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位
- 老年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矢狀位脊柱-骨盆參數(shù)△
所致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對比性分析老年PTK 患者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特點及脊柱后凸畸形后骨盆代償?shù)哪J健?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PTK 患者65 例(PTK 組),年齡≥60 歲,合并骨質疏松癥,骨密度T 值≤-2.5 SD;畸形均為單節(jié)段,T104 例、T1110 例,T1223 例,L120 例,L28例,局部后凸角>20°。另外,選取同期骨質疏松癥(osteoporo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23年24期2024-01-02
- 骨質疏松性胸腰段椎體壓縮骨折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與腰椎滑脫的相關性研究
使得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發(fā)生改變[2]。因此,DLS與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關系密切,但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以往研究局限在DLS參數(shù)對脊柱和骨盆解剖學和形態(tài)學變化的影響[3-4],鮮有關于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與腰椎滑脫的探索。基于此,本文選擇醫(yī)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診治的骨質疏松性胸腰段椎體壓縮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檢查骨質疏松性胸腰段椎體壓縮骨折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并探討各參數(shù)與腰椎滑脫(前滑脫)發(fā)生的關系,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23年6期2023-03-28
- 骨質疏松對老年人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影響的研究
影響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有研究證實脊柱-骨盆矢狀位平衡參數(shù)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很大的關系[6-8],目前對于脊柱側彎、腰椎退變等疾病脊柱矢狀位參數(shù)的研究已很成熟[9-11],但關于骨質疏松對老年人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老年骨質疏松患者與同齡健康人的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了解骨質疏松后患者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的變化情況,為骨質疏松患者的篩選、臨床隨訪觀察以及療效評價提供一定的參考。1 資料與方法1.1 納入及排除標準 觀察
實用骨科雜志 2022年12期2023-01-10
- 膝關節(jié)半月板桶柄樣裂的MRI表現(xiàn)
關節(jié)檢查。掃描矢狀位T1WI(TR 650 ms,TE 12 ms)、矢狀位PDWI(TR 2 900 ms,TE 32 ms)、冠狀位PDWI(TR 2 100 ms,TE 24 ms)、軸位PDWI(TR 4 000 ms,TE 36 ms),掃描參數(shù):層厚4 mm,層間距1 mm,F(xiàn)OV 16 cm。1.3 圖像評估由兩名有經(jīng)驗的診斷醫(yī)生對圖像進行雙盲評估,如遇意見不一致時,由第三位高年資醫(yī)師復議。記錄以下6種MRI征象:①髁間窩碎片征:冠狀位,髁間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22年21期2022-11-30
- 頸椎矢狀位平衡在頸椎病診斷和治療方式選擇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重量。保持頸椎矢狀位平衡的狀態(tài)能夠使頸椎以承擔較小的負荷來穩(wěn)定頸椎的生物力學特性及維持水平視野[1]。研究頸椎矢狀位平衡對于理解頸椎矢狀面排列不良與頸部癥狀和健康相關生活的關系至關重要[2]。頸椎矢狀位平衡與頸椎病患者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治療方式、手術預后及術后并發(fā)癥密切相關,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可用于評估頸椎退行性病變并作為頸椎手術方式的參考指標[3]。近年來,頸椎矢狀位平衡也得到脊柱外科醫(yī)師越來越多的重視。因此,本文將對頸椎矢狀位平衡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在頸椎病診斷與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22年22期2022-11-28
- 不同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測量頸椎前凸曲度的比較分析
2)良好的頸椎矢狀位形態(tài)是脊柱耦合運動的必要條件,可以減少軸向壓縮負荷,有助于人體在站立或步行時減少能量消耗[1]。早期頸椎曲度異常的發(fā)現(xiàn)與糾正,有助于減少頸椎病的發(fā)生與進展。本研究對臨床上常用的5種頸椎前凸曲度測量參數(shù)進行對比分析,比較不同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的優(yōu)缺點,尋找各參數(shù)之間的相關性,為臨床選用合適的頸椎前凸曲度參數(shù)提供參考依據(jù)。1 資料與方法1.1 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因頸部不適就診于北京市石景山醫(yī)院運動醫(yī)學科門診的1
頸腰痛雜志 2022年5期2022-10-26
- 腰痛的髖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患者腰椎-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的研究
導致脊柱-骨盆矢狀位形態(tài)改變,引起腰部疼痛[3]。近年來,脊柱疾病的脊柱-骨盆矢狀位平衡已經(jīng)取得了重大進展[4-6]。部分HOA患者合并腰痛,這是否與脊柱矢狀面形態(tài)的改變有關,目前研究較少[7-8]。本文旨在探討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以及HOA患者腰痛與腰椎-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的關系。1 資料與方法1.1 臨床資料回顧性研究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HOA患者作為HOA組。納入標準:①原發(fā)性HOA;②年齡30~60歲;③病程>1年
頸腰痛雜志 2022年3期2022-10-17
- 無癥狀中國年輕人頸椎矢狀位曲度正常值及其與全脊柱平衡的關系
0191)頸椎矢狀位曲度對于保持頭部姿勢、脊柱平衡很重要,它會受到其他脊柱部位特別是臨近部位曲度的影響(如胸椎后凸角和T1傾斜角)[1-3],頸椎平衡功能障礙對于頸椎病和/或脊柱畸形的外科治療的臨床結局有不利影響[4-5],因此,脊柱手術中,外科大夫的一個主要目標便是恢復正常的頸椎曲度。然而,過去的文獻僅聚焦于如何恢復一個功能上滿意的頸椎曲度,即能夠和T1傾斜角和胸椎后凸角匹配的頸椎前凸角(主要是C2-C7前凸角)或者C2-C7矢狀位軸向垂線 (C2-C7
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22年4期2022-08-08
- 頸椎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后矢狀位影像學變化與療效相關性研究
,從而導致頸椎矢狀位失衡[5]。有研究顯示,脊柱矢狀面失衡可導致相關臨床癥狀,加速退行性疾病的進展[6-7]。雖然目前關于頸椎術后序列變化與臨床結局的具體關聯(lián)尚無統(tǒng)一定論,但一些患者術前頸椎前凸明顯,接受頸椎后路手術后,頸椎矢狀位平衡改變,這種變化會導致不良臨床結局,嚴重者甚至需要再次手術[8-11]。因此,對行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的多節(jié)段CSM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的評估有助于預測術后療效[11]。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頸椎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后矢狀位影像學變
創(chuàng)傷與急危重病醫(yī)學 2022年2期2022-05-02
- 不同部位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行PKP手術后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的改善情況分析
導致脊柱-骨盆矢狀位失衡[1-2],引起脊柱的生物力學傳導異常,相關肌肉、韌帶的疲勞程度增加,從而引發(fā)或加重疼痛,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但目前,關于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對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的影響,以及患者行PKP手術對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的改善情況,較少見文獻提及。為此,本研究納入2018年3月~2020年5月于本科收治的OVCF患者137例,對其脊柱-骨盆矢
頸腰痛雜志 2022年2期2022-04-27
-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與脊柱-骨盆矢狀位失衡及椎旁肌退變關系的研究進展
多從脊柱-骨盆矢狀位失衡或椎旁肌退變單方面入手,未能將二者結合進行深入探討,導致治療方案不夠完善,最終影響治療效果。為此,我們通過查閱近年來國內外有關DLSS、脊柱-骨盆矢狀位失衡及椎旁肌退變的文獻,對DLSS與脊柱-骨盆矢狀位失衡及椎旁肌退變關系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以期為DLSS的治療與康復提供借鑒。1 DLSS與脊柱-骨盆矢狀位失衡的關系脊柱-骨盆矢狀位失衡在DLSS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轉歸中起著重要作用,明確DLSS與脊柱-骨盆矢狀位失衡的關系,對預判
中醫(yī)正骨 2022年1期2022-04-18
- 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及其在疾病和手術中的應用進展
礙[1]。頸椎矢狀位序列不僅影響頸部癥狀,也用于頸椎疾病以及手術的評估[2-3]。在過去的20 年里,脊柱矢狀面平衡一直是人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許多研究都集中在胸腰椎和脊柱骨盆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上。關于胸腰椎,Roussouly 等[4],Lafage 等[5]和Le Huec 等[6]已經(jīng)證明骨盆位置影響腰椎前凸和胸椎后凸,骨盆入射角是一個重要的形態(tài)學參數(shù)。而目前有關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的信息卻較少,無法確定其與病人或者無癥狀人群臨床結果的相關性。因為正常人的頸
骨科 2022年2期2022-04-13
- 高場MRI斜矢狀位與斜冠狀位掃描在賁門癌術前檢查中的應用價值
門癌主要采用正矢狀位、正冠狀位的掃描方式,但顯示腹段食管及食管下段受侵情況欠佳。為了更好地顯示病變向食管的侵犯范圍,我院自2014年3月以來,嘗試使用高場MRI斜矢狀位與斜冠狀位掃描技術檢查賁門癌患者,旨在找出適合賁門癌術前檢查及較好顯示食管胸下段及腹段受侵情況的掃描方法,確定最佳掃描技術,為臨床的手術方式選擇及手術切緣的陰性提供有力依據(jù)。材料與方法1.病例資料回顧性收集2014年3月-2021年2月我院69例經(jīng)胃鏡確診為賁門癌的患者。病例納入標準:①所有
放射學實踐 2022年1期2022-01-26
- 骨盆矢狀位旋轉對人工髖關節(jié)摩擦界面的影響
。有學者對骨盆矢狀位畸形的患者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從坐位到站立位時逆向動力學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髖關節(jié)周圍應力分布和肌群做功情況明顯異常[5-6]。對于老齡患者來說,髖關節(jié)疾病經(jīng)常和脊柱疾病合并存在,從而導致骨盆不同程度的異常旋轉[7-8]。因此,對這類患者在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時需要關注骨盆的旋轉狀態(tài)對假體摩擦界面的影響。本研究應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9-10],模擬不同角度骨盆矢狀位旋轉狀態(tài)下,人工髖關節(jié)假體摩擦界面靜態(tài)生物力學的變化。同時模擬參照人體冠狀位安
浙江醫(yī)學 2021年24期2022-01-15
- 中國部分地區(qū)漢族兒童和青少年脊柱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
,這與對青少年矢狀位參數(shù)隨年齡變化的趨勢認識尚不清晰有關。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部分地區(qū)漢族兒童與青少年脊柱矢狀面參數(shù)正常值,并闡明其隨年齡的變化趨勢。1 資料與方法1.1 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4~18歲,且明確為中國漢族人群;②具有完整的站立位脊柱全長側位X線片(上端包括寰椎前后弓,下端包括雙側股骨頭);③無脊柱畸形或椎體生長異常。排除頸部和背部疼痛、腫瘤或感染者,或髖、膝和/或踝關節(jié)異常者。根據(jù)以上標準,納入2013年1月—2018年8月在河北中石油中
脊柱外科雜志 2021年5期2021-10-19
- 早發(fā)型脊柱側凸行生長棒矯正手術后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及頸椎矢狀位失平衡的風險因素分析
棒治療后的脊柱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問題,在學術界有所討論[7-8];但對于手術后的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情況,以及頸椎矢狀位失平衡的風險因素分析,目前在學術界尚缺乏關注。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采用生長棒矯正手術治療的41例EOS患兒資料,探討術后頸椎矢狀位序列的變化情況,并對其頸椎矢狀位失衡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41例中,男28例,女13例;接受手術的年齡為4~10歲,平均(8.1±1.7)歲;1
頸腰痛雜志 2021年5期2021-10-09
- 老年脊柱矢狀位失衡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
武 王珊珊脊柱矢狀位失衡是由于退行性改變、暴力沖擊性骨折、畸形等因素引起的軀體失衡,動力機制不能滿足代償,而出現(xiàn)矢狀位垂直軸>5 cm 的疾病類型[1]。老年人群由于受骨質疏松等因素影響,骨質穩(wěn)定性差,相對更加容易發(fā)生脊柱矢狀位失衡。常見的矢狀位失衡類型包括頸椎后凸、胸椎后凸、胸腰椎后凸、腰椎后凸、下腰椎后凸、球形后凸、骨盆后凸等[2]。其中胸腰椎日常受力較大,矢狀位失衡的發(fā)生率也較大,相對治療難度也更高[3]。脊柱矢狀位失衡可引起背部疼痛、疲勞、行走困難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21年24期2021-08-29
- OLIF術后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與療效的相關性分析
伴有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而這種變化與患者癥狀、功能障礙的相關性也早已得到證實[6-7]。但關于OLIF手術對患者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的影響,以及脊柱-骨盆矢狀參數(shù)變化與OLIF手術療效的相關性,目前較少見文獻提及。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骨科開展的63例OLIF手術患者,依據(jù)術后隨訪情況,分析患者手術前后的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及其與OLIF手術療效的相關性。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腰椎退行性
頸腰痛雜志 2021年4期2021-08-13
- 正常國人脊柱骨盆矢狀位排列與腰椎間盤退變的關系研究
盆相互調節(jié)維持矢狀位平衡時,會引起不同的生物力學改變[1~3]。國內外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脊柱骨盆矢狀位排列與椎間盤退變的發(fā)生相關,但研究對象主要針對腰間盤突出癥及下腰痛患者,目前對于正常國人的相關研究較少[1,4]。正常國人的脊柱骨盆矢狀位排列特點以及參數(shù)及分型與腰椎間盤退變之間的關系等國內尚缺乏相關報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描述正常國人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特點及排列類型,并分析脊柱骨盆矢狀位排列與腰椎間盤退變的關系。資料與方法1.研究對象:本研究已通過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
醫(yī)學研究雜志 2021年6期2021-07-09
- CT平掃腎臟矢狀位重建后認知影像融合在超微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中的臨床應用
CT)平掃腎臟矢狀位重建時,其影像圖像與術中超聲引導時采用腎臟縱切探查的聲像圖高度符合,術前擬定穿刺目標腎盞,術中可通過認知融合超聲引導下穿刺。本文將探討CT平掃腎臟矢狀位重建在認知影像融合(CT-US)指導術中超聲實時引導下超微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super-mini PCNL,SMP)的臨床應用,并介紹初步研究結果。1 資料與方法1.1 臨床資料對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行SMP的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觀察兩組的目標盞選擇時間(從B超探查開始到成
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 2021年6期2021-07-01
- 腰椎椎管狹窄癥患者手術前后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
前后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的變化,并與健康成年志愿者進行對比,為指導手術治療提供參考。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納入標準:①年齡30 ~ 80 歲;②有嚴重腰部和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間歇性跛行癥狀,癥狀持續(xù)時間超過6 個月;③無痛步行距離> 15 m,能夠維持站立時間≥20 min;④術前影像學檢查確診為L5節(jié)段單純LSS,冠狀面?zhèn)韧菇牵?5°,矢狀面胸椎后凸角< 60°[4];⑤術前、末次隨訪(術后2 年)時全脊柱站立側位X 線片、腰椎三維CT 等影
脊柱外科雜志 2021年2期2021-05-17
- 頸椎矢狀位平衡參數(shù)與頸椎間盤退變的相關性研究及臨床意義 *
究,發(fā)現(xiàn)了頸椎矢狀位平衡參數(shù)與頸椎間盤退變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2]。為探究兩者之間到底有何關聯(lián)性,及其相關性對今后臨床治療起到怎樣的效果,特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1 資料與方法1.1 臨床資料 本文共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頸椎間盤退變的患者,男52例,女28例,年齡58~76歲,平均年齡(62.70±8.11)歲,BMI 17.14~32.25,平均BMI 24.21±2.57。納入標準:(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21年8期2021-04-23
- MR斜矢狀位掃描于診斷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撕裂的臨床價值對照分析
MR檢查外加斜矢狀位T2掃描,對照分析其在前交叉韌帶撕裂患者診斷中的價值。1 資料和方法1.1 臨床資料對2017年1月—2019年12月的142例經(jīng)膝關節(jié)鏡證實的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撕裂患者進行回顧分析,年齡14~70歲,平均(36.03±3.25)歲。女31例、男111例。1.2 方法MR檢查:采用飛利浦Achieva1.5TMR成像系統(tǒng),8通道膝關節(jié)專用線圈。患者腳先進,線圈固定膝部,確保其穩(wěn)定,膝關節(jié)自然平直,可墊一個小墊,確保膝關節(jié)處于舒服的位置,綁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21年3期2021-03-30
- Roussouly分型及脊柱-骨盆矢狀位平衡參數(shù)與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預后的相關性分析
明,脊柱-骨盆矢狀位平衡參數(shù)與脊柱退行性改變存在相關性,其可能與OVCF的預后存在相關性,且不同Roussouly分型的OVCF預后可能存在差異[3]。本研究基于Roussouly分型,對Roussouly分型及脊柱-骨盆矢狀位平衡參數(shù)與OCVF預后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對象與方法一、 對象2018年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OVCF病人162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65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7.82±7.17)歲;體質指數(shù)(22.29±2.
臨床外科雜志 2021年1期2021-03-05
- C7傾斜角與ACDF術后矢狀位參數(shù)的關系研究
恢復頸椎正常的矢狀位序列,確保了頸椎穩(wěn)定性。研究認為,頸椎矢狀位平衡的維持與ACDF手術預后具有直接聯(lián)系,在臨床中不可忽視。術前T1傾斜角(T1slope,T1S)是預測頸椎不穩(wěn)定、影響頸椎矢狀位平衡的重要參數(shù),但X線片上T1S常受到雙肩遮擋,T1及胸骨上緣辨認不清,影響其運用價值[2]。張光明等[3]研究發(fā)現(xiàn),T1S與C7傾斜角(C7slope,C7S)具有強相關性,且后者測量更為簡單,因此C7S有望成為頸椎矢狀位平衡方面研究的重要參數(shù)。本研究納入80例
頸腰痛雜志 2021年1期2021-02-04
- 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與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一期前后路聯(lián)合術療效的相關性
破壞,影響頸椎矢狀位平衡,改變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F(xiàn)有的關于MCSM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與單純后路椎管擴大成形術或前路椎間融合術術后療效的相關性。較少有研究關注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與MCSM一期前后路聯(lián)合術療效的相關性。因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接受一期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MCSM患者的病歷資料,分析患者術前和末次隨訪時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及臨床療效的相關數(shù)據(jù),探討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與MCSM一期前后路聯(lián)合術療效的相關性。1 資料與方法1.1 研究對象收集2014年3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21年1期2021-01-22
- 退行性頸椎病患者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的測量及意義研究進展
]。通過對頸椎矢狀位平衡的初步評估,有助于了解退行性頸椎病的病變程度,對制定手術方案有一定參考意義,并可以基于患者的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4]。目前,文獻對于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在頸椎病診治過程中的意義尚無明確結論?,F(xiàn)將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的測量方法及臨床意義綜述如下。1 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的測量1.1 CL 通常認為,頸椎前凸是比較理想的生理形態(tài),能夠使頸椎在無痛、省力的情況下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評估CL的方法包括:①Cobb角:通常從C
山東醫(yī)藥 2021年14期2021-01-10
- 頸椎矢狀位序列參數(shù)在評估頸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療效中的價值
,有效改善局部矢狀位序列,臨床療效確切[2]。近年來有研究表明[3],異常的頸椎曲度會導致椎間盤退變加重,并引起頸椎其他部位的代償性變化。但是目前關于頸椎矢狀位序列參數(sh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手術對其的改變方面,很少有關于手術前后頸椎矢狀位序列參數(shù)在評估手術效果中價值的報道。 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科采用ACDF治療84例單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筆者研究頸椎矢狀位序列參數(shù)在評估ACDF療效中的價值,報道如下。1 材料與方法1.1 病例資料納入標準:①
臨床骨科雜志 2020年6期2020-12-31
- 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椎板成形術與頸椎矢狀位平衡的研究進展
畸形等嚴重頸椎失狀位平衡失衡有關[10]。當頸椎失狀位平衡失衡時,頭部重心的前移超過了人體以“最低能耗”來保持平衡狀態(tài)的調節(jié)范圍,患者會因此出現(xiàn)生活質量下降,甚至神經(jīng)功能恢復效果降低,影響了患者的對于手術的滿意程度[11]。作為脊柱的重要結構,LAMP 術后頸椎矢狀位平衡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為此本文結合近年來的文獻,綜述了有關于LAMP 與頸椎失狀位平衡的研究進展。1 評價頸椎矢狀位平衡的影像學指標近年來,頸椎矢狀位平衡引起了廣泛關注,同時也被作為頸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20年26期2020-12-24
- 胸椎后凸角與骨盆入射角對低度腰椎滑脫癥矢狀位平衡的影響
高度重視。軀體矢狀位平衡不僅與脊柱密切相關,還涉及骨盆和下肢[9]。諸多研究探討了脊柱矢狀位參數(shù)與脊柱整體平衡之間的相關性[10-11]。脊柱-骨盆作為復合體,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將負荷傳遞到下肢,以保持穩(wěn)定姿勢,同時也與患者的健康、生活質量密切相關[12]。在腰椎滑脫中,相關代償機制在疾病的發(fā)生與進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對于腰椎滑脫的主要代償機制尚未達成共識。脊柱-骨盆參數(shù)內在關系復雜,確定何種機制是維持低度腰椎滑脫患者矢狀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仍是當下的難題。
脊柱外科雜志 2020年6期2020-12-24
- 退行性腰椎后滑脫的節(jié)段分布及與腰骶部矢狀位平衡參數(shù)的關系
、發(fā)展與腰骶部矢狀位影像學參數(shù)變化密切相關,互為因果,評估腰椎滑脫患者矢狀位平衡參數(shù)的變化對腰椎滑脫的診斷、手術方式的選擇及預后的評估具有重要意義[2,6-8]。然而,多數(shù)研究僅關注腰椎前滑脫,臨床工作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現(xiàn)腰椎后滑脫,其影像學特點、癥狀特點、治療方式及臨床療效等鮮有報道。本研究收集2016年9月—2019年6月海軍軍醫(yī)大學附屬長征醫(yī)院收治的腰椎后滑脫患者47例,分析其節(jié)段分布、矢狀位平衡參數(shù)變化,探索其發(fā)生機制,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1 資料
脊柱外科雜志 2020年6期2020-12-24
- 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對脊髓型頸椎病行ACDF手術療效的影響
生理曲度和頸椎矢狀位序列的矯正效果較好[1]。但研究表明,ACDF手術對患者的脊柱矢狀位參數(shù)可產生影響,如導致T1傾斜角(T1slope,T1S)、C2-7矢狀面軸向距離(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頸椎前凸角等參數(shù)的明顯變化[2-3]。但目前,關于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對CSM患者行ACDF手術療效的影響,尚缺乏系統(tǒng)性分析報告。為此,本研究對2015年7月-2018年7月行ACDF手術的86例CSM患者進行臨床資料及1年隨訪結果分
頸腰痛雜志 2020年5期2020-10-22
-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旋轉移位與肘內翻畸形相關性研究
水平旋轉移位、冠狀位旋轉移位、矢狀位旋轉移位)對發(fā)生肘內翻畸形的相關性目前并不明確。在閉合復位過程中,骨折復位后骨折旋轉的最大接受度目前尚無明確定論。本研究探討肱骨髁上骨折復位后的旋轉移位情況及后期肘內翻畸形發(fā)生率相關性,確定肱骨髁上骨折復位后骨折旋轉移位的最大接受度,避免肘內翻畸形的發(fā)生,總結如下。1 臨床資料以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小兒骨科收治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為研究對象,實驗方案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納入標準:符合肱骨髁上骨折的診斷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20年6期2020-07-22
- 壯族人群腰椎—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調查研究
”,在人體維持矢狀位平衡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不僅負擔著承載脊柱的重任,而且還起著支持體重的重要作用。DUVAL-BEAUPERE等[1]在1992年首次報道了骨盆入射角代表正常的骨盆矢狀位形態(tài),從而為骨盆常規(guī)診療開創(chuàng)了新的診療思路。莊弘宇等[2]研究得出骨盆矢狀位形態(tài)可能是脊柱矢狀位平衡調節(jié)的核心,因而腰椎-骨盆矢狀位形態(tài)的改變可能與脊柱相關疾病有相關性。國內關于腰椎-骨盆矢狀位形態(tài)的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并且尚無壯族人群腰椎-骨盆矢狀位方面的研究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0年2期2020-07-21
- 新的枕頸中立位影像學參數(shù):枕頸傾斜度
,可作為枕頸部矢狀位影像學參數(shù)的補充,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獲北京大學首鋼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編號IRB-AF-25-02),門診招募無頸肩部癥狀志愿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標準:(1)年齡≥18歲;(2)既往無頸椎病、慢性頸肩痛患者;(3)頸椎X線片除外枕頸部及頸椎明顯畸形、不穩(wěn)、嚴重頸椎退變、類風濕、腫瘤、結核等感染患者。共納入研究416名志愿者,其中男177例,女239例;年齡18~85歲,平均(49.44
實用骨科雜志 2020年1期2020-04-09
- 仰臥矢狀過屈、過伸位磁共振成像對頸椎椎管狹窄診斷的價值研究
如果為靜息仰臥矢狀位,在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的時候是沒有明顯變化的,所以漏診率較高[2]。本文選擇我院160例頸椎椎管狹窄患者開展分析,旨在研究仰臥矢狀過屈、過伸位磁共振成像在臨床中對頸椎椎管狹窄診斷的效果,結果報告如下。臨床資料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4月-2018年5月時段到我院進行仰臥矢狀過屈、過伸位磁共振成像檢查的160例頸椎椎管狹窄患者。其中男性98例,女性62例,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41.23±3.12)歲,在臨床中多表現(xiàn)為上肢無力、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9年17期2019-12-02
- 磁共振膝關節(jié)斜冠狀位掃描對前交叉韌帶的顯示作用分析
位,展示通過斜冠狀位掃描和斜矢狀位掃描。有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不同掃描方法可以清晰的展示全程前交叉韌帶,效果較為明顯[4-5]。一般認為斜矢狀位掃描可以很好的展示前交叉韌帶的纖維束,斜冠狀位掃描可以很好的展示股骨外髁和脛骨突起兩個位置的附著區(qū),為了展示完整清晰的前交叉韌帶全過程,可以把兩種掃描方式相結合。在該次研究中,選取該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要進行檢查的患者共54例,分析磁共振膝關節(jié)斜冠狀位掃描對前交叉韌帶的顯示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
世界復合醫(yī)學 2019年9期2019-10-19
- 前交叉韌帶前內側束及后外側束薄層斜矢狀位質子密度加權像MRI研究
MRI和薄層斜矢狀位質子密度加權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圖像的顯示情況,旨在探尋能夠更加清楚、完整顯示AMB及PLB的MR成像掃描方法。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搜集5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15~39歲,平均年齡(28.1±7.3)歲,中位年齡29.0歲,右膝23例,左膝27例,所有志愿者均身體健康,無ACL外傷史,前抽屜實驗、Lachman實驗及軸移實驗陰性;所有志愿者均知情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9年19期2019-09-24
- MIS-TLIF與PLIF治療腰椎滑脫癥對腰椎-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的影響
術對腰椎-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影響的報道還較為缺乏[1]。為此,本研究納入30例采用MIS-TLIF手術以及34例行傳統(tǒng)TLIF術治療的腰椎滑脫癥患者,比較末次隨訪腰椎-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報道如下。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納入標準:(1)年齡18~70歲,經(jīng)影像學診斷為Ⅰ、Ⅱ度單節(jié)段腰椎滑脫癥;(2)經(jīng)長期保守治療后仍存在明顯雙側腰、腿疼痛、麻木癥狀;(3)患者自愿手術治療且隨訪資料完整;(4)無骨盆、脊柱手術史。排除標準:(1
頸腰痛雜志 2019年4期2019-08-29
-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對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影響的研究
。而脊柱-骨盆矢狀位形態(tài)序列對于全脊柱矢狀位序列的調節(jié)作用已得到廣泛證實,其對于人類的直立行走及平衡運動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對于脊柱側彎、腰椎退變等疾病的脊柱矢狀位平衡的研究已很成熟[7-12],但對于OVCF的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通過對比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與無癥狀老年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探究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對全脊柱矢狀位平衡的影響以及OVCF后脊柱-骨盆參數(shù)間的代償機制。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選取北京大學首
實用骨科雜志 2019年5期2019-06-03
- 脊柱-骨盆相關參數(shù)應用在矢狀位平衡中的研究進展
來,在評估脊柱矢狀位平衡方面,各國學者均表示脊柱與骨盆矢狀面形態(tài)與參數(shù)間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相關性,矢狀平衡的分析對于了解脊柱骨盆生物力學與制定脊柱外科矯形術前計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脊柱骨盆參數(shù)測量相關研究成果已被應用于臨床。1 矢狀位脊柱-骨盆相關參數(shù)及意義1.1 骨盆指數(shù)系統(tǒng) a)髖軸中點(hip axis,HA)指矢狀位上雙側股骨頭中點連線的中點。b)骨盆指數(shù)(pelvic incidence,PI)即骨盆投射角,指HA至骶骨終板中點連線與骶骨終板中垂
實用骨科雜志 2019年1期2019-02-12
-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狀位影像學參數(shù)的關系
人民醫(yī)院)人體矢狀位平衡是由骨盆和脊柱共同協(xié)調和維持的,但以往大部分研究僅關注脊柱的生理曲度,而忽略了骨盆對矢狀位形態(tài)的影響[1]。1992年Duval-Beaupere等[2]首次報道了骨盆入射角,并認為其可代表骨盆矢狀位形態(tài)。近年西方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骨盆矢狀位形態(tài)不但可維持人體矢狀位平衡,還與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等疾病密切相關,對脊柱畸形矯形手術策略制定具有重要臨床意義[3]。但目前國內關于脊柱-骨盆矢狀位形態(tài)的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探討正常成人脊柱-骨
山東醫(yī)藥 2018年44期2019-01-10
- 脊柱活動性腫瘤整塊切除手術后脊柱矢狀位參數(shù)
X線片測量脊柱矢狀位參數(shù),可以客觀分析矢狀位脊柱-骨盆對線的異常,評估脊柱畸形。有研究顯示,矢狀位對線與特發(fā)性脊柱側凸、脊柱前移等脊柱畸形的發(fā)展具有相關性;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成人脊柱畸形患者術后臨床結果與矢狀位對線關系密切。本研究對脊柱活動性腫瘤患者初次EBR術后脊柱矢狀位對線進行測量,探究患者矢狀位對線與臨床療效、內固定失效、再手術率之間的相關關系。本研究將200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符合標準的18歲以上行EBR治療的脊柱腫瘤患者納入研究,患者
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 2019年6期2019-01-04
- 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對退行性脊柱側凸患者手術療效的影響
融合手術是糾正矢狀位失衡的主要術式,跨過固定胸腰段節(jié)段以降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發(fā)生風險。而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對脊柱穩(wěn)定性的維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當前關于其對于手術預后影響的報道較少[2]。本文通過能否完成腰背力量測試“小飛燕”動作分組,研究不同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對DS患者手術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納入2014-06-2016-06于我院治療的64例DS患者,術前
頸腰痛雜志 2018年6期2018-12-14
- 頸椎矢狀位序列參數(shù)對脊髓型頸椎病臨床療效的影響
評估通常以頸椎矢狀位曲度作為參考依據(jù),前凸的頸椎序列被認為是平衡的狀態(tài),在直立體位的基礎上代償胸椎后凸并能夠以最小的能量輸出保持視線水平[6-7],而后凸的頸椎序列被視為異常狀態(tài),對頸椎病術后神經(jīng)功能恢復有不利影響[8]。但目前研究認為單純后凸或筆直的頸椎序列已不能作為頸椎病理性的表現(xiàn),脊柱整體的平衡成為影響頸椎矢狀位序列的因素[9]。同時部分研究將頸椎矢狀位序列視為脊柱整體序列的一部分,找出頸椎矢狀位參數(shù)與胸腰椎參數(shù)的關系,但并未形成統(tǒng)一意見[9-11]
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 2018年11期2018-11-20
- 經(jīng)傷椎固定手術對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
釘后3個月傷椎矢狀位前緣高度比、矢狀位Cobb角和傷椎對應椎管侵占率的變化情況,采用ASIA分類標準評估術前、術后6個月患者神經(jīng)損傷情況,記錄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的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 結果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 2018年4期2018-11-20
- MRI診斷病理性髕內側滑膜皺襞
~20°。采用矢狀位質子密度-T2WI(proton density-T2 weighted imaging, PD-T2WI),TE 31 ms,TR 2 800 ms,F(xiàn)OV 180 mm×180 mm,層厚3 mm,層間距0.3 mm;矢狀位脂肪抑制PD-T2WI(PD-T2WI-FS)序列,TE 41 ms,TR 3 450 ms,F(xiàn)OV 180 mm×180 mm,層厚3 mm,層間距0.3 mm;軸位T2*-GRE序列,TE 23 ms,TR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18年8期2018-08-21
- 經(jīng)皮椎體后凸成形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后脊柱-骨盆矢狀位平衡變化及其與生存質量的相關性
前后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改變與其生存質量變化聯(lián)系起來。本研究主要探討腰椎單椎體OVCF患者PKP術前后脊柱-骨盆矢狀位平衡變化及其與該類患者生存質量的關系。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回顧納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yī)院脊柱外科因OVCF接受PKP手術治療的患者289例,篩選腰椎單椎體骨折資料完整并者85例。術前、出院前及隨訪時行脊柱全長正側位X片檢查。其中男16例,女69例。年齡65~91歲,平均78.8歲。1.2 脊柱-骨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8年12期2018-07-05
- 磁共振常規(guī)圖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不足:與手術結果對比研究
位為準[1],矢狀位作為參考。但筆者發(fā)現(xiàn)往往有些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或脫出由于各種原因在橫軸位上顯示不明確,如椎間盤向上下方的突出、脫出或游離移位等,雖然這些病例在MR的矢狀位上能找到椎間盤突出的線索,但由于橫軸位上看不到相應的征象而被忽視導致漏診。因此,筆者回顧分析100例經(jīng)手術證實存在腰椎間盤突出并術前有MR平掃資料的病例,以手術結果為標準,分析MR常規(guī)圖像漏診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1 材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回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我院
磁共振成像 2018年2期2018-05-04
- 不同的掃描方法在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MRI檢查中的應用效果對比
0)目的:比較矢狀位掃描法和斜冠狀位掃描法在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MRI檢查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對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間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qū)人民醫(yī)院進行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MRI檢查的90例受檢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隨機將這90例受檢者分為矢狀位掃描組和斜冠狀位掃描組,每組各有45例受檢者。對矢狀位掃描組受檢者采用矢狀位掃描法進行MRI檢查,對斜冠狀位掃描組受檢者采用斜冠狀位掃描法進行MRI檢查,然后比較兩組受檢者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的總顯示率。結果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7年11期2017-12-01
- HRCT多平面重組矢狀位在LVAS診斷中的應用*
CT多平面重組矢狀位在LVAS診斷中的應用*王 倩1,2全 勇2郝大鵬1(1.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放射科,山東 青島 266003; 2.單縣中心醫(yī)院影像科,山東 單縣 274300)目的 運用HRCT多平面重組矢狀面圖像,對前庭導水管徑線進行測量,探討在診斷LVAS中的應用。方法 搜集正常人80例,對顳骨進行HRCT掃描,將所得圖像行MPR后處理,重組兩側前庭導水管矢狀位圖像,測量前庭導水管在此圖像上中段的寬度,并建立95%的醫(yī)學參考值范圍。另搜集16例臨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學報 2017年5期2017-06-15
- MSCT掃描及MPR矢狀位重建圖像技術在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影像學診斷的應用*
T掃描及MPR矢狀位重建圖像技術在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影像學診斷的應用*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核醫(yī)學科 (上海 200011)遠 奇 馬玉波目的探討多層螺旋CT(MSCT)掃描及MPR矢狀位重建圖像技術在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影像學診斷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均行X線、MSCT檢查,比較兩種方法診斷胸腰椎壓縮骨折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并分析椎體骨折分布情況及不同類型胸腰椎壓縮骨折的顯示率,觀察胸腰椎壓縮骨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年12期2017-01-17
- 磁共振三維重建對膝關節(jié)半月板撕裂的診斷價值
性分析同時進行矢狀位薄層掃描后三維重建和常規(guī)掃描36個膝關節(jié)共72個半月板MRI掃描資料,對比其關節(jié)鏡檢查結果,初步探討矢狀位薄層掃描后三維重建對半月板撕裂的診斷價值。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間在我院行MRI矢狀位薄層掃描后三維重建的患者35例(均行關節(jié)鏡檢查),共計36個膝關節(jié)(其中1例行雙膝檢查)72個半月板,年齡范圍15~78歲,平均49.9歲。男性13例,女性22例。左膝20個,右膝16個。所有患者均
安徽醫(yī)藥 2015年4期2015-12-12
- 膝關節(jié)腫瘤型假體力線分析
王玲目的 探討矢狀位下股骨與假體力線匹配的關系,尋求假體早期松動原因,為膝關節(jié)腫瘤型假體安裝和設計制造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 取 1 例膝關節(jié)腫瘤型人工假體取出物建立 3 D 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有限元分析,獲取理論數(shù)據(jù);結合 86 例患者術后冠狀位、矢狀位 X 線片股骨與假體偏倚角度,分析冠狀位、矢狀位股骨與假體力線偏倚對假體松動的影響;測量矢狀位下股骨生理曲度,統(tǒng)計各年齡階段股骨弧度。結果 ( 1 ) 假體髓內柄 4 個方向偏移角度對股骨髓腔松質骨形變的影響,偏
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 2015年10期2015-11-30
- 提高MRI診斷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程度正確率的探討
行常規(guī)SE序列冠狀位T1WI、fsT2FSE序列;SE序列矢狀位T2WI,fsT2FSE序列及 fsT2FSE軸位,視野(FOV)180mmx200mm~200mm ×220mm,矩陣 256×512,層厚5mm。冠狀位或矢狀位掃描,范圍覆蓋整個膝關節(jié)加用fsT2FSE斜冠、矢狀位,薄層MRI掃描。2 結果加用斜冠狀位、斜矢狀位薄層顯示ACL全長清晰率及完全、不完全ACL撕裂傷敏感度高于常規(guī)冠狀位,矢狀位下ACL顯示,在圖像上完整顯示ACL起止附著區(qū)及中間
當代臨床醫(yī)刊 2015年5期2015-08-15
- 頸椎矢狀位形態(tài)與頸椎退變性疾病關系
唐峰 謝林頸椎矢狀位形態(tài)與頸椎退變性疾病關系唐峰 謝林謝林 教授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人類壽命的延長,頸椎退變性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制約老年患者的活動能力,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害生命健康。而該類疾患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頸項部不適以及脊髓或相應節(jié)段神經(jīng)根受壓造成的神經(jīng)損傷癥狀。以往頸椎退變性疾病治療往往集中于頸椎冠狀位形態(tài)的矯正與水平位的椎管或神經(jīng)根管的減壓。而近年來,隨著對此類疾病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頸椎矢狀位形態(tài)在頸椎退變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的
實用老年醫(yī)學 2015年11期2015-06-01
- MSCT前庭導水管15°斜狀位圖像的重建、徑線測量及臨床應用*
重建出其軸位和矢狀位圖像標準圖像并計算出其正常值范圍[5-8]。但研究表明VA后肢走行接近于15°斜矢狀位,國內學者[7]利用特殊支架直接掃描可獲得VA15°斜矢狀位圖像,但因兒童及老年患者不易采用,而在臨床上應用受到限制。本文旨在采用MSCT各項同性掃描原始數(shù)據(jù),利用MPR技術重建出前庭水管后肢15°斜矢狀位圖像,對VA后肢中間徑大小測量,確定VA正常參考值,并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顳骨MSCT各向同性掃描圖像106例(212
濟寧醫(yī)學院學報 2015年2期2015-03-25
- 正常人鼓乳段面神經(jīng)MRI斜矢狀位影像解剖學分析
面神經(jīng)MRI斜矢狀位影像解剖學分析呂方 苗瑩瑩范錫印付升旗目的 分析正常人鼓乳段面神經(jīng)MRI斜矢狀位影像解剖學特點。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門診體檢正常的成年人30例(60耳)進行本次試驗的研究,使用MRI1.5TESSENZA通過快速成像技術進行掃描,根據(jù)所獲得的鼓乳段面神經(jīng)影像,對其形態(tài)進行觀察及解剖測量。結果 鼓室段面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顳骨低信號下的等信號影,其走行為向后下彎曲至乳突段并稍向后外斜行,基本與解剖描述相符,經(jīng)過測量,鼓室段長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5年9期2015-01-31
- 微曲膝關節(jié)磁共振矢狀位薄層掃描對ACL撕裂的應用價值
曲膝關節(jié)磁共振矢狀位薄層掃描對ACL撕裂的應用價值黃樂生,劉金豐△,肖夢強,彭廣宇,胡小露(廣東省中醫(yī)院珠海醫(yī)院影像科,廣東珠海 519015)目的探討微曲膝關節(jié)磁共振矢狀位薄層掃描對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ACL)撕裂的診斷價值。方法對35個懷疑ACL撕裂患者進行常規(guī)微曲膝關節(jié)磁共振掃描及矢狀位質子薄層掃描和關節(jié)鏡檢查,以關節(jié)鏡診斷為金標準,對常規(guī)磁共振及矢狀位薄層掃描診斷ACL損傷的準確率分別進行分析。結果常規(guī)磁共振掃描診斷ACL撕裂準確率為82.8%,完全
重慶醫(yī)學 2015年27期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