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復(fù)
鍥而不舍,韌性奮斗。
青年朋友,在人生奮斗的征途上,你是否已經(jīng)把這斬斷羈繩的利斧高舉,你是否已經(jīng)將這跨越溝壑的撐桿在握?
韌性是一種強大的力量,當它聚集在一代有膽、有識、有志、有為的青年身上時,我們的事業(yè)會出現(xiàn)一副“萬馬戰(zhàn)猶酣”的新局面。韌性的力量對社會主義四化建設(shè)會產(chǎn)生一股偉大神奇的推動力量。
中華子孫是韌性奮斗的楷模,他們高舉奮斗的旗幟,在同自然、社會和人的斗爭中,一步步向著光明的世界前進。打開中國歷史的壯麗畫卷,多少學(xué)士豪杰發(fā)憤苦讀的詩篇呈現(xiàn)眼前: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凌屈受辱,身陷囹圄,完成《史記》,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古人在中華民族前進的路上留下了堅韌不拔的歷史足跡,新的一代憑著韌性奮斗的精神又在做著艱苦的努力。多少革命先烈把自己同民族解放斗爭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多少革命志士懷著對祖國的愛和必勝的心,一代代前赴后繼組成了堅不可摧的眾志長城,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我們更年輕的一代,頭枕祖國大地,在火熱的革命和建設(shè)中更有一番奮斗的天地。
這種奮斗的環(huán)境是困難的,但韌性使我們在逆境中百折不撓,順境中腰板挺直。韌性能點燃我們青春的烈火,韌性讓我們創(chuàng)造出人間奇跡。
還記得馬克·吐溫贊揚的那個海倫·凱勒嗎?她從一個又聾又盲又啞的幼兒成為知識淵博的學(xué)者,是堅韌不屈的奮斗精神激勵著她進取。她曾告訴千百萬讀者:一個人要得到真才實學(xué),就要獨自攀登那奇山險峰。我滑落過好幾次,跌倒,爬不上去,然而我戰(zhàn)勝了自己又向上跋涉。登上一步,我歡欣鼓舞;再登上一步,我看見了廣闊的世界。每次斗爭都是一次勝利,再加一把勁,我就能到達燦爛的云端,藍天的深處——我希望的頂峰。這是韌性的奮斗者海倫·凱勒用汗水、淚水、幸福和歡樂的音符彈奏的一支人生交響曲。
如果說韌性是奮斗者精神的體現(xiàn),那么也只有韌性者才是真正的強者。
翻開新的歷史記錄冊,當?shù)谌龑檬澜绫优徘蛸愔袊牳娼莸纳谝舸淀憰r,當韓健這個無名小輩終于使自己在羽壇高手面前異軍突起的時候,我們感到的是這種韌性拼搏與祖國事業(yè)的結(jié)合,我們看到的是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新的崛起。
逆境總是有的,人生就是進擊。
近代我國許多仁人志士曾大聲疾呼應(yīng)當培育“韌性”的民族性格。偉大的文化旗手魯迅就是韌性精神的倡導(dǎo)者,他指出,具有韌性的人,才是我們民族的“脊梁”。魯迅在《非攻》的歷史小說中,謳歌了墨子的韌性精神,他勉勵青年應(yīng)當在熱情中注入深沉的理性。魯迅曾理性地認識到,中國社會舊的力量根基雄厚,改革異常艱難,但是“即使艱難,也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而且要鍥而不舍,一代、兩代、三代繼續(xù)下來。
今天,在我們民族生活的重心已經(jīng)轉(zhuǎn)入建設(shè)社會主義四化的今天,朋友們,愿韌性精神進入你的靈魂,愿你的生命具有更強大的力量。
(圖:杜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