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出“充實”一詞,實在是因為我們領教了不少僵硬沉悶的課堂,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厭倦了許多空泛飄忽的語文教學。
但何謂教學的充實?這卻是一個人言人殊的話題。
充實,并不意味著教學內(nèi)容的多多益善——有時,適當減少內(nèi)容,反而使教學更加厚重;充實,也不意味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繁復——有時,簡單的幾個步驟卻使得教學越發(fā)靈動;充實,也不等于教學手段的多樣與時髦——有時,最樸素最古老的方法也能使教學效果不同凡響:這就是教學藝術的辯證法。
課堂教學的充實,本質(zhì)上是知識、能力與精神的深化與升華,是學生收益最大化的體現(xiàn)。
在母語環(huán)境中,語文教學也許可以放棄一半以上的內(nèi)容。但放棄并不是教師的不作為,而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作用。一般說來,在教學中教師所放棄的,是學生已基本了解的或目前根本無法掌握的;教師所致力的,是學生最需要的并對學生當下發(fā)展能夠起決定作用的內(nèi)容。教師做出必要的放棄后,就可騰出時間與精力對最重要的內(nèi)容進行品味探討、沉潛涵泳。
刪繁就簡使教學重點突出,精雕細刻則使這些被突出的重點成為真正的重點。教師需要設計多維度活動對這些關鍵內(nèi)容或重力敲擊,或精雕細刻,使學生能夠全面深入地得其真味。臻于此,我們的課堂才會豐富如復瓣之花朵,厚實如多聲部重唱;我們的課堂才會立體豐滿,教學內(nèi)容才能有效滲透至學生心靈深處。
十余年前,筆者讀到洪宗禮先生《一雙手》實錄后,幾有醍醐灌頂之感,似乎由此一窺課堂教學的基本門徑;時至今日,這一片段依然帶給我們極為豐富的啟示。為此,特以洪先生的課例為藍本,確立了本輯話題,并選錄幾個當下相關課例與之遙相呼應。穿過近20年的時間隧道,我們有理由追問:今天的語文課與洪先生的教學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這些不同究竟意味著什么?
湖北省教研室史紹典先生應邀對課例做了深度點評,特此致謝。
鄧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