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5年“8·15”紀念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的時候,北京京劇院青年京劇團曾重排《沙家浜》的幾個選段,反響意外地好。許多觀眾要求完整地重排此劇?!渡臣忆骸肥潜本┚﹦≡旱谋A魟∧?行當齊全,生旦凈丑都有,文戲武戲齊全,對培養(yǎng)和鍛煉演員也很有好處。出于這幾方面的考慮,北京青年京劇團開始了《沙家浜 》的復排。
在1995年的年初,有消息傳出,說是香港有人請求有關政府部門為8部樣板戲解禁,并允許香港獲得有關放映權,但未獲準許。但是,“解禁”卻以一種新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
1995年9月初,當中國文化藝術總公司聽說北京京劇院青年京劇團有意恢復《沙家浜 》這一劇目時,便主動上門洽淡,要求代理它的市場業(yè)務,雙方一拍即合。
在此前后,8月,大型組歌《長征組歌》和芭蕾舞《白毛女》再度復演,引起轟動,此前,上海京劇院重排了《智取威虎山》,中國京劇院重排了《紅燈記》,掀起了一股“復排熱”。
1996年10月18日,由北京京劇院青年京劇團復排的《沙家浜》在北京人民劇場舉行首演。劇場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爆滿。首都的各新聞媒介紛紛追蹤報道這一事件,在整個演出過程中,觀眾喝彩聲不斷,許多人甚至跟著演員一起哼唱熟稔的唱段。
今天在臺上重唱樣板戲的男女主角們,卻都是學傳統(tǒng)戲出身的。對于他們,演樣板戲的感受與臺下的觀眾們全然不同。學尚派青衣兼刀馬旦的劉山麗此次扮演阿慶嫂。她說,剛排戲時,她感到非常困惑。傳統(tǒng)戲中的水袖、蘭花指都沒有了。她連手往哪兒擺都不知道,不知道該怎么用京劇的動作表現(xiàn)一個勞動婦女的形象,總覺得有些“隔”。幾次演下來,才覺得稍微貼近一些了。扮演郭建光的王金中也有同感,他說一開始有一種重壓感,以及迎接挑戰(zhàn)的興奮,因為許多藝術大師都演過這出戲,可謂家喻戶曉。主要困難不是技巧方面的,唱念做打這些方面并不“吃重”,主要困難在于髯口、水袖、官靴這些道具沒了后,演起來有些“干”。
北京市副市長張百發(fā)在《沙家浜》首演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沙家浜》表現(xiàn)了軍民魚水情,對青年人是一個教育。他表示,要支持劇團送這部戲到校園里演出。
據(jù)了解,粵劇《沙家浜》最近也在復排。而“中藝總公司”打算籌劃一次“現(xiàn)代京劇長江行”,計劃去武漢、青島等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