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全
白天徜徉在古城堡、“哲學家小道”,晚上頭枕內卡河畔,重新讀桑巴特寫在這座城市經歷與思考的《海德堡歲月》,仿佛自己就在現(xiàn)場,與桑巴特相會。
海德堡是德國歷史悠久的古城之一,也是一座景色秀麗的文化名城和大學城。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在這里發(fā)源,海德堡成為了德國浪漫主義的象征地和精神圣地,八百多年間,有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哲學家——哥德、馬克,吐溫、莫扎特、黑格爾、克羅齊等,為海德堡深深心折過。
心折海德堡的不僅是藝術家和哲學家,還有交戰(zhàn)雙方的最高統(tǒng)帥。在二戰(zhàn)炮火連天的日子里,德、英最高統(tǒng)帥部決定,海德堡和劍橋是轟炸的禁區(qū)。
1945年夏天,一個時代的分水嶺,也是被稱之為最壞也最好的時代。尼古拉斯·桑巴特時年22歲,剛從英國戰(zhàn)俘營里出來,這位日后成為德國當代重要的文化評論家、戰(zhàn)后德國重要的文學團體“四七社”創(chuàng)辦人之一的年輕人,在二戰(zhàn)的尾聲中,幸運地走進了海德堡,在美國占領時期完成他的啟蒙學習?!逗5卤q月》正是記錄作者這期間在此6年的學習生活。
此時的海德堡,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自己的英雄、自己的神話和知識空間的“海德堡精神”,如緩緩流淌的內卡河水一樣未曾中斷,在街頭、酒館、教室、民宅,桑巴特隨時可以與韋伯、雅斯貝爾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克羅齊等尚未成為今日高高在上的傳說的歐洲文化巨匠們邂逅。當然,作為一名躁動的青年,他邂逅的還有承接“海德堡精神”中浪漫情懷的最美麗的女孩。與正在冉冉上升的大師們及他們的思想面對面,同無憂無慮的同齡人們一道研究如何每天獲取足夠煙草,逐個對付投懷送抱的美麗女郎,使桑巴特幸運地得到了青年成長時期所需要的兩種最寶貴的滿足——精神和身體。
“海德堡精神”所賦予的這種自由,使桑巴特擁有了不知疲倦和張狂的青春歲月,以及奠定以后作為思想家的啟蒙。以致多年后開始回首往事時,他首先反芻的是在海德堡這段歲月所汲取的營養(yǎng)。
在這本類似戰(zhàn)后自傳、充滿小布爾喬亞情調的小書里,桑巴特用節(jié)奏松弛的筆調讓狂歡般的經驗從字里行間流出。在一連串的人物與事件中,他本人的形象和生活充斥其間,亦真亦幻,難辨真?zhèn)巍5墙柚谶@種“虛構與真實皆有”的敘述手法,桑巴特凝練出他心目的“海德堡精神”的特質:除了具有世界史的、開放的、自由的文化批評和激情之外,還有一種彌足珍貴的情色氛圍作為補充。而這種特質,使他能夠將知識、政治、民族性等嚴肅命題與情色的感受聯(lián)系起來進行嚴肅的思考。
天光放亮,收斂起因桑巴特青春的喜劇而被逗樂的分心,再次來到海德堡大學,恍惚間,完成了一次與桑巴特故交般的擁抱。
(作者為《炎黃春秋》執(zhí)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