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哲學家想把一頭牛趕進牛欄,無論是他在前面使勁地拉,還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進欄。一位路過的農(nóng)夫見了,笑著從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著農(nóng)夫乖乖地走進了牛欄。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gòu)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導引]
對于這個故事所蘊含的意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列出的只是通常的幾個思考角度,僅供參考:
⑴正確看待自己。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區(qū)域,在如何對待牛的問題上,一個哲學家就不如一個農(nóng)夫。
⑵蠻干與巧干。做事得法,事半功倍;做事不得法,事倍功半。這位農(nóng)夫抓住了牛的心理需求,便成功地把牛牽進欄中了。試想,如果農(nóng)夫放在牛嘴前的不是青草,而是高檔金銀首飾,牛也會乖乖進欄嗎?
⑶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要別人做一件事,強逼是不行的。其實我們要做的,僅是舉手之勞,拿出一點生活的“青草”,給別人一點愛和希望。
[例文]
愛,應是青草
文/王凌豪
愛,應是青草,而絕非鞭子。
老話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卻不見得全部適宜。日常交往中,周圍朋友難免有各種言行上的過失,作為朋友,上前提醒是應該做的事。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做?當眾指責,或是附耳輕語?語如針刺,或是溫柔婉轉(zhuǎn)?長篇說教,或是含蓄提點?想必鄒忌是清楚的。他指出齊王的不是,并沒有強諫,而是用婉轉(zhuǎn)隱晦的比喻來使齊王通悟。像他這樣成功的例子還有不少,比如觸龍與趙太后聊家常以改變其態(tài)度。這些都能被我們引之為借鑒:指出朋友或長輩的過失,未必是“逆耳”好。輕聲細語,使人倍感親切,易于動之以情;言辭婉轉(zhuǎn),他人的自尊心得到維護,受到尊敬的人又怎能不欣然受教?
含蓄提點就如引牛入欄的那一把青草,顧及他人面子的同時,也能達到讓人記憶深刻、記住并改正錯誤的效果。生活中,常有因指出別人錯誤而引發(fā)的摩擦,假如你我都樂于手持青草,而非鞭棍相加,也不會出現(xiàn)“知錯不改”、“好心得不到好報”的怨聲了。
那么父親母親們,你們用鞭子,還是擷取青草?小時候,父母的教導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于是孩子滴落的眼淚,化為心頭抹不去的傷痕。大棒皮鞭的教育法則,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年幼的孩子,心智、身體各方面未發(fā)育成熟,大棍后的苦心、皮鞭底的善意往往無法被他們理解。父母啊,身邊隨處可見的青草不取,何必勞師動眾地施加暴力?
教導是循循善誘。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是青草:和孩子一起做家務,讓其體會自力更生,于是懶惰沒有了生存的土壤;讓孩子偶爾參與自己的工作,便能使其體會生計的不易,浪費就被掐滅于幼苗狀態(tài);在路邊看見貧困的人,施以力所能及的幫助,善良便在心靈的花園生長;犯錯誤的先勇于承認,以身作則,人格便在孩子的腦海里高高矗立起來。愛之深,則要懷柔教之;愛之深,則應掬青草而善誘。
木魚聲響之所以清涼厚實不刺耳,是因為它的底部墊了棉花?。∨V圆粸楸薮蛩厖s被一把青草引入柵中,是因為牛得到滿足才能聽從人的命令!批評當加以木魚上的棉與布,才入耳而不刺耳;教導當捧青草以善誘,才能將人引入正道。
評點
這篇文章從材料本身出發(fā),角度選得準,立意立得深。開頭簡明扼要地提出論點,并承扣標題,接著從現(xiàn)實生活和歷史事件的雙重視角去論證主旨,然后拓寬論證內(nèi)容,闡述真正的愛應該是什么,最后用比喻論證加強了形象化的說理效果,結(jié)論水到渠成。整篇文章由近而遠,娓娓道來,富有啟發(f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