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周刊》(9月25日)
賽車手納尼卡·帕特里克、明星奎恩·拉提法、政治競選專家瑪麗·切尼、NASA首席財務官格溫·賽克斯、律師兼作家卡雷娜·戈爾·希夫……盡管她們身在運動、商業(yè)、金融、政治和藝術等不同領域,但這些杰出女性都具備成為各自行業(yè)下一代領袖的潛質。
美國《時代》
★ 和伊朗開戰(zhàn)會怎么樣
從美國國務院、白宮到五角大樓,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美國和伊朗最終將難免開戰(zhàn)。打擊伊朗或是與一個擁有核武的伊朗共存,哪一個要付出的代價更大?速戰(zhàn)速決的軍事打擊是否能迫使德黑蘭政府放棄其危險的游戲?這些都是美國在動武之前需要痛苦思考的問題。
英國《經(jīng)濟學家》 (9月16日)
新興國家的力量
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發(fā)展中國家正在從發(fā)達國家手中贏得越來越多的經(jīng)濟力量。雖然很多新興國家的發(fā)展都存在軟肋,但無人懷疑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墨西哥等新興國家未來將進入全球最大經(jīng)濟體之列,惟一值得商榷的只是時間問題。西方對此并不需要大驚小怪,因為拜全球化浪潮所賜,他們也從新興國家的發(fā)展中獲利頗豐。不過在長遠政治角度問題上,西方正面臨來自新興國家的兩大挑戰(zhàn)。首先,西方部分工薪階層將因為海外廉價勞動力的沖擊而成為全球化的犧牲品,但稅收和福利制度的調節(jié)能改善他們的處境;第二是世界經(jīng)濟力量的變化將引發(fā)政治格局的調整,這種調整將是艱難但非常必要的,因為一個大多數(shù)人都能享受繁榮和機遇的世界,肯定要比一個80%人口都在貧困中苦苦掙扎的世界,要好很多。
日本《世界》 (2006年10月)
★ 漂流的東京
有1200萬人在東京工作,生活在這里的人口高達2600萬人,這里不僅僅是產(chǎn)業(yè)中心,也是金融、信息、政治的中心。普通的一套住宅都在1億日元以上,但同時這里連中小學學雜費都交不起的家庭在劇增。東京可以是資本城市,但絕不會成為有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城市”。
★ 教皇反對穆斯林
德國《明鏡周刊》 (9日18日)
羅馬教皇上周在德國的公開講話招致了來自整個伊斯蘭世界憤怒的抗議和尖銳的外交照會。實際上教皇本篤十六世只是希望指點不同文化間的對話方法。羅馬天主教會也辯護說,教皇無意冒犯穆斯林。伊斯蘭大會組織希望,這不會是梵蒂岡對穆斯林新政策的開始。
法國《觀點》 (9月14日)
★ 中產(chǎn)階級的憤怒
他們勤奮工作,但卻生活得艱難;他們曾期待未來但今天社會地位卻在降低;他們曾不倦求學,但今天文憑卻貶值;他們曾經(jīng)是體系里的尖端,但如今卻榮耀不再……對于2007年愛麗舍宮的候選人對他們的忽視,法國的中產(chǎn)階級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