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誠
水是生命之源,又是極其寶貴的資源。據(jù)科學探測證實,在低層大氣中有大量的蒸汽流存在,有些蒸汽流攜帶的水汽流量跟亞馬遜河的水流量差不多——每秒鐘600萬立方英尺。但是由于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水汽并未化作甘霖降到需要水的地區(qū),有的降落到海洋,成為滄海一粟;有的連續(xù)降在同一個地區(qū),導致水患。因此,開發(fā)利用空中豐富的淡水資源,應當成為現(xiàn)代化建設中一個生動的音符。
人工降雨即采用人工方法“呼風喚雨”,現(xiàn)在常用的新技術有以下幾種:
人造山脈這是由日本科學家設計的一種降雨方法?!叭嗽焐矫}”用玻璃纖維制成,外面涂有聚四氯乙烯,長10000米、寬1000米、高600米。濕空氣遇“山”后會沿坡抬升,升到一定高度時,由于冷空氣的作用,凝結成雨降落地面。這種技術適用于沙漠地帶降雨。
電離降雨這是由英國科學家成功發(fā)明的一項新技術。具體做法是,沿海岸布置一系列電極,向大氣層輸入電能,使對流層中鎂原子電離,產(chǎn)生一個密度可變的靜電屏蔽層,然后通過調節(jié)系統(tǒng),決定空中高、低壓天氣系統(tǒng)的生成與消失,進而達到控制天氣的目的。當需要降水時,只要轉動調節(jié)系統(tǒng)的旋鈕,雨水就會從天而降;若不需要則可關閉旋鈕,可謂晴雨聽便。利用這種方法,可控制半徑為5000公里的地面范圍.成功率達到90%以上。
補償降雨即在晴天無云的情況下進行降雨的方法,這是俄羅斯科學家對人類的偉大貢獻。具體方法是,用功率足夠大的噴霧機向空中噴水霧,并達到足夠的高度;水霧降低了空氣的溫度,促使近地面層的暖空氣上升,上升的氣流又把水霧帶到更高處,水霧造成的低溫使空氣中原有的水汽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降下。據(jù)計算,用這種方法向空中每噴1噸水,可獲得1000噸降水。
張網(wǎng)截霧說來有趣的是,這種霧化水的發(fā)明竟源于蜘蛛。
我們時常見到蛛網(wǎng)由蛛絲構成,在網(wǎng)架上那一圈又一圈的螺旋線是濕絲,并非單一的蛛絲。濕絲上面布有細細的珠狀膠粘液體——羥酸酯,具有極強的親水性,極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在長時間內保持較強的粘著力,以此捕獲獵物,同時源源不斷地為蜘蛛提供著生命的源泉——水。
大自然永不疲倦的教誨,給予人們以深刻的啟迪。加拿大國際開發(fā)研究中心的霧物理學家羅伯特·蘇門魯爾以此發(fā)明了“截霧取水”新技術,并首次在智利北部的圣多佛山山頂上張網(wǎng)取水成功,沙漠邊緣的丘恩貢果村從此告別了惜水如油的貧困生活。
丘恩貢果村有百戶人家總計320人,所在區(qū)域西臨太平洋,北靠阿塔卡瑪沙漠,是世界聞名的干旱地區(qū),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太平洋的冷濕氣流與沙漠上空的高濕氣流四季交融,形成了全年多霧的氣候特征??墒沁@些富含水分的濃霧卻絲毫無益于干涸的茫茫大地,白天強烈的日曬使?jié)忪F很快蒸發(fā)殆盡,人們在望霧興嘆之余也不時想入非非。在智利政府的支持下,丘恩貢果村人大膽引進截霧取水新技術,全部工程包括一片截霧的網(wǎng)陣和一個水處理廠。由聚丙烯和吸水性纖維三層迭加,仿照蛛網(wǎng)織造的細網(wǎng),每張面積48平方米,擇易成霧反復地段排成網(wǎng)陣,穿行其問的濃霧反復被攔截。吸水性較強的纖維浸滿水分后,水滴開始自上而下順網(wǎng)面匯聚到裝在網(wǎng)下緣的流槽里,然后以管道送往水處理廠,經(jīng)過濾、凈化,就成了新的水源。以此平均每天可供水10580升,每天每戶村民可得到120升生活用水。逢春夏濃霧季節(jié),每天供水量可達13100升,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而且往日碎石遍地和塵土飛揚的園地里,也長出了百年不見的美麗鮮花和青綠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