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
讀了李欣雨小朋友的作文,你會發(fā)現,她的作文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很善于寫自己的生活,而且很會用“第一人稱”。所以,讀她寫的作文,就像是在聽她講自己身邊的故事,在聽她講自己的故事。
很多學寫作的小朋友,不會選用恰當的人稱。什么時候用第一人稱,什么時候用第三人稱,什么時候用第二人稱,這得根據具體情況。一般來說,寫景和狀物的作文,因為你描述的重點是景物,所以一般都用第三人稱,這時,你所描繪的景物,在你的眼里,就是他者,就是另外的一個對象,因此寫景和狀物時,你都要把它當做一個客觀的對象,然后你從各個側面來描繪它的特點,它的不同于其它景物的地方,它的令你覺得難以忘記的優(yōu)點或可愛之處。
但對于你身邊的人和事,如果你要描述得非常好,最好采用第一人稱,這樣等于讓你自己進入敘述的角色里去,就顯得真實、生動而親切。比如說,李欣雨要講述自己獨自照顧妹妹的故事,那她最好是用第一人稱,這樣她講起來就很自然。本來嘛,這件事情就是她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以第一人稱講出來,別人也覺得可信,另外,她表達起來會很自然流暢。如果這篇作文用第三人稱,也就是說,從她所照顧的小妹妹的角度來講述的話,就增加了難度。因為這樣的話,李欣雨就要在作文里把自己裝扮成小妹妹的角色來說話,來做事,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很顯然會覺得不自然。所以,我建議小朋友在寫記敘文時,尤其是寫身邊的事情,最好是用第一人稱來寫,這樣就不會覺得很難開頭,很難把故事講清楚了。比如說,如果你要寫你的爸爸媽媽,或者你的老師,你就可以用第一人稱,寫出“我”眼里的爸爸媽媽和老師,講出發(fā)生在你眼前或你身邊的爸爸媽媽和老師的故事。
再來看看,李欣雨寫的《張畢東的一句話》吧,這篇作文按照題目來看,應該采用第三人稱,因為小作家要寫的是另外一個小朋友“張畢東”的故事。但在這篇作文里,小作家用的是第一人稱,即從自己的角度來講述有“兔唇”缺陷的男孩張畢東的遭遇及我對張畢東的看法的改變。這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讓讀者感到親切,也讓讀者能夠設身處地理解張畢東的遭遇及態(tài)度,從而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如果這篇作文完全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寫,沒有“我”在里面,那么作文里的“反省意識”就很難表達,而且讀者也很難產生對張畢東的理解的情緒,因為那樣太客觀了,而且“我”的態(tài)度和情感也很難自然流暢地表現出來。
這樣說來,選擇恰當的人稱也是寫好作文的重要一步。很多同學寫作文時,總是覺得很難下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知道從什么角度來寫。如果利用好自己的視角,把自己放到作文里,來充當一個“我”,或者充分地調動“我”的所見所聞所感,那么,寫作文就會麻利得多!最后,祝愿小朋友多多寫出與“我”有關的好作文來,多多寫出“我”眼里的人和事,讓你的生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