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君華
伴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由輔助到整合的歷程,我們一線教師感受其中,親身體驗了這一系列的變化。我曾數(shù)次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一課,雖然教學內(nèi)容大致相同,但從技術的運用、學習方式的變化等多方面來看,都深深地刻上了改革的烙印。
輔助篇
時間要追溯到三年前,我準備上一節(jié)《三角形的認識》公開課。那時計算機輔助教學正熱,每逢公開課總要在多媒體教室體驗一把,哪怕用電腦出示幾道習題,那感覺也比黑板加粉筆強得多。于是,請電教老師制作了教學輔助課件,就上場了:借助電腦動態(tài)演示三角形的生成,讓學生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至于“三角形的分類”,學生先動手操作,試著把教師提供的三角形按角分類,然后通過實物投影展現(xiàn)不同的分類方法。鞏固練習則由電腦代替小黑板,逐個出示練習題,全班學生指名作答。一切按部就班,完全按照預先的設計流水線般順利進行直至下課。以當時的評價標準來看,這節(jié)課上得還算成功。可我總覺得有些遺憾。且不說別的,單準備工作來看,也是相當驚人的:教師每教一個班,就得準備250個左右不同的三角形紙片(學生以兩人小組為單位,每組7~8個三角形),如果由學生準備,他們準備的三角形往往是銳角三角形,缺乏典型性。在交流各自的分類方法時,學生要帶著自己的三角形紙片在投影儀上把8個三角形重新分,不僅費時,而且由于三角形較小,其他學生難以看清,并且?guī)追N分法不能同時保存,不利于比較。
無粉筆篇
初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在去年暑假。有幸赴北京參加教育部課題“信息技術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研討會,聆聽了多位國內(nèi)外專家的專題報告,信息技術的熱浪撲面而來,頭腦著實風暴了一番。我怦然心動,涌動著參與的激情,開始了我的“整合之路”。還是選擇《三角形的認識》一課,因為運用信息技術能使我上次面臨的難題迎刃而解:只需在電腦中設置7~8個可拖動的三角形,就能把我從煩瑣的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
一切準備就緒,我開始了在計算機房執(zhí)教的第一次:讓學生在計算機上試著把三角形分類,只需用鼠標輕點三角形,就可拖動三角形進行分類,把自己個性化的想法清晰地呈現(xiàn)于屏幕,一目了然。隨后,利用屏幕廣播等功能進行全班交流,把學生不同的想法一一呈現(xiàn)于大屏幕,最終達成共識: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銳角三角形等三類。至于“什么叫銳角三角形”等概念的界定,因屏幕上放不下,機房中又無黑板,板書的事就由電腦代勞了——真正實現(xiàn)了“無粉筆教學”!
隨即進入鞏固練習階段——“智力大沖浪”,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逐級闖關,人機互動,由電腦來評判答案的正確與否。在判斷“下列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時,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了:大部分學生居然依次點擊每個答案,逐個由電腦來判斷,電腦提示“錯了,再試一次”,就重新選擇答案,直到電腦提示“你真棒!”才進入下一題,而對題目本身不加任何思考。這種智能化的人機對話所隱藏的弱點一下子暴露無遺。這可是我始料不及的呀!聽課老師普遍反映:“形式新穎,但學生概念不明?!蔽一腥淮笪?,這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不到位引起的!
整合篇
我的伙伴們給了很多建議:“不妨把課件搬到多媒體教室,上課時由教師演示,教學活動可能容易控制些?!边@一提議立即遭到了反對:“不妥!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充其量只是教師在演示,而在機房,能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自己來探究,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啊!只是必要的板書不能忽視,讓學生結合板書來加深理解!”旁觀者清,同伴們清醒的認識為我明確了下一步的方向。第二次在機房執(zhí)教,揭示“銳角三角形”等概念之后,我把定義貼了出來,接著抓住關鍵詞理解:“只要有一個角是直角或鈍角的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或者鈍角三角形,而銳角三角形為什么必須三個角都是銳角才行呢?”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建立各類三角形的清晰表象。判斷時,在信息技術強有力的支持下,學生自主地進入“智力大沖浪”,人機互動,充分體驗到了成功感。聽課教師普遍反映效果較好。兩者比較,課件未作改動,只是加了點板書,多提了兩個問題,效果截然不同!看來,在教學中如何把信息技術用到關鍵點,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大有文章可做!
參加課題研究將近一年,回顧曾經(jīng)走過的“整合之路”的點點滴滴,我不禁自問:到底什么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上述三個片段能否稱之為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三個案例?
信息技術應成為教學強有力的支持工具
信息技術是學科教學的工具,這種“工具性”的定位決定了信息技術就應該像鉛筆、紙一樣變得了無痕跡,我們不會特別意識到信息技術的存在,就像在學習中我們不會特別意識到鉛筆、紙的存在一樣?!秶一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我們研究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就要致力于教學方式的改變,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使每個學生都能樂于參與、主動探究。
案例一的教學,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也較為常見。我們不能否認,信息技術在創(chuàng)設情景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不能引起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內(nèi)容、學習方式的改變,整個教學過程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信息技術只是作為演示工具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這其實只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第一層次——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較好的體現(xiàn)。
案例三,教師嘗試著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學的強有力的支持工具:為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提供了廣泛的網(wǎng)絡資源;為成果的展現(xiàn)提供技術支持,學生能利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進行交流;尊重個別差異的交互式課件,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水平選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進主體發(fā)展……有人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帶來學習方式的革命??茖W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于人類的學習方式產(chǎn)生了深刻的變革作用,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訉W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在這過程中,信息技術強大的工具性功能日趨凸顯,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得力臂膀。
不是用了信息技術就是整合
在追求信息技術發(fā)揮巨大優(yōu)勢的同時,我們應避免這樣的理解:“用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就是整合”,摒棄“課堂搬家”、“黑板搬家”、“書本搬家”之類的現(xiàn)象。透視案例二,雖然使用的是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發(fā)揮了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可是教師較多地考慮每一環(huán)節(jié)信息技術的應用,過多地關注信息技術應用的步步展現(xiàn),忽視了學生的認知特點,教與學分離,只是一節(jié)信息技術“表演課”。
信息技術與其他教學活動相結合
信息技術不可能全部再現(xiàn)真實的、生動的、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世界,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不是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活動方式。應該避免“全盤電腦化”,“用人機割裂人際”,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觀察、實驗、調(diào)查、訪談等多種“動口”、“動腦”、“動手”活動方式相結合,與黑板、粉筆、模型、掛圖等傳統(tǒng)的教學工具相結合,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服務,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案例三中,教師沒有全盤電化,讓學生“該出手時就出手”。借助神奇的網(wǎng)絡,學生自由地馳騁于三角形的海洋,欣賞生活中精彩的三角形之后,就激發(fā)學生思考:這些物體為什么要設計成三角形的?引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適時提供可拼裝的小棒,同桌合作自由拼成三角形、四邊形或五邊形等,學生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實驗、去探究,獲得了不同的體驗,三角形的特性——穩(wěn)定性的發(fā)現(xiàn)水到渠成了。
探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們?nèi)孕璨恍概Γ鹤⒅匦畔⒓夹g的“有機嵌入”,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間的“無縫鏈接”,著重發(fā)揮信息技術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