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彌補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短板,破解國際社會對華認知關鍵難題,是“道中華”民族外宣品牌創(chuàng)辦的初衷。面對全球涉民族輿論格局的不平等,中西民族理論不同導致的認知偏差,“西方中心主義”視角下的歧視心理以及錯誤民族觀、歷史觀蠱惑人心等一系列挑戰(zhàn),“道中華”從民族外宣內(nèi)容體系構建、“普通大眾+關鍵少數(shù)”渠道建設、民族主題國際交流活動等方面展開實踐探索,通過問題導向、學媒結合、以文化人、中話西說等實踐路徑,為創(chuàng)新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打開新局面。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 民族外宣 學媒結合 話語體系 中華民族敘事
長期以來,我國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基礎較為薄弱。美西方為達到阻滯中國發(fā)展的目的,近年來在涉藏涉疆問題上不斷造謠抹黑,制造“信息繭房”,綁架國際民意,輿論環(huán)境之險峻復雜前所未有。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國家民委于2022年9月設立外宣專班,推出民族外宣品牌“道中華”,著眼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彌補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短板,破解對華認知難題。經(jīng)過兩年多時間探索,“道中華”已成為國際傳播領域一個新的現(xiàn)象級品牌。本文試圖通過分析“道中華”民族外宣的實踐探索,探討有效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的方法路徑。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
近年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以增進共同性為導向的宣傳報道基調在國內(nèi)輿論場逐漸形成。涉民族領域的國際傳播側重從美景美食、音樂舞蹈、節(jié)慶活動、風土人情等方面開展好感傳播,此類體現(xiàn)中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內(nèi)容深受國際社會的喜愛。但換個視角觀察民族外宣,則是常常習慣于以講述單一民族故事、探秘單一民族生活方式和特色習俗等為主要內(nèi)容。對如何講好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以及各族群眾共同走向現(xiàn)代化的當下實踐,話語能力和傳播自覺還較為欠缺,對我國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宣傳解讀,對國際社會長期以來涉我民族工作誤解誤讀的主動澄清,內(nèi)容相對偏少,效果有待提高。此外,中央主流媒體、地方媒體、自媒體等多元主體在涉民族國際傳播中協(xié)同發(fā)聲不足,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統(tǒng)籌,各自為戰(zhàn)的情況較為常見。
總體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面臨著以下挑戰(zhàn):
一是全球涉民族輿論格局的不平等。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際格局“東升西降”態(tài)勢明顯,但“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尚未根本扭轉,西方國家在文化輸出和媒介傳播方面占有優(yōu)勢地位。①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進入快車道,但西方國家在涉疆、涉藏等涉民族議題上頻頻對我國發(fā)起攻擊,反復給中國貼上“侵犯人權”的標簽,并以此為名對華實施單邊制裁。我國在人權領域和涉民族國際輿論中長期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tài)。
中國的國際話語權與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匹配,主要表現(xiàn)為“三差”: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與硬實力的落差。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是國際輿論格局的不平等,背后是全球權力結構的不平衡。這種權力結構決定了長期以來“西強我弱”的輿論態(tài)勢,也直接影響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正確理解和客觀評價。
二是民族理論導致的認知偏差。在西方語境下,民族議題往往以近代歐洲民族國家理論和“一族一國”模式為參照系。“一族一國”是西歐國家從封建集權走向現(xiàn)代主權的歷史經(jīng)驗產(chǎn)物,民族國家理論也一度是西方推崇的現(xiàn)代國家理論,但兩者也是如今歐洲碎片化地緣政治版圖和全球諸多民族沖突的根源。
中國沒有按照西方民族國家理論構建“一族一國”,也沒有參考前蘇聯(lián)建立聯(lián)邦制國家,而是基于自身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國情,選擇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作為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中西方的民族形成過程不同,為解決各自民族問題作出了不同的道路和制度選擇,因此民族領域的跨文化交流常常出現(xiàn)“雞同鴨講”的困境,國際傳播也會遭遇“跑調走形”的風險。
三是“西方中心主義”視角下的歧視心理。近代以來的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文化通過經(jīng)濟、政治和媒體的影響逐漸成為全球性主流文化,非西方文化則被視為“異質性”或“威脅性”的文化。“西方中心主義”的背后是種族論、文明論或制度論,無論以哪種面目出現(xiàn)都帶有明顯的歧視色彩。但由于西方長期占據(jù)的領先優(yōu)勢,“西方中心主義”仍是許多人觀察世界和評價國際事務的價值標尺。這導致一些民族議題的國際傳播中,中國的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常被置于西方標準下解讀,從而帶來誤讀和偏見。比如西方媒體把中國的對口援疆、援藏和東西部協(xié)作政策歪曲為“有計劃的資源掠奪和環(huán)境破壞”,把推廣普及普通話抹黑為“強制同化”,制造和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偏見。
四是借錯誤民族觀、歷史觀蠱惑人心。自20世紀以來,日本和西方史學界陸續(xù)出現(xiàn)了“內(nèi)亞史觀”“征服王朝論”“新清史”“贊米亞學說”等錯誤史觀。這些史觀的共同之處,或是把“中國”局限于中原“漢地”,或是把漢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對立起來,“認為只有“漢族王朝”才屬于中國,用他們的文化觀念把大一統(tǒng)中國搞成二元對立”。②這些錯誤史觀意圖割裂少數(shù)民族及其所建政權與古代中國的緊密關系。這些學說又被反華政客利用,作為肢解現(xiàn)代中國邊疆的歷史文化依據(jù),企圖從根本上抹殺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融合發(fā)展史。
除此之外,大民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以及“雙泛主義”等錯誤思想在國內(nèi)時有沉渣泛起,加之海外錯誤思潮經(jīng)由互聯(lián)網(wǎng)不時倒灌擾亂人心,成為影響我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的不穩(wěn)定因素。
二、“道中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領域的實踐經(jīng)驗
(一)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內(nèi)容體系
“道中華”于2023年6月面向海外受眾推出“深度中國”(DeepChina)傳播品牌,定位于對外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從人文、歷史、考古等選題切入,擴展至民族、宗教、涉藏、涉疆、人權等重點領域,組織權威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訪談,主動宣介和理性回應相結合,系統(tǒng)開展中華民族視域下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的學理化闡釋,建立起一個初具規(guī)模的民族外宣內(nèi)容體系。
首先,深入解讀中華文明特性、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史等內(nèi)容。例如,通過分析史實和案例,以及從中西比較的角度,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文化符號,包括“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挖掘其中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價值;從“三交”視角和共同體立場重新闡述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史,依托文獻記錄和考古實證,講清楚“天下一家”是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大一統(tǒng)”是中華民族的集體共識、“多元一體”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結果。
其次,主動宣介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從歷史和國情維度,講清楚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歷史過程、我國民族理論政策的實踐邏輯、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制度創(chuàng)新,以及中西方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選擇等;從現(xiàn)實維度,講清楚中國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來源和人民主體地位,全過程人民民主、當代中國人權觀和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對西方現(xiàn)代化的超越,以及中國方案如何能為世界共享。
此外,在民族、宗教、涉藏、涉疆、人權等敏感領域,通過梳理相關涉民族國際輿論,形成問題清單,逐一破解回應。例如,在民族觀、歷史觀方面,針對錯誤史觀及其主要觀點進行批駁,針對維吾爾族族源、高句麗政權性質等混淆視聽的錯誤言論加以澄清;在宗教方面,重點就伊儒會通的文化傳統(tǒng)、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宗教極端主義危害以及宗教中國化等進行系統(tǒng)闡釋;在“涉藏涉疆”方面,從歷史經(jīng)緯講清楚新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就美西方對我不實指控進行有理有據(jù)的回應駁斥。
(二)建立“普通受眾+關鍵少數(shù)”傳播渠道
“道中華”在X、Facebook等海外主流社交平臺開通了以DeepChina為主品牌的賬號矩陣,組合發(fā)布從歷史文化、考古文物、風土人情、節(jié)日習俗到社會變遷、現(xiàn)代生活、專家觀點等內(nèi)容,向海外受眾全面介紹中華民族和當下中國。
與此同時,“道中華”堅持把海外意見領袖作為核心受眾。意見領袖是民族外宣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決定信息構成、影響范圍、價值判斷、政策導向的重要力量。因此從創(chuàng)建之初,“道中華”就將核心受眾定位于國際政經(jīng)、學界、智庫、媒體等意見領袖、“關鍵少數(shù)”。兩年多來,“道中華”拓展海外“關鍵少數(shù)”用戶3200多人,每周定向發(fā)送學理化文章,建立起與社交平臺傳播并行的精準傳播渠道。
(三)深入開展“請進來”交流對話活動
2023年6月12日由國家民委在喀什舉辦的“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國際論壇,是近年來首個以新疆歷史為主題的重大國際學術活動,也是“用學術講政治”的創(chuàng)新探索。論壇活動期間,組織外籍專家赴喀什古城、莫爾寺遺址、吐魯番博物館、交河故城、新疆博物館等參訪活動,幫助他們深入了解新疆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變遷,隨訪他們對新疆印象發(fā)生的變化。10月8日,“道中華”組織來自12個國家的13名外籍師生赴西藏參訪,先后赴拉薩、日喀則,圍繞“中國的西藏”“人文的西藏”“現(xiàn)代的西藏”三個主題展開調研。行程前后分別在四川大學藏學研究所和西藏大學與專家和師生座談。此次參訪活動糾正了西方媒體的錯誤宣傳,有效重塑了外籍師生對中國西藏的認知。
在2024“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期間,“道中華”(民族畫報社)聯(lián)合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舉辦以“讀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與共同發(fā)展”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這是“讀懂中國”大會舉辦八屆以來首次舉辦“讀懂中華民族”主題專場活動,受到中外專家和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此前,“道中華”還策劃舉辦了文明對話國際會議、中華民族共同體漢學國際會議等。
通過組織外籍人士參訪和民族主題會議活動,“道中華”探索了學理化精準傳播和“請進來”交流互動相結合的方式,為做好海外“關鍵少數(shù)”工作開辟了新路。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的路徑及啟示
破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難題,構建面向未來、助力復興的外宣格局,是當前民族外宣和國際傳播領域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任務。建立針對性強、行之有效且可持續(xù)的工作方法機制,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是其中的關鍵所在。百年變局之下,全球力量和秩序版圖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世界對于“讀懂中國”的需要前所未有,民族外宣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暗乐腥A”的實踐探索,為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問題導向
直面問題、破解問題是民族外宣回應關切、爭奪人心的關鍵。從邏輯層次上,首先應分析研判境外涉我民族輿情,重點梳理美西方學界政界對我相關領域的“攻擊點”;其次,針對“攻擊點”形成問題清單,然后逐一破題建立敘事策略;最后,邀請專家進行訪談撰稿,堅持破立并舉,通過學理、政策、實踐等對“問題”進行針對性回應,在正面敘事和輿論交鋒中澄清事實、以正視聽。
從數(shù)據(jù)分析看,“道中華”的問題導向命中了用戶需求,DeepChina多篇文章,如《中國的維吾爾族從哪里來?》《西方人類學者是否熱衷于在中國扮演“阿拉伯的勞倫斯”?》《西藏為什么不等于“Tibet”?》《中國的民族交融是“同化”嗎?》等被目標用戶廣泛閱讀。有海外高校專家表示將把文章作為學習材料在課堂推薦;也有專家表示因為閱讀了這些文章,開始關注和思考有關中國民族領域的話題。
(二)學媒結合
學媒結合是開展民族外宣的重要方法。針對國際輿論的高壓態(tài)勢和不斷編造翻新的謊言謠言,無法也不應回避敏感問題,而是應該用歷史講現(xiàn)實、用事實講道理、用學術講政治,通過專家學者的學理探討姿態(tài),與國際社會進行平和對話。專家學者的學術辨析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政治敏感性,再通過媒體化加工傳播,能有效破解外宣報道容易出現(xiàn)的“八股調”“說教味”“宣傳腔”弊病,拉近與海外用戶的心理距離。此外,要將學理性內(nèi)容轉化為符合社交媒體傳播規(guī)律的產(chǎn)品形態(tài),比如圖文稿件、熱點問答、觀點海報、短視頻等,力求突破算法封鎖、取得傳播實效。
兩年多來,“道中華”按照學媒結合的方法開展內(nèi)容生產(chǎn),不少用戶認為這些文章雖然有些內(nèi)容涉及爭議話題,但都以一種客觀公允的方式進行闡釋,更加可讀、可信。
(三)以文化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雹圩屛奈镎f話,讓歷史發(fā)聲,用文化共情,是“道中華”增強可信度和親近感的有效手段。真切可感的考古實證、文獻可考的歷史事實,以史為鑒、以理服人,有助于打消海外受眾對于中國的成見。
近年來,國家民委推動了一系列重大文博項目和史料、理論研究項目,特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編纂工作,形成了重構中華民族歷史敘事的重大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道中華”運用文物、史料、文博資源和理論研究成果,探索構建關于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對外話語和敘事體系,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從郡縣制、編戶齊民、羈縻制度到行省制、改土歸流等,展現(xiàn)螺旋上升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演進過程;與中國民族博物館合作,將《何以中華:100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進行外宣轉化,講述標志性文物背后的“三交”故事等。
(四)中話西說
根據(jù)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價值立場和知識水平等優(yōu)化內(nèi)容表達,使中國話語適應西方受眾,是打通國際傳播“最后一公里”的關鍵。首先,要采用中西比較的方式,既用歷史經(jīng)緯客觀呈現(xiàn)中華民族真實面貌,又借助海外受眾的知識經(jīng)驗實現(xiàn)理解共情;其次,應找準國際社會興趣點,選取輿論有熱度、公眾有誤讀、敘事被扭曲的關鍵議題,持續(xù)開展內(nèi)容生產(chǎn)和觀點輸出,做到“于他有趣”和“于我有利”;最后,要破除外宣產(chǎn)品話語屏障,邀請學養(yǎng)深厚、翻譯經(jīng)驗豐富、善于國際敘事的專家進行語言把關,用地道的國際話語講述中國故事。
比如,《如何理解民族治理的中國方案?》一文,通過比較西方國家的民族政策類型和前蘇聯(lián)走向國家分裂的制度原因,分析了中國選擇自己道路的歷史必然;《中國的維吾爾族從哪里來?》一文通過梳理維吾爾族的變遷史,從根本上厘清它與歷史上突厥人的族源關系,揭示了“泛突厥主義”對我民族團結的潛在危害。這些文章在一套規(guī)范實用的工作機制下,有效實現(xiàn)了對話語屏障的突破,取得較好國際傳播效果。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創(chuàng)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nèi)容,拓寬傳播渠道,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④面對當前全球涉民族輿論格局的不平等、民族議題的復雜敏感、“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霸權,“道中華”定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整合政學研媒力量,綜合運用“問題導向、學媒結合、以文化人、中話西說”的傳播策略,通過正面敘事、中西比較、輿論斗爭等方法,用“關鍵少數(shù)”帶動普通大眾,打好創(chuàng)新組合拳,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國際輿論場上涉我民族負面輿論,向國際社會講清楚了中華民族特性、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史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同時有力回應了美西方對我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惡意攻擊和抹黑,為作好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提供有益經(jīng)驗參考。
楊新華系國家民委“道中華”外宣負責人、民族畫報社總編輯;劉嫻系國家民委“道中華”外宣團隊成員、民族畫報社編輯
「注釋」
①潘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求是》2023年第24期,第56-60頁。
②王延中:《正確認識中華民族歷史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筆談》,《歷史研究》2022年第3期,第22-32頁。
③《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第1版。
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人民日報》2023年10月29日,第1版。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