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顯山
一、積累寫作材料的意義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上來說,人的思想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心理學認為要輸出信息必先輸入信息。寫作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浸透著作者的主觀思想情感,是一種輸出信息的心理活動,也必然要先輸入信息,積累寫作材料的過程正是輸入信息的過程。積累寫作材料的過程是寫作的必然環(huán)節(jié)之一,“寫作基本過程按照寫作活動的一般程序分為四個階段,即積累、構思、行文、修改”①,對于寫文章有兩方面意義。
(一)寫作的觸發(fā)點。
固然高中生寫作的常態(tài)是按要求作文,但主動地觸發(fā)總比被動地完成要好。即使是考場作文,也可以從平時的寫作材料積累中得到啟發(fā)、觸動,何況平時高中生大量的日記、隨筆都應是一種寫作訴求的自然流露。寫作的本質就是作者主觀內心的表達方式之一。生活作為寫作材料的主要來源,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作者胡萬春談《骨肉》的創(chuàng)作體驗時說:“我坐下來,腦子里的思潮如洶涌的海浪,沖擊著我,……我覺得要說的話多得不得了,真恨不得一下子都傾倒似地倒在紙上。”可見,只有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有了激情,有了一定的材料積累,才能有表達的欲望,作文才能一吐為快,才是好作文。所以劉芳揚說:“寫作教學要解決的似乎是如何寫,但對于高中生來說,寫什么是如何寫的靈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礎,‘如何寫的每一個過程,無不是‘寫什么的具體體現(xiàn),從‘寫什么角度去解決‘如何寫才是抓住了要害?!雹诙乩蛟谄洹秳?chuàng)作的激情》一文中談到寫作體會時說得更深刻:“我的創(chuàng)作原動力從哪里來?我想,它絕大部分從我自己的生命中來。……換句話說,不是從人類社會已經規(guī)整、梳理的、邏輯的和理論的地面來認識這個社會,而是從這幢建筑的最底層——地表之下,那最原始最毛糙最真實的生命發(fā)端處體會和領教這個社會。這種親身體會和領教對于個人來說,雖然充滿辛酸與苦澀,同時卻也充滿了文學的因素和寫作的動力?!雹垡虼丝梢哉f,積累越多,尤其是經歷和積累的原始性材料越多,就越有創(chuàng)作的熱望,這也是寫作的前提。
現(xiàn)在高中生的作文之所以多為文造情,多無病呻吟,多假、大、空,實質上究其原因都是因為經歷和積累太少,寫作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上針對性地要求得很明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jù)寫作需要搜集素材?!?008年高考考試大綱也強調考生的作文應“感情真摯,思想健康”。要達到這些能力要求,都離不開積累寫作材料這個寫作的最根本的觸發(fā)點。
(二)文章主題的支撐點。
一篇文章由主題、材料、體裁、結構、文采等多方面結合而成。主題是文章的靈魂,而支撐起文章靈魂的實質性內容是文章的材料,因此寫作材料的多寡優(yōu)劣決定著文章的成敗。
學生寫作文困不困難,愛不愛寫作文,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寫好一篇作文的材料。就像蓋房子一樣,房子的式樣重要,但沒有蓋房子必須的材料——磚、水泥、鋼筋、木材……是無論如何蓋不出房子的。作文亦然,只有積累了足夠的語言材料、生活材料、情感材料,才能寫出一篇語言優(yōu)美、內容豐富、感情真摯的文章來。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書面表達要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备呖伎荚嚧缶V中作文評分標準要求考生作文“內容充實、材料豐富、材料新鮮”。積累寫作材料就是在積聚支撐文章大廈的梁柱。
二、指導高中生積累寫作材料的教學策略
我們現(xiàn)在有種類繁多的作文指導書,甚至有的指導書還為高中生整理好了各種寫作備用的事理材料。但我們知道,積累寫作材料遠非如此簡單,尤其處在高考壓力下,高中生積累寫作材料的方法途徑更是有其特殊性。所以要使高中生在實際的學習中真正為作文盡量有效積累材料,則要有立足于高中生現(xiàn)狀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般來說,寫作的材料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作者直接經歷體驗,二是通過媒介間接獲得。高中生以間接知識學習為主,時間很緊,親自實踐感悟的機會不多。因此高中生獲取寫作材料是以間接途徑為主,直接途徑為輔。
(一)指導高中生從直接途徑獲取寫作材料的教學策略。
高中生因緊張的學習而無多少時間去體驗生活。但學習本身的經歷體驗及學生校園生活就是直接感悟的對象,何況校園外的親朋之間的聯(lián)系及社會聯(lián)系,雖然少,但也是高中生成長的必然經歷和體驗,這些都可成為高中生筆下具有個性色彩和真情實意的寫作材料??梢圆扇∫韵戮唧w教學策略。
策略一:培養(yǎng)善于觀察、體悟的心理品質。
雖然高中生的時間很緊,但仍可以很好地感受周圍的世界。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敏感期,對各種事物都抱有好奇心,他(她)們的心智逐漸走向成熟,既有敏感的感性觀察,又會進行一定深度、廣度的理性分析,這是社會化的一種表現(xiàn)。高中生除學習外的生活也許是平凡的,但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擦亮眼睛,用心尋找平凡的美好,其實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敝挥邪迅咧猩M量放于一個原生態(tài)的生活之中,才有可能培養(yǎng)他(她)們健康心靈。“只有在遭遇中才能突破不受約束的范圍。只有在遭遇中才會產生那種無條件的、在所有要求中抓住重點的、震撼人們心靈深處的情形。什么地方發(fā)生遭遇,整個精彩世界的關系就會立即發(fā)生變化。”④
教師一方面應多創(chuàng)造一些健康有益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如運動會、辯論賽、學習幫扶、家長會等。另一方面從學習心理的角度去指導學生如何細致、全面地觀察,如何具有深度和廣度地感悟。
策略二:培養(yǎng)學生記日記和寫隨筆的習慣。
光體驗不記錄下來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及時地描述自己的經歷和體會,才能抓住靈感而不流逝,材料才能鮮活、真實;也只有通過寫才能使感性的東西和零亂不成熟的理性分析條理化、清晰化,寫作與思維是相互促進的,同時,只有及時地記錄下經歷,轉換和改變記憶的方式才能減輕積聚的負擔,記錄下的信息,歷時性更強。
就高中生而言,寫日記和隨筆是最好的記錄生活、積累材料的方式。日記把每天學習、生活、校外活動等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如實記下來,既有客觀真相,又有主體的關照,具體鮮明,印象深刻,寫作利用率是很高的。隨筆可以就生活學習中體驗到的某些較有價值和觸動性的材料進行挖掘和文章化,其材料真實,形式自由,可零可整,可短可長。寫日記和隨筆的時間一長,里面琳瑯滿目,內容目不暇接,實在是非常有益的事。
現(xiàn)實中許多高中生入學前并無寫日記和隨筆的習慣,因此老師一方面應向學生闡明記日記和寫隨筆的意義,另一方面應教學生一些基本寫法,如記敘、抒情、議論的技法,更重要的是督促、檢查,并留一定的時間出來給學生寫作,這樣才不致于增加學生負擔而流于形式。筆者所在的學校就取得了很好的經驗。我們每天下午安排半個小時課堂時間給學生專心寫日記、隨筆,并印發(fā)統(tǒng)一的日記本和生活隨筆記錄簿。在老師督促下,學生由開始不愿寫就走向因有成效而樂意寫,并逐漸養(yǎng)成習慣,這樣就不會因無實施措施,而被其他學習任務擠壓導致寫作流產。也有的學校與“一日反思”活動中聯(lián)系起來,從而達到日記和隨筆既有積累寫作材料的價值,也有記錄成長軌跡的意義。
生活的某方面記一點材料,寫一點感悟就等于打開了一扇寫作之窗,當窗戶開得足夠多時,你就能看清寫作的真面目了,考場作文這時就只是平時寫作的一種延伸和展示,這也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上了考場只有假、大、空,言之無物,無真性情的寫作窘況??紙鲎魑牡闹黝}范圍也必定被包容在你的平時寫作之中。何況高考作文命題的方向就是讓每個考生都有話說,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也越來越注重考生表述自己的個性體驗。
策略三:創(chuàng)造積累成果交流的氛圍。
兩種思想交流的結果往往是每人都擁有了兩種思想。教師定期組織學生交流日記和隨筆的積累成果可以使學生的積累材料成倍增加,還可以在寫作技巧和思想上互相碰撞、啟發(fā)。教師可以每兩周開設一節(jié)日記、隨筆交流課,學生交流,老師抓典型來點評。教師還應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優(yōu)秀的成果得到展示,如每兩周把大家推薦的好材料、好隨筆張貼出來,用以互相借鑒,也同時激發(fā)學生積累和寫作的熱情。對于特別優(yōu)秀的,應鼓勵學生寫成文章,投寄報刊雜志。
2007年夏季北京勵志教育報告團在全國巡回作報告,眾多的高中生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幾乎所有聽報告的高中生涌向演講臺要向大家表白自己的“感恩”之心,大家感覺從未如此大膽地打開心扉傾訴自己。這次心靈遭遇反映在習慣寫日記和隨筆的同學筆下,有的學校不失時機地開展更多的感恩教育和作文大賽。在報告會的觸發(fā)下,在日記和隨筆的基礎上,涌現(xiàn)了大批好文章。筆者也抓住此機遇,引導學生從“感恩”角度去感悟“孝”的真諦。學生們對“孝”獲得了全新認識,即“孝”是對長輩愛的回報。由此每個學生從自己不同的人生際遇入手,用文章表達了對這一主題的認識。筆者兩位學生劉思奇和黃朝英的習作分別發(fā)表在《中學語文》(2006—12)和《現(xiàn)代中學生》(2007—1),文章題目為《孝—感動的升華》和《因為愛,所以愛》。在《孝—感動的升華》中小作者寫道:“大愛無欲,真愛無言。對于父母無限的愛我已經學會了感動。然而,我要做的已不止是感悟,還要將其釋放、升華,我將不再讓那充滿期待的眼眸為我哭泣,為無知所傷。”沒有真切的生活觸動,是不會有如此真性情的文章出現(xiàn)的。
(二)指導高中生從間接途徑獲取寫作材料的教學策略。
高中生由于學習任務繁重,獲取寫作材料的途徑只能以間接渠道為主,獲得的往往是第二手的材料,但有接觸面和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這種間接途徑很多,需要與教學工作緊密配合,并形成較系統(tǒng)的具有可操作性且又符合高中生學習實際情況的實施策略。
策略一:從統(tǒng)編教材和輔助性讀本中汲取材料。
國家實施“一標多本”的教材編寫政策,任何一種傾注了編者大量心血的教材版本都彰顯了新課程標準中有關教科書編寫方面的建議:“教材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文質兼類,富于文化內涵,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眼界。”課文的挑選有意識有系統(tǒng)地豐富高中生的事理材料,從而接受比較廣博的思想文化熏陶,實現(xiàn)語文人文性的性質。教材總的說來內容雖不多,可是所選課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極具代表性,而且課文編排有意識地涉及了小說、戲劇、散文、詩歌等四大文學體裁,涉獵了古今中外名著,還通過范文粗略地介紹了中國文學史和各種頗具內涵的思想文化。學生經過課文的感染、熏陶,寫作材料會有一個基本積淀。更何況,作文材料取自于課文,使閱讀者易產生親切感。能活學活用,看了這樣的作文誰會不喜歡?2007年江西卷和江蘇卷有關于“語文”和“母語”的作文命題,寫作材料在課本中俯拾皆是,高分作文大多有此特點。
善用課文,可以進行更細致的分類,如分成愛國事跡類、回歸自然類等,或分成名人名言、名篇名言、諺語、歇后語等。
策略二:從課本外閱讀和其他信息傳播媒介中獲取事理材料。
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xiàn)閱讀課很重要。閱讀是高中生積聚寫作材料最重要的手段。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閱讀與鑒賞”是必修課程兩個系列目標之一。而課本外的閱讀與鑒賞則是以選修課形式出現(xiàn)。新課標中選修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除“語言文字應用”外都與閱讀直接關聯(lián),都是在閱讀的基礎上去鑒賞、寫作的。
由于上述原因,開設閱讀選修課成了新課標指導下各高中學校的必然選擇。閱讀選修的內容可以根據(jù)新課標提供的“關于選修課程的建議”來作參考,結合本校實際情況作出安排。選修課的實施方式,可以是必修與選修同時進行,也可以先必修再選修。選修的課時也應以實際情況來定。不過,不管怎樣安排,內容與實施方法都應是高中生能完成并對提高其文化水平和積累寫作材料有積極意義。
對閱讀選修課的開設已不乏成功范例。早在1979年上海育才中學再度進行教學改革時,就對全國統(tǒng)編課本施行“一次多篇”的教學法(著重于指導學生“比較閱讀”),一學期只用1/3的時間就可教完,更多的時間用來教學自選教材。自選教材別開生面,初中主要學習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西游記》、《水滸傳》、《鏡花緣》、《老殘游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高中主要學文言作品:高一以《史記》的“列傳”為主,高二選策論、筆記、自然科學著作,高三選諸子及史記等。教法是“讀讀、議論、講講、練練”,這是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茶館式”的教學方式。作文是放手讓學生多寫,自己摸索總結經驗,并讓學生自己互相批改。⑤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譚立義老師以讀書筆記為主的教學模式取得了極大成功。譚老師把課內外閱讀材料整合成幾個模塊,一個模塊一個模塊組織學生閱讀,并要求學生必須每天寫出讀書筆記,每個星期利用一個課時學生交流讀書筆記和教師點評指導。開始實施時眾多教育人士和家長都擔心語文考試成績會上不去,擔心語文基礎知識(如字音、字形等)及寫作水平提升不了。但最后的效果正如譚老師所言:“一開始好像語文成績不理想。但多年的高考優(yōu)異成績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成效的做法,這是一種符合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科學做法。沒有一定量的閱讀,其他語文方面的學習只能是無源之水,最終高不到哪里去。有了豐厚的閱讀所得,高考成績的飛躍則只是高中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一方面展示而已?!贝搜缘弥?!
除開設閱讀課,我們可以利用學生點滴的課余時間有計劃地積累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和事跡。先分類梳理出相關內容,利用點滴的學習之外的時間與空間來“潤物細無聲”,效果特別好。河北衡水中學利用室外電子顯示屏每天打出一條名言警句,圖書館向學生自由開放,學生時刻處在學習積累氛圍之中。筆者所在的學校實行學生每天抄背兩條名句格言,早讀時抄寫,背誦五分鐘。上午課前講一則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跡或其他哲理故事。日積月累,并沒有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卻“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為寫作積聚了豐富的事理材料。學生作文不再言之無物,學生不再怕寫作,作文成績自然有質的飛躍。正如杜甫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p>
另外利用圖書館的開放和多媒體的傳播,讓學生能廣博且最新地獲取材料。還可以組織學生自愿捐獻書籍,放置班上或公共場所,學生自取自閱,這種形式很好,筆者已進行多年實踐。
策略三:就是在學生寫讀書筆記的基礎上,定期(如兩星期一次)組織學生之間交流讀書筆記,相互從同學筆記上轉錄自己認為有益的材料。評比全班學生的讀書筆記,對收集的好材料立即貼出來共享。這樣,學生的積累建立在群體的努力上,無論是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會大大上一個臺階。
三、事理材料的加工處理策略
通過直接或間接途徑獲取的寫作事理材料一般還只處于原始的記錄或轉抄狀態(tài)。我們積累材料的目的是為寫作選用材料服務,很顯然,在積累與選用之間來一個過渡程序——對材料加工處理是大有必要的。據(jù)格拉塞回憶:“馬克思將整個材料加工整理,并做成了有系統(tǒng)的內容提要,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易于選用?!雹尴到y(tǒng)化整理過的材料恰似一個擺著琳瑯滿目且又規(guī)整有序的商品大倉庫,為生活所需選用商品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梢园匆韵碌牟呗皂樞蜻M行加工。
第一步:引導學生多記錄、勤記錄。
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途徑汲取材料都應廣博,而且應及時。這樣才能盡可能真實、鮮活地抓取材料,也才不致于無端地漏失有用的材料。這需要養(yǎng)成隨身攜帶筆和筆記本的習慣。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記筆記根據(jù)需要和情境可以是原文摘錄,可以是內容提要,也可以及時寫下所思所感。注意教學生登注材料的出處。筆者所在學校要求每位學生隨身攜帶筆和小記錄本,準備隨時記錄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第二步:通過寫讀后感或觀后感的方式來及時發(fā)掘材料的內涵多義性,加深對所積累材料的理解。
這是關鍵性的一步,因為沒有經過大腦處理過的東西不可能成為自己記憶和選用的東西,這也是為什么同樣的教材同樣的老師教,學生的成績卻有很大差異的原因之一。
讀后感或觀后感就寫在所積累的材料后面,緊跟材料,并且應及時寫,以后有新的心得可及時補充上去。這種感悟性的文字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材料多義性的內涵,如叢飛的事跡,從中我們看到了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問題,看到了平凡人愛心的深沉,看到了社會風氣的淪落,看到了生命不朽的絕唱。寫感悟性文字時從材料的內涵入手,聯(lián)想起其他的事理材料,聚在一起,以自己的個性感受統(tǒng)帥之,也許不知不覺就成就了一篇文章。
從不同的方面對材料的蘊涵進行開掘,使同一材料發(fā)揮多種功能,或同一方面逐層開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發(fā)揮材料的多層功用,或以一則材料為基點,相互勾連,由此及彼,發(fā)揮材料的規(guī)模效用。以上三種加工方式猶如賦予了積累的事理材料以靈魂,并為之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為了提高寫讀后感或觀后感的感悟深刻性,可配合一些交流鼓勵性措施,效果更好。定期交流讀書心得(兩星期一次為宜),把優(yōu)秀的讀書心得張貼出來,互相交流好的做法,彼此吸取對方的思想精華。
第三步:分類整理。
積累的事理材料,經過發(fā)掘其內涵后,有必要分類整理。經過整理,零散、雜亂的材料就有了歸依,有了條理,不僅需要時隨時便得,而且還有助于理清材料的內在聯(lián)系,甚至有可能使寫作者迸射出意外的創(chuàng)造火花。
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梢园磿r代分,按國別分等。但就高中生而言,按材料的精神文化指向分類更有實用價值。如可以分為意志類、品德類、奮斗類、機遇類、操行類、奉獻類、誠信類、智慧類、求知類、創(chuàng)業(yè)類、敬業(yè)類、創(chuàng)新類、欲望類、育人類、用人類、持之以恒類、愛心類、謙虛類等。
在已疏理的類別里,可以不斷地加以補充。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秉c點滴滴增加的材料正是一層層充實高中生寫作的基座。試想,如果學生肚子里裝有說不完的故事,這些故事分門別類,種類齊全,腦海里裝著許多名言警句,這些名言警句,生活事業(yè),樣樣都有,寫作起來,還不“下筆有如神”,吐秀飄香。這也才能實現(xiàn)寫作時“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蘇軾《雜說·送張琥》)的寫作境界。
第四步:勤記憶,多反嚼。
高中生寫作有其特殊之處,即應對按要求作文成為寫作的常態(tài)。寫作時學生積累的材料一般也不允許帶在身邊,這就要求學生對材料盡可能地熟悉,記憶盡量地準確。否則,上了考場,縱有千萬材料似乎呼之欲出,思潮澎湃,也會失之于倒不出來,最終難于成文。只有記憶清楚且熟悉材料,才能駕馭自如,得心應手,感人服人。何況,高中生作為青少年,多記誦一些名人軼事、名篇佳作、名言警句等事理材料,將終生受益。這也為以后成長中的生命反嚼提供了材料。有些事例和道理,也許需要人的一生才能解讀。要解讀,首先就得記憶下來。如果出現(xiàn)基本的事實不明或材料記憶有誤,未免貽笑大方且影響作文的評價。
以上四步寫作材料的加工策略,在實際操作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也相輔相成,既為寫作積蓄了創(chuàng)作的熱望,也為支撐文章主題提供了厚實的選用材料。
————————
注釋:
①徐振宗、李保初、桂青山編著:《漢語寫作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②劉揚芳:《對高中作文教學的幾點認識》,《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年第4期。
③《作文指導報》2008年1月1日,第180期。
④[德]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李其龍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頁。
⑤參閱李樹主編:《中學語文教學百年史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頁。
⑥格拉塞:《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的工作方法》,第16、23頁。
[作者通聯(lián):江西南康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