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是人一生中的閱讀黃金期,在這個時期,學生不僅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較強的接受能力,同時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也在逐漸地成熟?!吨袊逃龍蟆防罱ㄆ较壬f過: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不僅應當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應當通過廣泛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陶冶情操、健全心理。而閱讀,僅僅靠課內(nèi)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自己語文能力的獲得時說,課內(nèi)學習、課外閱讀應是“三七開”。全國人大教科文委員會委員柳斌也說:“通過閱讀,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yǎng),培養(yǎng)審美情趣,塑造偉大人格。青少年必須從小加強課外閱讀?!惫P者最近幾年也一直在關(guān)注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通過一些深入的調(diào)查以及與學生的交流談心,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課外閱讀存在著一種“短、平、快”的現(xiàn)象。
一、所謂“短”
1.學生花在課外閱讀上的時間短。從筆者對所教的兩個重點中學理科班的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的調(diào)查來看,30%的學生平均每周閱讀3小時以上;25%的學生平均每周閱讀2個小時以上;26%的學生每周閱讀時間為1小時;19%的學生每周的閱讀時間在1小時以下。每周三個小時也就是平均每天二十幾鐘,但是我們有三分之二多的學生不能保證這樣的閱讀時間,另外還有19%的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居然不到十分鐘。十分鐘,那只是課間嬉鬧的片刻,那只是電視連續(xù)劇唱主題歌的片刻,那只是晨間梳辮子、系鞋帶的片刻……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不愿花更多的時間在閱讀上呢?學生的解釋一是作業(yè)太多,幾乎擠占了一天中的所有學習時間,分身乏術(shù)。二是部分家長和老師(特別是理科老師)反對他們不務“正業(yè)”。
2.學生的閱讀范圍“短”,首先是厚今薄古,所閱讀的作品時代“短”。中華文化上下幾千年,其中優(yōu)秀的閱讀作品燦若星辰,但我們的學生因為時代的隔膜,語言的距離,排斥了許多優(yōu)秀的古代文化,甚至于“思無邪”的《詩經(jīng)》,“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以及四大古典名著都鮮有人問津。一個典型事例是:上中國古代小說的時候,筆者調(diào)查了兩個班級110名學生,完整地閱讀過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的其中一部的只有12人,四部全部都完整地閱讀過的只有1人,有四分之一的學生甚至不能把四部作品的朝代作者與作品對號入座。其次是崇中輕洋,所閱讀的作品國籍也“短”。大多數(shù)學生在閱讀的選擇上發(fā)揚了極大的愛國熱忱,首選本國的閱讀作品是無可厚非的,但全選本國的閱讀作品則是閱讀的狹隘,世界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的燦爛文化能幫助我們了解更多人類文明,感受不同的民族風情,然而看過《簡愛》、《呼嘯山莊》、《老人與?!贰ⅰ栋屠枋ツ冈骸返葍?yōu)秀文學作品的學生實在太少。再次是所閱讀的作品體裁“短”即體裁單一。學生最喜歡有生動情節(jié)的小說或語言精美的散文,而對于議論文或科技說明文等文體學生很少感興趣,比如在訂閱報刊雜志時,最受學生歡迎的是《微型小說》、《故事會》、《讀者》之類的雜志,至于《雜文報》、《半月談》等就被冷落一邊。
二、所謂“平”
1.閱讀的興趣平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讀書一方面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另一方面是出自于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敝挥姓嬲趦?nèi)心渴求,才會出現(xiàn)像古人“鑿壁借光”一樣的苦讀。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因為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把自己的最大熱情和精力投入到了無邊無際的題海中了,而到了課外閱讀上就只剩下微薄的精力和興趣了。調(diào)查中有不少學生嘆苦:“睡覺時間都不夠,哪還有興趣看課外書?”另一方面,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fā)展,電視、電腦、手機等現(xiàn)代化產(chǎn)品逐漸進入中學生的生活,我們的學生除了閱讀,有更多的、更五彩繽紛的文化生活可供選擇。相對于文字閱讀,學生更愿意接受聲音、圖像的“閱讀”,筆者曾在教學中碰到一個不是笑話的笑話,有一學生在課堂上得意地宣布自己看了三遍《西游記》,當時我很想聽他談談對《西游記》的看法,他卻脫口而出一句“六小齡童演得就是好”,原來他看的是電視劇!而確確實實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名著的了解來自于電視。
2.閱讀的深度平平。首先在讀物的選擇上,中學生課外閱讀最喜歡的是科幻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笑話幽默、《讀者》、《中學生天地》等休閑輕松類“淺”讀物。而大部頭的文學名著、哲學類、藝術(shù)類、科普類等嚴肅類的“深”讀物不受學生歡迎。所以我們的學生對馮友蘭、尼采、康德等名字相當陌生,對“藝術(shù)世界的虛和實”“人生的境界”等也一片茫然。雖然休閑讀物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追求個性、放松自我的氛圍,從中可以獲得精神的慰藉,但它不能成為中學生課外閱讀的主流,它的閱讀成效與嚴肅讀物的閱讀成效是遠不能相提并論的。羅曼羅蘭說過:“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睂iT讀通俗的低層次的休閑書,等于在鑿一口沒有水的淺井,永遠也喝不到甘甜的清泉。其次在閱讀過程中,許多學生是淺嘗輒止,無法進入閱讀的深層次。如閱讀小說,許多學生只是對情節(jié)津津樂道,對于里面人物的性格、作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等往往忽視或者即便能關(guān)注也無法觸及作品的靈魂之處。
三、所謂“快”
1.閱讀的方式喜歡快,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閱讀,所謂“鼠標一點,世界就在眼前”,學生喜歡這樣的便捷閱讀,況且網(wǎng)上的書籍應有盡有,無論是經(jīng)典名著還是最時興的新潮書籍。網(wǎng)絡文學也應運而生,大受學生的歡迎,我們的學生唐詩宋詞背不出幾首,“痞子蔡”的名言卻可以記得滾瓜爛熟。而且在網(wǎng)絡上有時還可以參加一些讀書論壇,學生自己發(fā)些帖子,又讀書又交網(wǎng)友,自然是其樂融融。還有一種“口袋書”也深受中學生歡迎,究其原因也是因為便捷,學生可以隨意把書放在自己口袋里,有空就可以拿出來看看,而且此類書還往往配有大量的漫畫,漫畫是主角,文字是配角,一本書翻閱完花不了多少時間,迎和學生喜歡“快”的心理。另外即便是名著,學生也喜歡閱讀一些簡縮本,只需花少量的時間了解一下大致內(nèi)容就可以美其名曰:讀了什么什么名著。
2.閱讀的對象更替快。一方面年輕人總是喜新厭舊,另一面我們時代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反映到我們學生的課外閱讀上是他們的閱讀對象也走馬燈似得換得飛快,從言情到武俠,從韓寒到郭敬明,從《蛋白質(zhì)女孩》到《61X57》……在現(xiàn)代中學生身上已經(jīng)很難看到對某一本名著愛不釋手,反復閱讀的現(xiàn)象了。
3.閱讀的過程快。對一本書細嚼慢咽的少,囫圇吞棗的多,王治秋在他的《讀書隨筆》中曾提到閱讀《阿Q正傳》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即便是看到十三遍十四遍,依然會有全新的感受,然而又有多少學生有讀十幾遍的耐心呢?許多學生也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書上的內(nèi)容看過就如過眼云煙般消散了。于是,看過《紅樓夢》的說不清金陵十二釵的名字,看過《簡愛》的說不清作者是夏綠蒂·勃朗特還是艾米莉·勃朗特。
鑒于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短、平、快”現(xiàn)象,家長和老師應該積極的行動起來,既要看到“短、平、快”現(xiàn)象中有些現(xiàn)象是時代的必然、學生年齡段的必然,從而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給予他們一定的閱讀自由,又要看到從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少弊端,比如閱讀的盲目性、閱讀的幼稚化、閱讀的低效率等,需要我們老師家長積極引導!錢理群教授已經(jīng)提出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這個命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引導中學生積極并正確地開展課外閱讀,并不只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問題,更有其提高我們整個民族人文素養(yǎng)的意義!
(章軼勤 浙江紹興柯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