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摘要:在當代日本文學界,很少有人比吉本更集中、多元的涉及到死亡意識。吉本死亡主題的兩個方面:一是從死亡反觀生命的情感表現(xiàn);二是面對死亡不屈不撓的生存哲學。從現(xiàn)代城市生活這個獨特視角出發(fā),探討當代日本青年心靈層面,死亡困惑與追求,奧秘的文學,人物平庸、懶散、孤獨、彷徨、缺乏獨自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日常性;平庸;孤獨
中圖分類號:1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8-0197-02
在日本,吉本芭娜娜或許不是最優(yōu)秀的作家。但是,作為當時日本最受矚目的作家之一的吉本芭娜娜的名字與其作品一起。超越國境被世人所知。她的作品也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而且在日本“芭娜娜現(xiàn)象”這一詞匯也固定了下來。處女作《廚房》憑借她奇特的筆名“banana”名揚天下,她也一躍成為流行作家?!稄N房》在25個國家翻譯出版,成為“永遠的暢銷小說”。其后,作品相繼發(fā)表,均受到20多歲女性的歡迎,并且奪得日本及國外多項文學大獎。她的作品基本以家庭、死、孤獨為主題,主人公總是處在死亡的陰影中。
一、吉本獨特的死亡觀
吉本在《廚房》的序言中寫道,我覺得克服與成長是個人靈魂的記錄,希望與可能唯在這里。我的很多朋友都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時而激烈地拼搏,時而安靜地抗爭,不斷地積極向上。這是她寫作的真義。她的作品基本以家庭、死、孤獨為主題,主人公總是處在死亡的陰影中,
吉本的代表作《廚房》描寫了女大學生櫻井在失去唯一的血親祖母后與田邊雄一及其母親(實為父親)共同生活的故事。在這個模擬家庭中,櫻井孤獨的心靈逐漸得到慰藉。在這篇作品中,吉本香蕉顯現(xiàn)了她豐富的感性和借助平凡的日常生活表達主題的能力。
從整體上看《廚房》這部作品,作者以獨特的感性描述著孤獨的感覺和青春及人生的體驗。吉本的作品,不只是一部完美的感人的戀愛物語,讀她的作品,你會時刻感受到這里充盈著作者作為女性特有的豐富的感性和瞬間的悟性。通過這種感性和悟性,實現(xiàn)了登場人物的心的感應和交流。小說時刻讓人感覺到死的潛在威脅,只有廚房才能給人以活力。吉本的作品表現(xiàn)了多元的死。她寫人自殺,寫人病死,寫因車禍而死,被刺而死,寫人藐視死亡等等。死亡主題潛伏在她的絕大多數(shù)小說背后;所以死亡是吉本香蕉筆下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
作品中的主人公遭遇很多打擊、艱難,一步步走向死亡。也走向“生”之路,我們幾乎從吉本的每一篇小說中都能體會到“死”的陰影的籠罩。可以說,凝視死亡、追問死亡成為吉本小說的基本主題;也可以說,死亡是吉本藝術地把握世界、認識生活的一種獨特方式,在她的作品中都深深地潛藏著一種死亡情結及與之伴隨的生命悲劇感?!八劳?、孤獨”是她切入現(xiàn)實、品評人生的一個獨特視角。在她的每一篇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她的這個“獨特視角”在審視故事的進展。
在西方現(xiàn)代主義作品中,死亡不再是僅僅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是與“生”的過程始終相伴隨的。海德格爾認為,人從誕生之時起,就具有了“向死性”特征。弗洛伊德在強調生的本能時,認為人的潛在內心世界有一種死亡本能。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的這種死亡母題和死亡意識,直接啟發(fā)了吉本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一個24歲的年輕女作家,之所以篇篇作品不離死亡,固然有很多社會的、個人成長環(huán)境的因素。吉本的小說沒有氣勢宏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也沒有戰(zhàn)爭這個特殊的設定。她把人生的短暫和生命的有限放在一個更為司空見慣,更為平凡的環(huán)境之中。一次感情的波動或失敗,一場疾病,一段熱烈的情戀,甚至一次誤會,一個疏忽都可能造成死亡。為愛情而死,因苦悶自殺,因偶然的失誤造成車禍而死,因莫名的誤會而被刺身亡,不明緣由的蒸發(fā),自然的生老病死。他們的死沒有崇高,也沒有深刻的階級、歷史、文化原因。關于生死的思索也自有她的表達形式,或淺豁或深刻,或淡遠或執(zhí)著。幽幽的哀感與朦朧的暗示,有分離、永別、不忍棄絕之意,這樣就在讀者的心靈投入一縷悲思,順著這一縷悲思的引領,身不由己地賦與人物命運以真誠的同情,一起悲憤,一起感傷。在這些作品中或著或微、或隱或顯地表現(xiàn)了吉本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對當時社會的認識。
二、豐富感性的死亡情結
死亡情結常常不是死的悲哀而是生的寂寞。主人公們或在人生苦短的感喟中表達出熱愛生命,肯定現(xiàn)世的合理要求?;蛟谏拍c孤獨中透露出向往平凡、溫暖的家庭生活的渴望。
故事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人物。都是平凡、孤獨的小人物,然而,作者總是滿懷愛意地關注他們,她筆下的人物沒有高大形象,沒有理想,沒有像樣的固定職業(yè),甚至沒有家庭,沒有健康的心理。吉本的長處在于描寫這些平庸有趣的人物,并通過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和“死亡”磨礪和感情沖突,使這些飄蕩在高樓之間的彷徨孤影逐漸變得成熟。
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找不到什么值得去死的目標和信仰,死亡必然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庸俗氣氛包圍著。有生命方有死亡,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死亡,死亡總歸是生命的大悲劇?!跋蛩蓝凇保劳龀删土松耐暾?,又是對生命本質的一個說明。死亡情結往往釀成悲劇文學,作品中的總體氣氛或感傷、或哀婉、或悲愴、或崇高,不用說抒情,輕盈、明麗、雄奇、奔放等很難成為悲劇文學的主調。可以說吉本的死亡情結與生命悲劇感都來源于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只有清醒地認識死亡這一悲劇性事實,人們才會加倍地珍惜和熱愛生命過程中的每一瞬間。吉本筆下的生命在浩瀚世界、茫茫宇宙中同任何動植物的生命一樣,或自生自滅,或遭踐踏、殺戮,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平凡,人之死亡猶如落葉,既是人生的終結,又是人生的:開始。因此,筆下老年與死亡便具有自然性、必然性和美妙性。面對死亡,任何人都有憂傷、懷想、留戀等各種復雜情感,而坦然和歡愉也包含在這些情感中。這坦然與歡愉就是對有限生命的超越。在《廚房》中祖母的死去。沒有花費筆墨在死亡的痛苦過程中,描寫自然、平淡,顯得坦然安詳。并不那么可怕。在給人以憂傷、凄婉感受的同時,給人一種生命里程圓滿完結的美感。
死亡即使虛無,他使我們珍愛的一切化為烏有??磥硭劳龅囊庾R似乎使生活成為不可能,而事實上生命在綿延,生活在拓展,對死亡的恐懼和絕望并未毀滅生機勃勃的人類世界。如何擺脫死亡的陰影,如何在意識中逃避、消解、克服或面對死亡意識的摧毀?這是生命之謎、意識之謎,也是文化、宗教和哲學之謎。在生存事實上,死亡是每個人的必然歸宿,海德格爾說死亡不是事件,死亡是不確定性的確定性。死亡意識貫穿于我們全部生命過程,所以他認為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死亡意味著人生有限的存在,“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短促,生命有限,所以人們渴望無限和永恒,日常生活中的死亡經(jīng)驗和哲學反思的死亡意識如何組建了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指導了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哲學,市場經(jīng)濟的宏觀漲落轉化為對每個人生存和生活的巨大壓力,生活節(jié)奏快,欲望、利益追求日趨強烈,生命的異議、死亡的恐懼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在利益追逐的煩忙中日益為我們所淡忘,黑格爾曾感嘆他生活的時代節(jié)奏過于繁忙。沖淡了他對哲學的思考。忙碌,更趨浮躁,精神浮華,有限,從容,在死亡面前一切忙。利益變得可笑,坐下來思考。
海德格爾認為,我們生著即在死著,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由于死亡對我們每個人如此重大,近切,按著海、黑的說法,現(xiàn)代生活如此繁忙和匆忙,對死亡的體認也許沒有古人那樣深刻、凝練和具有震撼的力量。等人都曾體驗過難以排遣的死亡的憂郁和哀愁,感受過作為生命的終極否定的死亡意識難以通過哲學的思辨和詩意的浪漫而輕易化解的事實。死亡這樣一個無可改變、無法逃避的事實,是人和美麗的人生都顯得脆弱和蒼白。死亡的本己性、必然性和終極性是重視文化心靈的重大主題。
[責任編輯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