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訪
廢棄的工廠里,驚現(xiàn)價值連城的甲骨,這些刻有古老神秘文字的甲骨究竟隱藏著什么秘密?
舊廠疑云 神秘鐵箱藏國寶
嚴強,山東省博物館研究館員。1982年,嚴強到山東大學進修,兩年后,學成歸來的他發(fā)現(xiàn),自己所工作的山東省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甲骨(圖1)。
(1)在博物館陳列展出的甲骨
甲骨,國家一級文物;甲骨文,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它是來自三千多年前的信息,讀懂它,就破譯了古代商朝人的生活。
龜甲和獸骨,背面鑿洞后加熱,正面就會顯出不規(guī)則的裂紋,商朝人據(jù)此推測吉兇(圖2)。并且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甲骨上,有的還把若干日以后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甲骨的主要出土地是當年商朝的都城,現(xiàn)今的河南安陽。學過甲骨文課程的嚴強深知這一點,因此,面對山東省博物館館藏的大量甲骨,他感到迷惑不解。
(2)經(jīng)過占卜的甲骨片背面
嚴強(山東省博物館研究館員):我們館里當時存有甲骨的數(shù)量,應該是屬于國內收藏最多的單位之一了。山東又不出甲骨,怎么會有這么多的甲骨?它引起了我的興趣。
嚴強開始查找這批甲骨的來歷,在博物館的檔案里,他見到了對這批甲骨的記載。
嚴強:從我們收藏的檔案上看,是1946年有一個革命老前輩叫張修竹,到東北去接收的時候,在大連的破爛市花了200萬北海幣購買的。
嚴強便給檔案里提到的張修竹寫了信,詢問他是否還記得在大連的集市上購買甲骨的事,能否講講具體情況。幾天后,嚴強接到了回信,然而,張修竹對甲骨的事一無所知。難道檔案記錄有誤?這批甲骨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但失望的同時,嚴強的好奇心反而增加了,可線索已斷,他只好尋找別的途徑繼續(xù)查找。
一籌莫展的嚴強反復看張修竹的回信,結尾的一句話:“請你再核對一下,是否人名搞錯了”,一下提醒了嚴強,他開始查找當年膠東根據(jù)地的其他革命前輩,看有沒有姓名類似的人。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成立后,膠東特委派張修己、張修竹留在溝于家村負責聯(lián)絡工作。張修己、張修竹,兩個名字一字之差,經(jīng)手這批甲骨的人,會不會是張修己呢?
嚴強立即給當時已經(jīng)離休,住在煙臺干休所里的張修己又寫了一封信。
嚴強:老同志非常地認真,他確是此事的當事人,他在回信中講述了這段故事。
20世紀30年代末期開始,日本人在東北地區(qū)開辦了大量的工礦企業(yè),遠東榨油廠是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一個工廠。日軍投降后我軍接收東北,廠里的日籍人員陸續(xù)返國。只有一個日本人,此人看起來很有文化,自稱是工程師,在德國留過學,唯獨他沒有走,依舊住在廠里面。
抗戰(zhàn)勝利后,八路軍進入東北,遠東榨油廠已由膠東根據(jù)地派去的八路軍接管。
嚴強:在廠區(qū)里,當時有一個大鐵箱在一個空場子里放著,這個大鐵箱子很奇怪,四面都用電焊焊死了。這個日本人似乎就對這個大鐵箱很留意。大家分析,說日本人在投降以后都跟驚弓之鳥似的,跑都來不及,唯獨他在這里拖拉拖拉不走。而且似乎對這東西還挺感興趣,莫非箱子里隱藏著什么秘密?
工作組的同志找來大鐵錘,把這個大鐵箱砸開了:滿滿一箱的甲骨,讓在場的人都非常吃驚,這個箱子外表粗糙,銹跡斑斑,里面竟然裝著價值連城的文物。
這一千多片甲骨,究竟是誰的?為什么會在大連的工廠里?這些甲骨后來又怎么會保存在山東省博物館里呢?
顛沛流離 甲骨緣何落山東
突然間在大連的工廠里發(fā)現(xiàn)了整整一箱子的甲骨,膠東根據(jù)地派到大連去的同志們驚訝之余,都有些不知所措。他們雖然不太了解甲骨真正的歷史價值,但也知道這些東西絕不是一般的骨頭片,何況每一片都保存得如此巧妙,顯然是被精心收藏的(圖3)。同志們立即寫信匯報給了上級領導。當時膠東行署各界抗日救國會會長正是張修己,他迅速回信作出了批示:“馬上裝船,把甲骨秘密運回根據(jù)地”。
(3)為保存甲骨還精心制作了盒子
嚴強:大連當時屬于蘇聯(lián)占領區(qū),盡管這個東西是我們中國的,卻在蘇聯(lián)占領的區(qū)域,這些東西一旦暴露恐怕就會惹來一些麻煩。
當時的膠東根據(jù)地在山東省的棲霞地區(qū)。為了安全,甲骨運回后,就埋到了棲霞陶家村的地下。沒過多久,這個美麗的地名卻成了危險的代名詞。
1947年,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剛擺脫日軍侵略的膠東地區(qū)再一次陷入了戰(zhàn)火之中。棲霞地區(qū)成了戰(zhàn)爭的前線。
一天深夜,棲霞陶家村的許多戶人家,在睡夢中忽然被叫醒,根據(jù)地的八路軍臨時召集民兵,要去完成一項緊急的任務。
嚴強:局勢非常緊張,所以下了緊急通知,要將這批文物轉移。當時組織了幾百名民兵,將甲骨從地下挖出來裝箱。那時候沒有汽車,就用馬車、小推車,走了三天三夜,把它運到了海陽。
戰(zhàn)火中,一千多片甲骨一次又一次被轉移,顛沛流離。直到1948年,山東根據(jù)地的形勢緩和了以后,又從海陽把這批東西再挖出來,運到了魯山和司馬莊。之后運到了萊陽。
經(jīng)歷了如此一番艱險旅程,這批甲骨最后怎么來到山東省博物館了呢?
劉敬亭老人,今年84歲,是當年山東省文管會唯一健在的成員(圖4)。(注:文管會是文物管理委員會的簡稱,成立于山東解放初期,工作就是保護戰(zhàn)后和土地改革時期散落在各處的文物)她曾參與運送甲骨等文物,目睹這批甲骨最終落戶山東省博物館。并在山東省博物館建館初期,擔任保管部的主任。
(4)記者在劉敬亭老人家中
談起50多年前運送甲骨的情況,老人還有印象,只是有些具體的細節(jié)記不清楚了。老人帶我們來到一個地方,告訴我們,1948年濟南解放后,膠東文物管理委員會把收集到的文物全都遷往濟南,其中包括保存在山東萊陽的甲骨。運回來的文物就存放在這間名為文光閣的樓里,一直放了4年(圖5)。
(5)曾經(jīng)保存過甲骨的文光閣
劉敬亭隨文物也一起搬到了濟南,從此在濟南定居。再次來到這個地方, 老人想起了不少往事,她第一次見到甲骨就是在這里,之后就對墨拓甲骨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至此,我們終于明白了大連工廠里神秘箱子事件的來龍去脈,但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批甲骨是誰的呢?在采訪嚴強的時候,他曾提到這批甲骨是羅振玉收藏的,但是他也無法說清是誰下的這個結論。倒是劉敬亭老人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jù)。
劉敬亭老人整理編輯了一本書《甲骨文墨拓集》(圖6),里面收錄了山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每一片甲骨的拓片。老人提到,這本書第132頁刊錄了一個大片甲骨,在裝這片甲骨的盒子上,寫著一些字,應該可以看出甲骨的主人是誰。
(6)由劉敬亭編著的《甲骨文墨拓集》
工作人員開始查找與書中拓片相對應的那片甲骨。盒子上真的會像劉敬亭老人說的那樣,寫著能證明甲骨主人的字嗎?
身份成謎 珍貴甲骨誰主人
裝著這片甲骨的盒子上果然寫著一些字,還有人名:羅承祖,這個人就是嚴強和劉敬亭老人提到的羅振玉嗎?如果不是,那他和羅振玉有關系嗎?
20世紀30年代以前,我國的甲骨都是由私人收藏。當時出版的《永豐年譜》里面記載了羅氏家族的子孫,羅承祖正是羅振玉的孫子。由此,可以推斷這批甲骨真正的主人,就是嚴強等人所提到的羅振玉。那么,羅振玉又是何許人呢?
?甲骨收藏界曾經(jīng)有四大藏家,因為名號里都有一個“堂”字,被稱作甲骨四堂。其中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又名郭鼎堂;董作賓字延堂;四堂之首名雪堂,而雪堂正是羅振玉的號。羅振玉是晚清的遺老,在學術界頗有名氣。此人酷愛收藏、銅器、簡牘、字畫和典籍,都是他感興趣的藏品(圖7)。
(7)甲骨收藏家羅振玉
說起羅振玉和甲骨的淵源,不能不提到劉鶚,就是被魯迅先生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1903年的一天,在劉鶚的書房里,羅振玉第一次見到了甲骨文,那些來自幾千年前的刻在獸骨上的神奇文字,讓他驚嘆不已。
劉鶚的甲骨,有很大一部分是從金石學家王懿榮家里買來的。
1899年秋天,北京,王懿榮生病時無意中看到一味叫龍骨的藥上面刻劃著一些符號。他推斷出這些符號就是甲骨文。因此王懿榮被后世的人稱作“甲骨文之父”。僅僅過了不到一年,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城,時任京師團練大臣的王懿榮服毒投井而殉國。
王懿榮死后,劉鶚用重金買下了王家積存的千余片甲骨。在劉鶚家初見甲骨的羅振玉,對此愛不釋手,從此走上了甲骨收藏之路
那時,北京城形成了一股購買、收藏“龍骨”之風,埋藏了幾千年的甲骨從一種普通的藥材變成了貴重的文物。不少文人墨客、商賈名士都熱衷于搜尋甲骨,羅振玉的經(jīng)濟實力遠不如那些達官顯貴,他又何以能成為甲骨收藏大家呢?據(jù)說,羅振玉之所以藏骨眾多,很可能與他探得了甲骨真正的出土地有關。
王宇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當時都不知道出在哪,古董甲骨商為了囤積居奇,他不告訴這些人,為什么呢,你要知道以后就自己去搜了,他就賺不著錢了。
羅琨(羅振玉孫女):另外一方面收藏家也要保密,王國維有一篇文章,說王懿榮買了這批甲骨以后,跟古董商說,“命密其事”,就是不讓說出來,也是怕別人知道真正的出土地,就假托了湯陰這么一個地方。好多人都相信了。但是羅振玉始終比較懷疑。
甲骨真正產(chǎn)地在哪里,成了困擾許多藏家的一個謎團,羅振玉更是急切地想尋找到答案。
一天,一個姓范的古董商又登上了羅家的家門。這個人,一直做甲骨生意,幾年前曾經(jīng)賣甲骨給王懿榮,如今,羅振玉成了他的大主顧,這次他手里拿到了幾片不錯的甲骨,打算兜售給羅振玉。
羅隨祖(羅振玉之孫):他就反復詢問收甲骨的人,你一定要告訴我這從哪兒出的,告訴我了我才用高價買你的東西。這個售甲骨的經(jīng)不住逼問,只好告訴他不是在湯陰,而是河南安陽。
安陽,當羅振玉聽到這個地名,欣喜若狂。難道這個地方真的就是大家苦苦尋訪的甲骨產(chǎn)地嗎?
羅琨:知道了這個情況后,他曾經(jīng)兩三次派人,一次派內弟,后來又派弟弟羅振常去安陽,特意跟他們講,收甲骨,不光要收大塊的,小塊的也很重要,小的雖然碎但字很重要。他說,龜甲他清楚,經(jīng)過一鉆一鑿,很容易碎,所以說大塊小塊都要。
20世紀初,羅振玉的弟弟到小屯村尋訪甲骨等文物后寫了一本書(圖8),書中首次繪制了詳細的地圖,標明了小屯村的位置。
(8)記錄羅振玉等人收集安陽甲骨經(jīng)過的書籍
小屯村,在河南安陽城西北五里處,是座落在洹河邊的一個小村落。
?羅振玉在安陽收獲頗豐。1912年,在所著的《殷墟書契前編》中,羅振玉提到他收藏甲骨的數(shù)量:
(書中原文)一歲所獲殆逾萬。意不自歉,復命家弟子敬振常、婦弟范恒齋兆昌,至洹陽采掘之,所得則又再倍焉。當時羅振玉的寓所在天津,對自己費盡心思收集來的這些甲骨,他倍加珍愛,專門做了很多小匣子,還給每片甲骨制造了一個大小恰當?shù)母魯唷?/p>
王宇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羅振玉原本收有甲骨一萬多片,加上他的妻弟跟他的弟弟,前后兩批又收到了一萬六千多片,一共三萬多片。所以他就講了,我收這么多,基本上可以說,安陽的甲骨已經(jīng)寶藏一空。別的很多學者也說,安陽出這么多甲骨,王襄收,羅振玉收,文人名士收,加上外國人收,共出土將近十多萬片,所以很多人認為安陽已經(jīng)沒有什么甲骨了。
命運多舛收藏一朝遭失散
1945年,大連工廠箱子里的甲骨現(xiàn)身后,一直伺機把箱子帶走的那個日本人也隨之銷聲匿跡了。那么這些甲骨又是怎么落到了日本人手里的呢?
嚴強:我聽到過一個情況,日本侵華期間從中國攫取了大量的文物,這些文物通通都是在大連用專船托運出去的,也就是說大連是日本人一個重要的掠奪中國文物的集散地。
那這箱甲骨是那個日本人從羅振玉手里搶奪的嗎?還是私下的一個交易?如果只是一樁交易,那么曾經(jīng)把甲骨賣給日本人的,是羅振玉本人,還是另有其人呢?
羅琨:他不可能為要錢為財富把東西高價賣給日本人,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甲骨學專家王宇信卻指出,羅振玉的確曾經(jīng)把甲骨賣給日本人。
羅隨祖(羅振玉之孫):為了印書,為了搞研究,他曾把一部分藏品包括一點銅器,甲骨,數(shù)量不是很多,轉給日本人。但是這些藏品現(xiàn)在都在日本大學里邊,不在私人手里。
這箱甲骨究竟是不是羅振玉賣給日本人的,說法不一。查找資料時,我們還了解到一個史實:1945年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蘇聯(lián)軍隊大量進入我國東北一帶,旅順和大連地區(qū)被蘇聯(lián)軍事接管。
1931年前后,政治上總是失意的羅振玉,帶著他收藏多年的書籍,文物,舉家搬到了旅順。他選中的這處居所,背山靠海,人跡稀少,在這個地方,他希望可以專心做學問。
他給自己的藏書樓,取名大云書庫,約有藏書30萬卷。還有多件古玩,甲骨也放置其中(圖9)。1940年,羅振玉去世后,他的家人仍然在此居住。
(9)羅振玉用來收藏文物的大云書庫舊照
蘇軍進駐旅順后,羅家的住房和書樓被征用。
羅琨:占了以后我們就得搬出去了,找其他的地方住。于是家人帶著很少一點細軟搬出,那些文物就沒有很好地保護下來。
羅隨祖:當時要駐兵,大云書庫,是一個三層樓,蘇聯(lián)紅軍把所有的銅器,甲骨從樓頂上窗戶扔出去,就毀在這個地方了。樓后是一個山坡,那些書籍,甲骨,銅器順著山坡滾下去。那時候東北很冷,附近一些人就開始撿線裝書的環(huán)套和前后夾板來燒火,引火取暖,后來就開始撿線裝書......
大云書庫的大部分藏品在混亂中散失。據(jù)此推測,出現(xiàn)在大連工廠內的那一箱甲骨,也可能就是這時流散出去的。
山東博物館里保存的一千多片甲骨,僅僅是羅振玉畢生所藏的一小部分。那么其它的甲骨,如今在哪里呢?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曾經(jīng)對此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羅振玉收藏的甲骨,現(xiàn)在分別收藏于山東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吉林省博物館等地,總計共5883片;流散到日本的有5743片,兩個數(shù)字相加,共11626片。羅振玉所藏甲骨,保守估計為兩萬片,如此算來,那么至少有將近一萬片,至今仍舊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