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實施是落實高中課程改革的關鍵,課堂教學則是實施新課程的基本途徑。2004年秋季,廣東、山東、寧夏、海南四個省區(qū)進入高中課程改革實驗。2006年秋季,我省起始年級進入新課程。應該說,相對于先期進入實驗的四省區(qū),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他們在教師培訓、課堂教學等方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經(jīng)驗。但是,隨著我省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們感到,課堂教學的問題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日益凸顯,許多在培訓中沒有想到也沒有涉及到的問題,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逐漸暴露出來。比如教師的問題,老師們不能真正領會新課程理念,導致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轉(zhuǎn)變相對滯后,對模塊教材編寫體例不適應,使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仍然處于“穿新鞋,走老路”的狀態(tài);再比如教學過程的問題,教學中三維教學目標難以有機整合,教學內(nèi)容過多與課時相對不夠的矛盾;還有教材問題、教輔用書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正逐漸成為制約新課程深入進行的不可忽視的因素。本文擬就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并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新課程理念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教學觀念轉(zhuǎn)變沒有完全到位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做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教學理念正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并積極地在課堂教學中實踐體驗。在新課程觀的引導下,大多數(shù)老師開始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都舍得花時間,花精力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但在新課程實施近兩年時間,還有一部分教師,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就是“一言堂”,“滿堂灌”。重知識,輕能力;重結(jié)果,輕過程。教師的關注點不是學生,而是成績。這樣的教學觀念勢必使課堂教學中缺少人文關懷,學困生常遇冷落,諷刺挖苦或許是家常便飯。教學方式?jīng)Q定學習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必然養(yǎng)成學生學習的依賴性,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只能流于形式。在一些偏遠學校這樣的問題更為嚴重。
究其原因應該說還是比較復雜的,但是其中重要的還是老師們對本次課程改革的認識問題。雖然參加了各級各類培訓,但是一些老師對于課程改革相關理論的學習不夠深入,不能從主觀上真正把握本次課程改革的糖髓,基本上是被動接受,有些老師還認為這又是一次教材的變化或者是教法的改革。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沒有真正樹立起新課程理念,要想在教學過程中轉(zhuǎn)變教學行為是缺乏理論支撐的,也必然都是表面的。
2.對學科《課程標準》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樹立起用《課程標準》規(guī)范教學的意識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是國家管理和評價教學的基礎。所以,在課改培訓時專家對課程標準進行專門的解讀,我們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能自覺地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但對課程標準置之不理的,也不乏其人。教材寫什么教什么,題冊有什么就講什么,教參怎么寫就怎么講。更有甚者,對教材進行了“補充和擴展”,追其“補充和擴展”的原因僅僅是題冊上有此方面的內(nèi)容。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也不利于學生學習和把握新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不重視課程標準的原因,一是課程標準的編寫體系,二是我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以往的教學習慣。以我們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例,它是以不同的層級目標來規(guī)范教學內(nèi)容和能力要求的,最高級的是總體目標,其次是分類目標,第三級是模塊目標,第四級是單元內(nèi)容目標和對應的提示與建議。單元內(nèi)容目標又分解成幾個部分,比如經(jīng)濟生活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就分成三個部分。歸納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因素,理解價格變動的意義,評述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提示與建議中規(guī)定:“供給和需求的變化影響商品價格的變化,而影響供求關系的因素有生產(chǎn)、地域、時間、文化等。”撰文“街頭廣告面面觀”討論:“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物以稀為貴”的涵義。這些就是我們正常教學中的兩課時的內(nèi)容。有些教師認為:課標有啥呀?就那么幾句話,比教材內(nèi)容都少。其中的內(nèi)容標準當中的內(nèi)容目標是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包括學習過程和結(jié)果;提示與建議是為教師實施教學目標提供的參考路徑和方法,不是全部教學內(nèi)容。這就為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也要求教師主動開發(fā)資源。而我們的教師習慣于教現(xiàn)成的教材,教材有什么,教什么。高考考什么就講什么。課標的編寫體例,對教師的具體教學來說雖具有指導意義,但可操作性不強,教師一時難改多年的教學習慣,外加高考的壓力。就出現(xiàn)了輕課程標準,重教材、教參、題冊的現(xiàn)象。
3.對于新教材內(nèi)容的把握上與時俱進意識不夠,教材使用上還存在“教教材”的傾向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明確指出:高中課程內(nèi)容選擇的基本原則是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內(nèi)容尤其提出“學科知識和生活主題相結(jié)合”,要求教師“努力把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這就要求我們政治教師,要使自己的思想認識跟上時代的腳步,把學科知識融進新的社會生活之中,這樣,學生才能愛學和樂學。但是教學中有的教師注重傳授理論,不能把教材上的理論觀點與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好地結(jié)合在一起,造成理論和實際的脫節(jié);有的老師注重課本知識的講授,對教材“深挖洞”,盡可能地加深、拓寬,既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因其較少關注當今社會的重大時政和焦點、熱點問題,使思想政治學科較強的時代性難以體現(xiàn)。
另外在教學中,有些老師不注重開發(fā)課程資源,缺乏整合課程和教材的意識和能力,仍然以教科書為課堂教學的唯一依據(jù),還停留在教教材的境地,使我們的新課程教學缺少了應有的生命力和個性特點。
4.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各種偏差和誤區(qū)
(1)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流于形式。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要結(jié)合相關內(nèi)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絕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都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盡可能的給學生討論、質(zhì)疑、探究的時間與機會。但是也有老師卻把“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視為新課程教學的“靈丹妙藥”。不管什么教學內(nèi)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或是學生自主探究。操作過程也不是精心設計,不論學生是否具備探究的條件,是否進入合作狀態(tài),是否到展示成果的時機,隨意性非常大。其結(jié)果只能合而不作,各自為戰(zhàn)。在交流時或是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點,或是按照教材的內(nèi)容讀一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大展才華,學困生或是隨聲附和,或是無聲盲從。這樣的合作從何談起,這樣的探究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2)簡單繁瑣的“滿堂問”代替“滿堂灌”。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去思考,通過打造一系列深入淺出的問題鏈引導學生走進教學內(nèi)容,這有助于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在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理解、生成知識,提升能力。但一些教師不是精心設問,所問的問題都是簡單的,沒有思考價值,停留在教學內(nèi)容的表層,學生不加思索就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這就會抑制學生的思維。也有的教師把教材知識變成一個一個的問題,然后用追問的方式和學生一起游歷教學內(nèi)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導游,學生是游客。教師往哪導,學生往哪走。不給學生任何質(zhì)疑的機會。這樣的課堂,從表面上看是有問有答,但實質(zhì)上根本就不是互動??此破降?,實是不和諧。
(3)無度的賞識隨意派發(fā)。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fā)他們的自信心,我們提倡賞識教育,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但是任何事隋都有個度,過猶不及。如果教師漠視了學生過程中表現(xiàn)的差異,忽視了學生回答的智慧成分,廉價的表揚不絕于口。對于學生來說非但沒有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倒有被“忽悠”的味道。這樣的“賞識”怎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課件滿堂放成了教學過程的主導。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導學、導思。教師如何去導,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shù)為其提供很大的幫助,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就成了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課件可以生動、形象地處理各種教學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有些教師整節(jié)課就是在給學生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成了解說員。沒有板書和師生的思維碰撞,沖淡了師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學生就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樂不思課”。有些教師甚至片面追求多媒體技術(shù)的應用而忽視學科知識的深度挖掘,整個課件都是教材已有教材內(nèi)容的簡單整理。這就顛倒了多媒體技術(shù)與課堂教學的地位,使課件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多媒體技術(shù)在先進的教學中只是一種手段,代替不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解決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思考
課堂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解決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必須從各個方面人手。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教師是課程的直接實施者,教師素質(zhì)直接影響新課程實施的效果。
(2)建立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研究部門和學校相關部門的聯(lián)動長效培訓機制,完善各種配套政策措施。新課程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有老師們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轉(zhuǎn)變教學行為的探索,也有各種配套政策制度的逐步完善,比如關于質(zhì)量監(jiān)測、高考制度改革等。因為是實驗,所以在實驗中必然需要對最初的設想不斷校正的過程,這其實也是我們不斷調(diào)整自己更加適應新課程要求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課改各項工作的有效監(jiān)督和檢查,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監(jiān)督評價機制。
(3)要提高教研部門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研工作也要以人為本,將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切實能夠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針對不同層面教師的教研活動。比如有實效的定期集體備課、集體教研,針對新上崗教師的導課、備課、上課、評課系列活動,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能競賽,名師的定期示范課,校際交流與互動,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觀摩等等。應該說,豐富多彩、實效性強的教研活動,是實施新課程非常有效的途徑。
(4)建立教師培訓的長效機制,并規(guī)范化、制度化,發(fā)揮各學校內(nèi)部的有效資源,積極有效地開展校本教研,增強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校本教研既是本次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更是深入實施新課程的必由之路。在教育行政部門支持、重視下,在教研部門的專業(yè)引領、具體指導下,充分發(fā)揮校內(nèi)的資源優(yōu)勢,有效開展校本教研。校領導要大力倡導、身體力行,形成研究風氣、學習氛圍,使教師勤于學習、樂于研究、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發(fā)揮同伴互助的作用,組織專題研討,集體備課、上課、評課等系列活動;另外,更重要的就是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專業(yè)引領、同伴互助、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成長不可或缺的三個途徑。其中專業(yè)引領、同伴互助是外推力,教學反思則是內(nèi)驅(qū)力。在內(nèi)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教師的教育行為、教學方法會更加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責任編輯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