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萌
燕趙大地上易水河畔的荊軻塔屹立了兩千多年,“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歌聲也回響在人們的記憶深處,所謂“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精神便源自“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有人說,歷史是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實,考古家依靠證據(jù)追尋她的原貌,史學家依據(jù)觀念評說她的功過,政治家依據(jù)需要論定她的是非,而藝術(shù)家則是出自感悟詮釋她的形象。看過由河北省梆子劇院創(chuàng)作演出的新編歷史劇《絕唱》(編劇陳家和、導演馬海燕)之后,更是深有同感。
《絕唱》演繹的就是荊軻刺秦王的老故事,對荊軻和贏政這兩個人物,文藝家各有各的理解和表達。近年來就有陳凱歌的大片“荊軻刺秦王”,他的荊軻是個職業(yè)殺手,心冷手毒又不乏柔情,在小盲女單純善良的刺激下,他想金盆洗手。在趙姬美女柔情的驅(qū)使下他又操起了刺客的舊業(yè),走上了不歸路。他的對手贏政則是個形象猥瑣、內(nèi)心卑微、行事殘忍的暴君。而張藝謀在大片“英雄”里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荊軻(雖然他叫無名,可是誰都知道他是荊軻)則是武功蓋世、深明大義、幡然醒悟,與對手心有靈犀的英雄。張氏的贏政就更是胸懷天下,偉業(yè)千秋的圣主明君了。也還曾有滄州梆子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易水寒”,那一個荊軻則是舍生取義、慷慨赴死的愛國主義者,而贏政則是不折不扣的暴君。還有些作品把荊軻寫成了螳臂擋車的跳梁小丑,把贏政寫成了歷史巨人,不一而足。
現(xiàn)在我們來看河北省梆子劇院的這一個荊軻。
首先是視角現(xiàn)代又獨特。該劇以人文關(guān)懷為切入點,關(guān)注的是人的生命價值。給荊軻的身份設(shè)定了從草民、到上卿、到刺客三步曲。荊軻本是一個自幼習文練武的平民,沒有高貴的出身和顯赫的背景,可說是無名之輩。本來他可以自自由由、平平安安的度過一生。但他不甘平庸,一心要建功立業(yè),出人頭地,期盼著英雄有用武之地。卻四處碰壁,報效無門。當他在燕國街頭和摯友高漸離喝燒酒、噬狗肉,歌舞放浪,宣泄郁悶的時候,意外地受到名士田光的舉薦,大喜過望,躊躇滿志的去見燕太子丹。
燕丹對荊軻禮遇有加,破格錄用,拜為上卿。荊軻更以為遇到了知己明君,也更加覺得自己是個人才,便要大講治國方略,不料燕丹卻不感興趣,不聽他的高談闊論,兜頭給他潑了一瓢冷水。
當荊軻終于知道燕丹是要他做刺客,去行刺秦王時,他是不情愿的,因為他知道“刺秦王勞而無功徒走險,成敗難料有去無還”,可他又不能拒絕,因為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太子供他錦衣玉食,金錢美女,又長跪相求,使得荊軻進退兩難,仰天長嘆:“退一步,太子長跪退路斷,進一步,狂瀾沒頂進黃泉。退也難、進也難,進退難選,生死關(guān)隘好不慘然。”緊接著太子丹又逼著樊於期自刎獻出了人頭,再加上鑄劍女徐夫人的以死相托,他才明白“人生本來如草芥,大風起處難擇抉!”,此事是由不得自己的,只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慷慨赴死了。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荊軻何嘗不是如此?他自比商鞅、樂毅,可他未必有人家的雄才大略。他自喻武藝在身,可若讓他帶兵打仗,恐怕他連樊於期的對手都不是。他多余到燕丹那里去,用戲中高漸離的話說,燕國興亡,與你荊軻有什么相干?俗話說“死要面子活受罪”,當他得知要為刺秦白白送死時,本來是可以逃之夭夭的,可他又不肯落一個忘恩負義、貪生怕死的名聲,那他就非死不可了。
《絕唱》完成了一個從草民荊軻到刺客荊軻心理軌跡的描繪。
《絕唱》編制了一個鮮活生命從旺盛到走向死亡的悲憫情結(jié)。
《絕唱》展示了以人文關(guān)懷的角度觀照歷史的視點。
我頓悟了此戲叫《絕唱》緣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不但是荊軻的絕唱,也應(yīng)該是歷史的絕唱,這種事情不能再發(fā)生了!
戲曲是綜合藝術(shù),該劇的舞臺呈現(xiàn)也頗多可圈可點之處。青銅風格的幾塊平臺源自傳統(tǒng)舞美的三桌六椅,很有歷史感。四棵劍型的立柱變幻得當,寓意深厚。時空場景的轉(zhuǎn)換流暢自然,一氣呵成。音樂唱腔慷慨激越,韻味十足。演員準確到位的表演,將劇中人物塑造得細致準確,生動深刻,個個有光彩。
荊軻自不必說,唱念做舞,透出功力不凡。
徐夫人個性鮮明,先前少見,很有光彩。
秦贏政暴戾殘忍又心虛恐懼,真實可信。
樊於期大將風度無奈自刎,悲壯感人。
太子丹運籌帷幄陰陰陽陽,性格復雜。
高漸離超然世外心知肚明,只能扼腕嘆息。
老田光重承諾輕生死,令人感慨。
就連贏政身邊侍臣優(yōu)旃的乖巧機敏、戰(zhàn)戰(zhàn)兢兢也活靈活現(xiàn)。
縱觀全劇,那凝重厚實,史詩般的序幕和落葉蕭瑟,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更加顯示出該劇大氣磅礴的獨特藝術(shù)魅力。
當然,該劇也還有一些值得改進完善的地方。如前半場戲情節(jié)還不夠緊湊好看,舞美燈光還應(yīng)更精致一些等。
(作者單位: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