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英 姚良峰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語文水平和素質的衡量尺度和綜合表現(xiàn),然而農(nóng)村中學由于經(jīng)濟文化等諸方面的原因,作文教學水平比城市中學偏低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農(nóng)村學生眼界狹小,可供閱讀的書籍匱乏,知識容量也相應地變小,在寫作時,經(jīng)常顯露捉襟見肘之窘,飽受搜腸刮肚之苦。由于素材的缺乏、學生作文時痛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作為農(nóng)村中學教師,我們針對學生的現(xiàn)狀,也基于多年來語文教學的體驗,積淀了自己的一點做法與看法。
(一)從生活中掘出“第一桶金”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農(nóng)村學生,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對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有著一份執(zhí)著的情感。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寫作的根基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豐富多彩的農(nóng)村生活,充滿泥土氣息的、獨特的農(nóng)村事物,成了學生們寫作的“源頭活水”。我教育學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觀察生活中的“素材”。“一年之計在于春”,隨父母田間“護理”小麥;初夏蟬鳴,去體驗麥收的艱辛與喜悅;烈日當頭,牛、羊、豬、兔等需要你挎回家的青青草料;秋高氣爽,去與玉米秸打打交道;隆冬到來之前,幫父母收藏大白菜與蘿卜。有了這獨特的所見所聞所感,就有了城市學生所沒有的習作素材。
農(nóng)村除了特有的田野風光與獨特的農(nóng)事,還有農(nóng)村近年來的新貌,外出打工者帶來的外界新事、新物,廠礦企業(yè)的建立,水資源的污染等,也同樣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作文真正回歸生活,回歸自我,無需再去無病呻吟,喬裝扮飾,矯揉造作,而是用真情去使讀者開懷大笑、掩卷沉思、淚流滿面、撕肝裂肺。學生需牢記“沒有情感這種品質,任何筆調(diào)都不能打動人心”——(狄德羅語)。在獨特的農(nóng)村生活中,學生掘到了作文的“第一桶金”。
(二)在摘抄中尋找寫作之寶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杜甫有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迫于農(nóng)村中學書籍匱乏,從少有的書中摘抄成了學生積累素材的一個法寶。
課余時間收集積累課外閱讀中的優(yōu)美語段(中學讀本,每次考試中的閱讀文等),把結構新穎、文質兼美的文章抄下來背下來,堅持不懈,作文時就會有“文思如泉涌”、“下筆如有神”的妙感。
課內(nèi)的文章也不容忽視,文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著生動恰當?shù)谋磉_方式。抄過、讀過、甚至背過,從中通過借鑒、遷移,逐步將思想、情感、語言、表達方式等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作文時就會顯現(xiàn)出來。
更令師生愉悅的是老師的“紙條”,上有老師用復寫紙正楷字抄寫的文質兼美的句子,甚至語段。因為是老師抄寫的,所以這“紙片”就有了神秘感,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了學生汲取文學優(yōu)秀營養(yǎng)、積累語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因為有了興趣,有的同學閱讀后保存起來,有的同學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另辟一塊園地“復制”下來?!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就會樂而不疲,竭力去追求乃至實現(xiàn)他們心中的愿望。
“紙條”摘抄適應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你會我也要會,競爭局面形成,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這樣他們會因“紙條”少,不能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饑渴,他們會去更加奮力地讀課外書,由短變長,由小篇到大部頭,較大程度地調(diào)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符合新課標語文教學的總目標要求。久之,學生對生活、學習、社會、人間真情的感受與體驗溢滿作文本。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素材的積累,加上老師對學生的作文評價,使原本學生觀察生活,翻閱摘抄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欣賞”及寫作。
(姚英山東省滕州市西崗鎮(zhèn)卓樓中學 姚良峰山東省滕州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