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凌
公元1571年正月十二。北京。大雪。
彌留之際的歸有光看著床頭的《西游記》,那是老友吳承恩托人從淮安帶來的。再次用無力的手翻開書,“弼馬溫”三個字赫然入目,歸有光無奈地笑了。作為大明朝開國以來第一個管理馬政的進士,他才是真正的“弼馬溫”?。?/p>
一聲哀嘆,百年老屋項脊軒、亭亭玉立的枇杷樹、祖輩留下的那把象笏,祖母、母親、妻子……那些深烙在生命中的往事,都匯成了令人潸然淚下的文字。
公元1507年臘月二十四,江蘇昆山的歸家很是熱鬧。據(jù)說“有虹起于庭,其光屬天”,新出生的男孩就取名為“有光”。然而,那些“瑞兆”似乎并沒有給歸有光的命運帶來光明。母親早逝、家境敗落使歸有光過早地懂得了人間憂難,于是決定奮發(fā)攻讀。命運卻總是這樣的困蹇不堪,自幼才情極高的他竟八次落第,直到59歲才考中進士,此時,祖母、妻子和最心愛的長子已先后逝去。
然而,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卻極為突出,以至于被后來的文學家黃宗羲贊為“明文第一”。作為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歸有光提出了“直抒胸臆”的創(chuàng)作主張,重視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風格樸實,感情真摯,一反當時“文必秦漢”的理論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義風尚。他通過記敘一些生活瑣事來表現(xiàn)親人之間的情感,語言樸素流暢,細節(jié)真切生動。在這一點上,《項脊軒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記》《寒花葬志》等文有異曲同工之妙。《項脊軒志》是自稱為“項脊生”的歸有光的代表作,其意不在軒而在人,借軒寫人,借軒抒情?!绊椉管帯背蔀榫U合全篇思想感情的一個紐結,是作者抒發(fā)內心感受的一個觸發(fā)點。作品結構嚴謹,情致幽深,別具匠心。
正是由于文學上的巨大成就,歸有光被尊稱為“震川先生”,并有《震川文集》等著作留世。
公元1571年正月十三。北京。晴。歷盡人生劫難的歸有光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