的運作模式。說到底,天才如何運作這件事,根本沒法被電影解釋和呈現(xiàn),一部電影最多只能呈現(xiàn)普通人在面對灼人才華時的反應和態(tài)度。而《無名小輩》成功做到了這點。
整部影片最動人之處,不是迪倫意氣風發(fā)、神采飛揚的演出,而是他的身邊人投向這位天才的復雜目光:瓊·貝茲的目光中透露著嘆服和欲望,長期以來恃才傲物的她,沒想到民謠界會有才華可以匹敵甚至超越她的人,這勾起了她的勝負心和征服欲;皮特·西格的目光里流露出驚訝和釋然,這位始終以發(fā)揚民謠傳統(tǒng)為志向的音樂人兼活動家,一方面幾乎不敢相信眼前的年輕人只花了三五年時間,就抵達了美國民謠在百年間都未抵達的高度,一方面又長出一口氣,因為他認為民謠運動終于擁有了萬眾寵愛的王子。至于女友西爾維的目光,則愛慕與悲傷交加:她與所有人一樣聽到了毋庸置疑的才華,這才華出自與她最親密的人;她也明白,如此驚人的才華不可能被她獨占,更何況天才本尊也有著巨大的野心,這只會讓兩人漸行漸遠。
所有這些時刻,似乎在許諾一部凡人視角的優(yōu)秀電影:劃過天空的流星自然璀璨,但對于那些因為流星出現(xiàn)而驚嘆、感動和憂郁的人的觀察,也可以很美麗??上А稛o名小輩》終究在第三幕打破許諾,進入了傳記片類型的破舊軌道,也是在這時,所有的力有不逮都空前地暴露出來:曼高德無法理解天才的追求,而在前面部分以羞澀和可愛博取了觀眾芳心的查拉梅,則完全無法駕馭爆炸頭時期迪倫的爆炸氣質(zhì)?,F(xiàn)實中的迪倫有著愿意追尋“鈴鼓先生”和“喬安娜的幻象”而去,并為此玉石俱焚的堅韌,但影片結尾部分的“甜茶”卻依舊停留在青春偶像的樣貌中,就連墨鏡也無法掩蓋他本質(zhì)上的合家歡式乖巧。
于是最后,我們還是回到了原點:聽了一系列的迪倫歌曲,其中卻沒有一首是由他本人演唱;花費兩小時看了一個迪倫仿品的成長歷程,卻發(fā)現(xiàn)他始終沒有真的成長(因為在編導眼中,他生來便是天才),并且沒能通過故事了解他的半點內(nèi)心?!稛o名小輩》制作精良、表演可圈可點,但它除了能讓新一代觀眾對迪倫產(chǎn)生興趣之外,缺乏實質(zhì)性價值。不論你是新歌迷還是老歌迷,如果真的對1963到1965年間從不插電邁向插電的迪倫感興趣,直接去看演出紀錄片《鏡子的另一面:新港民謠音樂節(jié)1963-1965》就好——片中的18首歌曲所講述的故事,與布滿濾鏡的《無名小輩》相比更能直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