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政
北京人棲身政治中心而以關心政治著稱,上海人和廣東人處于經(jīng)濟中心而熱衷于商務活動。遠離政治中心和經(jīng)濟中心的四川人能干什么呢?人們常以“盆地意識”描述四川人,暗指四川人是“盆底之蛙”,目光短淺,偏執(zhí)自大。四川人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如此,但另一方面,見識少也有好處,不易受“盆”外紛繁世界的誘惑騷擾,可以潛心精神世界的研究,思索存在的終極目的。
《現(xiàn)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的編委和譯者,大多屬此類“盆底之蛙”,執(zhí)迷不悟地探究著種種關于人的斯芬克斯之謎,如:善的本源、正義的標準、生存的意義、人的本質(zhì)與命運,甚至“人是誰﹖”
歷經(jīng)長期的冥思苦想,這一群體中有的已大徹大悟,于是著書立說,自成體系,如劉小楓;有的似乎更加迷茫困惑,離真知更遠,如本人。無論是徹悟者還是迷茫者,或是介于二者之間者,都深感有必要系統(tǒng)考察和介紹世界另一端那些在進行同樣探索的人的成果或困惑,使我們至少從精神上走出盆地,《現(xiàn)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便因此產(chǎn)生。
現(xiàn)當代西方學術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注重人的主體性研究。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研究,意在尋求人類和人類文化所依據(jù)的先在的根,由此而重識、重鑄人與世界、人與社會的關系。對人的研究是從兩個方面入手的:一是對人的宏觀研究,即著眼于整個人類社會及其各個側面,如文化、政治、宗教、經(jīng)濟、歷史等的研究;一是對人的微觀研究,即立足于人的主體性,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奧莫測的精神世界和千變?nèi)f化的行為表現(xiàn)。
根據(jù)編委會的設計,這套譯叢是現(xiàn)當代西方著名學者對人的微觀研究之集萃,從不同領域和不同角度對人的本質(zhì)、人格、本能、意識、行為、情感、價值、需要、信仰等作了較全面深刻的分析,力圖揭示現(xiàn)代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精神狀態(tài)、地位和關系,并預測未來的演變。
除了有這明確的主題外,編委會還確定了譯叢的以下特點:
(1)權威性,即所選著作全是有影響的經(jīng)典名著。
(2)完整性,幾乎囊括了所有對人進行研究的重要學科與學派。
(3)信息新,所選著作全是西方現(xiàn)當代研究成果,能反映西方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動向與主流。
(4)廣泛性,譯叢內(nèi)容廣泛涉及人與社會的各個方面,從生死、愛恨到婚姻、家庭,從個體自由、價值選擇到社會文化,從意識、無意識到精神沖突,等等。
(5)通俗性,所選著作雖然都出自名家權威之手,但語言通俗,敘述生動,篇幅適中,能引起廣泛的興趣。事實上,這套譯叢中絕大部分本身就是暢銷書,曾被譯成多種文字而流行世界。
《現(xiàn)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自1987年首次出版以來,十年間已出版三十多種,發(fā)行總數(shù)逾百萬冊,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學界的好評,在海內(nèi)外引起較大反響。十年艱辛換得讀者和學界同仁的首肯,這也是無盡困惑中最大欣慰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