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拯群
先秦的姓與后世的姓不同,二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最初的“姓”指的是人的出生地。遠古母系社會時,人們只知道有母不知道有父,所以上古的姓均從女,表音的偏旁則表示出生地,也就是部落(母系氏族)名。如姜、姬、姚、姑、姒等,無不如此。但這種意義的姓,到秦代便基本消失了。
“姓”字在甲骨文中“從女從生”寫作,會意,“生”也兼表讀音?!墩f文解字》對“姓”的說解是:“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從女生,生亦聲?!?/p>
區(qū)分出生于不同的氏族而產生的姓,在上古有何意義呢?班固在《白虎通義》中提出并回答了這個問題:“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這段話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姓是“紀世別類”的,即上古的姓是一種族號,它既不是個別人,也不是個別家族的稱號,而是整個氏族的稱號。我國上古時代的氏族都有各自的姓,如黃帝,姬姓;炎帝,姜姓;少嗥,贏姓等。在氏族社會中,原本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氏族,“百姓”一詞,最初指的是眾多的氏族。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三云:“言姓者本于五帝,見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本褪钦f遠古22個氏族延續(xù)到春秋時期的后代,其中從女旁的是母系氏族的后代,其余則是父系氏族的后代。
第二,姓是“別婚姻”的。同姓不婚是氏族社會極重要的一條原則。我國先民早就知道近血緣婚姻對后代不利,《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便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記載。不遵守這一規(guī)則的行為便是“不知禮”?!墩撜Z·述而》中載:“陳司敗(陳國司寇)日:‘君(即魯昭公)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札!”朱熹注:“禮,不娶同姓。而魯與吳皆姬姓。謂之吳孟子者,諱之使若宋女子姓者然?!濒斦压桥疄榉蛉?,而魯昭公兩國皆姬姓,為避免非議,便謊稱吳女為“吳孟子”,讓人以為她的祖先是宋國人(子姓)。
第三,姓有“崇恩愛,厚親親”的作用。所謂“崇恩愛,厚親親”,不單是指人倫關系、思想感情的親近,更重要的是這種關系在政治權利和物質利益上的體現,即在氏族社會中,同~氏族的成員平等地享有氏族內部的各種權利。到了奴隸社會,“百姓”指的是貴族,而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的,因此,姓也是區(qū)分社會地位的一個標志。
我國上古時期不僅有姓,而且有氏。如前所述,姓是母系氏族的標記,而氏則是姓的分支,是家族(父系氏族)的標記?!蹲髠鳌る[公八年》中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謚,因此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笨追f達疏:“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立氏?!边@就是說,姓是舊的族號,氏是后來子孫繁衍的各個分支的特有稱號。如殷人子姓,下面又分華氏、向氏、樂氏、魚氏等;周人姬氏,下面又分盂氏、季氏、孫氏等。姓因生而定,是不變的;氏因家族而分,是可變的,甚至隔一兩代就會發(fā)生變化。如春秋末年仕于吳國的楚人伍子胥本以伍為氏,后來看到吳國將亡,便把兒子送到齊國避難,改為王孫氏?!度罩洝肪矶疲骸笆弦辉賯鞫勺?,姓千萬年而不變?!?/p>
命氏的途徑也不止一種,最常見的是以祖父的字為氏。列國諸侯為卿大夫命氏,若同姓,則諸侯的兒子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孫的兒子即以其祖父(即公子)的字為氏。如宋桓公的兒子、公子目夷字子魚,孫子公孫友、公孫支的兒子即以其祖父公子目夷的字(子魚)為氏稱魚苕、魚石。若異姓,則以祖父或父親的官職為氏,或以食邑為氏,前者如司馬氏、司空氏、魏氏。此外,也有以所居地名為氏的,如西門豹、南宮括、百里奚等。也有以祖先的字或謚號為氏的,如孔丘(宋公孫嘉之后,嘉字孔父)等??梢姡虾妥诜ㄖ贫扔兄懿豢煞值穆撓担灰蛛x家支,就要命氏。
戰(zhàn)國以前,男子只稱氏,不稱姓,女子則必稱姓。姓和氏的不同在于:姓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反映的是母系祖先,是區(qū)別血緣關系的;氏產生于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是上古貴族不同宗族系統(tǒng)的標志,是用來區(qū)別貴賤的。正如宋代史學家鄭樵在《通治·氏族略·序》中所說的:“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性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p>
戰(zhàn)國以后,人們往往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而為一。見于文獻記載、正式將姓氏混合用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如稱秦始皇“姓趙氏”,漢高祖“姓劉氏”。此后,便統(tǒng)稱為百姓,所以,后世所說的姓,實即先秦所說的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