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圭臬
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粑粑叫餌塊?!别D塊,是一種地方食品,而大理一帶的餌塊更是別有風味。如果你到大理旅游,清早走在大街上,隨時可以看到一個個小攤,火盆上放置著一張鐵絲網(wǎng),下面是紅紅的栗炭火。攤主正在翻烤著一塊塊白色的圓餅,餅比較薄,一會兒就烤熟了,聞起來都有點香,這就是餌塊餅。隨后,攤主將餌塊餅放在一個盤子里遞給食客,由食客隨量放上佐料。作料有辣醬、甜醬、芝麻醬、鹵豆腐、花生米末,還有豆芽、酸菜、肉末等,食客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各取所需。有的還喜歡在餌塊中裹上一根油條,而有的則喜歡將燒餌塊掰成小片后放到熱豆粉湯里吃,這就是大理街頭常見的早點——燒餌塊。燒餌塊聞起來香,吃起來更香,又便于攜帶,所以小攤生意都很火。云南人把餅叫做“粑粑”,所以才有“粑粑叫餌塊”一說。
在大理古城中,有一種餌塊包更是獨特。攤旁有個蒸籠,里面是熱餌塊,攤主在食客面前將熱餌塊揉成餅狀,再放上肉末、豆芽和辣醬等佐料,做成像大餃子形狀的餌塊包,然后再放在火上烤。由于餌塊是現(xiàn)蒸熱賣,所以鮮嫩爽滑,格外好吃。
餌塊也可以制作成絲狀,叫餌絲。吃法和面條差不多,只是餌絲是用已蒸過之米制成的,因此不能多煮,所以當?shù)赜职阎箴D絲叫做燙餌絲,意思是稍稍煮一下就可以食用了。有兩種煮餌絲比較出名,一種叫扒肉餌絲,另一種叫脆香餌絲。扒肉餌絲是先將雞胸或豬腿肉煮扒至肉泥狀,剔骨后備用;用雞湯作輔料,放入煮熱的扒肉,再加上蔥、芫荽、辣椒、酸菜等佐料,然后將煮熟的餌絲撈進碗中。扒肉餌絲吃起來綿軟香爽,富有營養(yǎng)而又不油膩,現(xiàn)今很多飯館里都是賣這種餌絲。脆香餌絲制作工序較復(fù)雜:先用臘豬頭熬湯作輔料,佐料用煎雞蛋絲、油炸豬皮脆丁、油炸洋芋丁、沸水中汆過的苦菜絲、沸水煮過的豆芽、瘦臘肉絲等,再加適量蔥花、芫荽、辣椒油等,然后將蒸熟的餌絲放入湯碗中即可。脆香餌絲香醇味正,回味悠長,一般是逢年過節(jié)才有時間從容制作享用。
餌絲還可以炒吃、鹵吃,味道自然又是不同。炒餌絲中有一種叫“大救駕”,傳說明永歷帝逃難路過滇西,途中腹內(nèi)饑餓,向路邊的一村婦討飯吃。村婦當即用火腿、韭菜、酸菜等作輔料,炒了一盤餌塊給皇帝吃,皇帝吃后贊賞不已,后來就把這種炒餌塊叫做“大救駕”了。至今,不少飯店里還有這道菜牌,有的飯店則干脆用“大救駕”作店名。還有將餌絲晾干后備用的,那叫干餌絲,不過食用前須先在水中浸泡幾個鐘頭。
制作餌塊的原料其實就是大米,只是需選取品質(zhì)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舊時,舂餌塊可是一景。春節(jié)前,各家各戶將選好的米泡在大木缸里,3~5戶一伙,抬來一個大木碓,木碓是用杠桿原理做成的,兩個男子漢在后邊一踩一放,前面的碓頭就依靠重力沖擊碓窩中的食品。先將泡過的米放在甑里蒸,蒸到六七成熟時取出,就可以放進碓窩里舂打。有一個男子專門負責抹下碓頭上沾住的餌塊,那可是件靈巧而危險的工作,稍一走神,手就會被碓頭砸傷。所以抹碓頭的都是老把式。待熟米舂打成面狀后,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后做成磚狀,這就是餌塊了。也有用木模壓制成餅狀的,木模上有喜字、壽字、福字或魚、喜鵲之類的圖案,壓制出的餌塊餅也就有各種花樣了。大人們高興時,還用熱餌塊捏成小鳥、小狗給小娃娃玩,小娃娃邊玩邊吃鳥頭、狗腳,挺有趣的。女人們還用食用顏料給鮮餌塊上色,紅紅綠綠的,好拿去拜年、送禮。
餌塊,對外地人來說,確實是一種罕見的美食。過去,當?shù)厝艘彩欠昴赀^節(jié)時才享用;如今,有了一種舂餌塊機,一年365天都有餌塊吃,這真是一種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