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富有詩意的事業(yè)。它是現實的,又是浪漫的;是現在,又是未來;是技術,又是藝術。它是理智的海,又是情感的洋(特級教師連樹聲語)。孩子天生就是詩人。他們對自然、社會、自我充滿幻想,充滿熱情,懷著一種本真的、藝術的生活態(tài)度。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童詩教學恰能順應學生的天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詩性。讓學生能在現實的自然世界和理想的心靈世界中自由創(chuàng)意、自主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一、為何親近詩歌?
1、學生的天性是詩意的。
在學生眼里呆板的事物會生動起來:小路自信地伸向遠方,楓葉開心地拍紅了手掌;在他們心中干澀的會豐盈起來——雪化后變成春天,雷公公激動地擂起了戰(zhàn)鼓。讀了《狼和小羊》,他們會千方百計解救可憐的小羊,齊心協力懲治狡猾的惡狼;《賣火柴的小女孩》會令他們感動得潸然淚下,學了《黃山奇松》他們會羨慕得嘖嘖稱贊,心馳神往。孩子的世界就是一個詩意盎然的世界。
《中國幼兒詩教》中有這樣的闡述:詩人必須有童心,才能為詩;詩人要永遠天真像孩子;詩人要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他對生活要求有新鮮感:詩人的心純潔的像孩子……可見,孩子與生俱來就是詩人。他們的心與詩的心最近,他們的感覺與詩相通,他們寫詩就是在抒寫心靈的感受。
2、親近詩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萬次地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詩意的創(chuàng)造。美與活生生的思維,如同太陽與花兒一樣,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痹谶@個過程中,孩子們閱讀的材料——詩是美的載體。詩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韻節(jié)奏的美,創(chuàng)設意境的美,想象新穎獨特的美,抒發(fā)感情至真至純的美,閃爍著哲理光芒的美。學生讀詩,寫詩的過程就是一個發(fā)現美、享受美、捕捉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經歷詩教的孩子,將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一顆感悟美的心靈,一份創(chuàng)造美的熱情。
3、親近詩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造的個性品質主要包括好奇心、想象力、自主精神和勇于懷疑。詩歌是最富于想象力的文學樣式。想象的魅力在于它能使作者的主觀精神與客觀物象之間融會貫通,從而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詩歌意境。而優(yōu)美的意境又能誘發(fā)鑒賞者的想象。所以,引導小學生鑒賞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這是發(fā)展他們創(chuàng)造個性品質的良策。
二、如何親近詩歌?
1、“問渠哪得清如許”——熏陶
熏陶是指為學生營造一個聽詩、讀詩、賞詩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氛圍。讓學生浸潤在優(yōu)美的、靈動的、充滿智慧的詩歌作品之中,體會人間至真、至純、至美的感情,從而得到文學的啟蒙教育,對詩歌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其實是學習主體對感知客體的一種最初的注意和驚羨,它可以引發(fā)一系列后續(xù)的積極的心理活動。因興趣而向往,因向往而親近,因親近而愈加喜愛。
以生動活潑的詩化語言熏陶學生。老師要注意斟酌自己的日常語言,以洋溢童趣的詩化語言給學生一個藝術寧靜的背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有的學生喜歡花,老師說——花是一朵不會飛的蝴蝶,別捉它;教室里飛進了小蜜蜂,老師說——蜜蜂嗡嗡采蜜忙,比比我們誰勤勞。
以意境悠遠的詩句陶冶學生。煙花三月,師生春游暨陽湖,漫步湖堤,微風輕拂,柳絲飄逸。我吟“沾衣欲濕杏花雨”,學生接“吹面不寒楊柳風”,觀賞學校的假山池塘,小荷初綻,恰有蜻蜓翩躚。我誦“小荷才露尖尖角”,學生接“早有蜻蜓立上頭”。
2、“兒童急走追黃蝶”——親近
小學生天生就有潛在的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他們能將現實與非現實、理智與情感、時間與空間都凝縮于自己的心中,將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化作同情、感動、感恩,分贈給世界萬物,憑著生命的本能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生活。同時,孩子看世界比較單純,比較本真,他們更多地是根據自己的直覺來認識事物,他們的感覺是敏銳的,而且有天真的熱情,常常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天然去雕飾”的詩性來。
親近,指的是燃起學生這種率真的創(chuàng)作熱情,保護其好奇心,挖掘其心靈深處的詩意,并學著以詩的形式來表達。例如學習了兒童詩《家》,讓學生也學著續(xù)編。學生興味盎然,躍躍欲試:“池塘是荷花的家”、“森林是動物的家”……有的雖然稚拙,卻充滿童趣:“儲蓄罐是硬幣的家”,“爸爸的臂彎是我快樂的家”,“媽媽的肚子是我最早的家”……學生隨著詩人觀察的視線,展開豐富的聯想,從他人的感受中尋覓自我感受,從共同體驗中尋覓獨特感受。無論幼稚的還是偶然的,無論創(chuàng)意的還是模仿的,我都一一找出其特別之處,加以贊賞。愉悅、和諧、民主的氛圍實現了學生成功的體驗,喚醒了學生潛在的詩意。
3、“萬紫千紅總是春”——捕捉
啟迪學生到自然中、生活中,到心靈中、情感世界中去捕捉美的可以入詩的素材。讓兒童的心靈與大千世界對話:與自然對話,與生活對話,與教育者對話,與同伴對話,與夢想世界對話。在一次與學生的談話中,我捕捉到了她善良細膩的情感,發(fā)現了她獨特的思維觸角,感受到了她矛盾的心理。于是,我指導她把這種真實的、真摯的想法記錄下來,一篇詩作就這樣誕生了:我想/我想去采摘鮮嫩的桑葉/好把蠶寶寶養(yǎng)得白白胖胖/可是/可是我不愿讓桑樹頭發(fā)光光/我想/我想讓桑樹枝繁葉茂/可是/可是我不愿讓蠶寶寶餓得搖頭晃腦。
教師要敏于捕捉學生創(chuàng)作中的閃光的詩句。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詩歌修養(yǎng)與教育藝術。這一過程是師生感受詩歌音律美、形象美、情趣美、意韻美的過程。是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獲得精神享受和智慧啟迪的過程。比如一學生寫了這么一首詩:星期一很長/星期天很短/上語文課很長/看動畫片很短/家里吃飯很長/吃肯德基很短/我過生日那天最短/奇怪,為什么我的心情也有長有短?對于這樣的詩歌,教師不應責備孩子貪玩不愛學習,也不必因為孩子覺得語文課長而生氣。其實這是一首多么耐人尋味的詩歌,我讀出了孩子心靈的明凈,讀出了孩子思想的聰慧,讀出了孩子天然的詩性。
4、“春風又綠江南岸”——推動
如果說熏陶是讓學生品嘗“詩之味”,親近是讓學生激發(fā)“詩之趣”,捕捉是為了讓學生體驗“詩之意”,那么推動就是讓學生真正感受“詩之韻”。此刻,學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已經從隨意的記錄開始一些淺顯的思考,這是一種思維的推動;學生已經從個別的參與發(fā)展到群體的行動,這是一種力量的推動;學生已經由單純的好奇內化為表達的需求,這是一種內驅的推動。
這時候,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思考人生,思考自然,思考社會,思考生命。詩歌的創(chuàng)作更注重個性化:個性化的思考,個性化的體驗,個性化的表達。下面隨意摘取我班詩集中的兩首:
云娃娃哭了
沙沙沙,沙沙沙,
云娃娃哭得好傷心呀!
讓我借風問問她
云娃娃,云娃娃,
你為何這樣悲傷?
是誰弄臟了你的白衣裳?
是誰搶走了你的小紅花?
云娃娃輕輕把話答:
伊拉克戰(zhàn)爭我害怕,
美好家園房屋倒塌,
可憐的孩子沒了爸媽!
聽了云娃娃的話,
我要呼喊:把槍放下,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春天的爭論
小草說春天是綠色的,嫩綠嫩綠,
迎春說春天是黃色的,金黃金黃,
天空說春天是藍色的,碧藍碧藍。
云朵說春天是白色的,潔白潔白。
大家爭得不可開交,
小燕子請我作評判。
我說:你們說得都對,
春天其實是五彩繽紛的。
學生詩歌中奇特的比喻,機智的比擬,豐富的想象,新穎的構思,細膩的感受,純真的童心,鮮活的童趣盡情地舒展。詩歌中學生生命色彩的綻放,生活激情的洋溢,個性神韻的彰現正是我們寫作教學所積極倡導和傾心追求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