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二〇”學生運動60周年之際,讀到了一本紀念這次學生運動暨平津學生赴冀察熱遼解放區(qū)60周年文集——《奔赴塞外》。才讀了其中的幾篇文章,便能感覺到有一種沖天的豪壯之氣充貫在書中.隨著書一頁一頁地翻過,我仿佛窺見了60年前那場聲勢浩大的“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反迫害”的學生運動,仿佛看到了60年前二百多名平津等地的大專院校的青年學生不顧艱險,穿過敵人道道封鎖,勇敢奔向解放區(qū)的壯舉,也仿佛感到了一股莫名的熱血在胸中奔涌。難道我是被書中的描寫深深感染了嗎?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明末東林黨人的抱負,也是中國歷代許多青年志士的無悔追求。近現(xiàn)代以來,我們的祖國飽受列強欺侮,為圖自強,我們發(fā)展了西式的現(xiàn)代教育制度,創(chuàng)立了各級各類學校。在多災多難的舊中國成長起來的各類學校中的青年學子們,尤其是各大中學校的青年們,他們比現(xiàn)在的我們更懂得“殷憂啟圣、多難興邦”這句話的涵義,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密切關注著我們的偉大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每當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到了處境十分危險的時刻,學校中的熱血青年們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著一曲曲青年學子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的壯歌。五四運動中,他們沖鋒在前,提出了“外爭國權、內(nèi)懲國賊”等口號;一二?九運動他們發(fā)出了“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對外”的呼聲;一二?一運動中,他們?yōu)槊裰魅鱿铝藷嵫?;五二〇運動中,他們?yōu)榉磳?nèi)戰(zhàn)和迫害作出了英勇的犧牲。除了積極投身學生運動之外,有許多青年學子還直接投筆從戎,奔赴國難,在戰(zhàn)場上吹響了嘹亮的號角?!侗几叭狻芬粫涊d了五二〇運動后,平津等地二百多名青年學生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冒險從唐山進入解放區(qū)的英勇行為。這一幕幕忠實地演繹著一批批在校的熱血男兒,前仆后繼,時刻以國家的前途命運為責任,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報效我們偉大祖國的無悔青春。
青年人的最大優(yōu)勢,正如書中杜星垣先生所言,就是“滿腔熱情,思想活躍,勇于探索”。讀著文集中的一篇篇文章,我能時刻感受到這一點。當時的二百多名青年學子,風華正茂,壯志滿懷,為了祖國的前途,寧愿舍親離家,放棄就要到手的文憑和出國深造的機會,毅然決然地投入到風起云涌的革命救國的洪流中。如果沒有青年的滿腔熱情、活躍的思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他們能做到嗎?康坦先生的回憶中說,當大家經(jīng)過長途跋涉,馬上就要到達向往久已的目的地時,“這時隊伍中就有人耐不住了,一路跑起來,幾個人一跑帶動了一批人,真有點像馬拉松長跑賽一樣,個個競相爭先。有的唱著激越昂揚的‘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的軍歌,有的互相加油鼓勵,歌聲口號聲在黃土山坳回蕩”。在這里,青年人身上特有的活力得到了極大的彰顯,我深深地被他們的赤誠和豪邁所感染,感覺到他們身上的血是沸騰的。
當然,光憑一腔的熱血還不夠,青年學子們還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克服自己的缺點,磨練自己的意志,培養(yǎng)戰(zhàn)勝困難的斗志和勇氣。在張欣先生的文章中,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當穿過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后,“夜里11時多吃晚餐,有面條、炒雞蛋和炒青菜。我們立即動手拿碗、擦筷子、撈面條。有兩位同學沒有動手,他們呆呆地注視著飯桌,私下里發(fā)著牢騷,似乎嫌晚餐質量不高。民兵察覺[了]他們的想法,便說:‘這是前線伙食呀!咱們解放區(qū)一切為了前線,后方伙食比這差遠哩!’民兵的話使我們臉上發(fā)燒?!热粢恍┩静桓牡羯砩系臅鷼夂透患易拥艿淖黠L,就算到了解放區(qū)又能有什么作為?于是大家都不說話了,陷入了深思之中。從此以后,在行進途中,雖歷經(jīng)艱險,但隊伍中再沒有了抱怨之聲。”“盡管這次行軍路上的供給十分困難,有時甚至一連幾天忍饑挨餓,但大家斗志昂揚,當初那種怕苦怕累的書生氣一掃無余?!睆倪@普通的敘述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當時廣大勞苦大眾的生存狀態(tài),完全可用理解土改工作的緊迫性。前輩們就是在這樣的惡劣環(huán)境中,在土改這個生動實際的大課堂里,大大開闊了眼界,真正認識到了中國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更加清楚地意識到了自己的歷史責任。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生也有一些深入基層的機會,我也參加了一些類似的深入基層的活動,但大多是蜻蜓點水式的。《奔赴塞外》一書使我們認識到,只有真正深入、扎實地同工農(nóng)相結合,才能真正體會到社會實踐的重要。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應該學習革命前輩不怕艱難困苦的優(yōu)良作風,不斷磨練我們的意志。
除了書中隨時可以感覺得到的青春激情之外,另一個時時撞擊我心靈的東西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拳拳愛國心”。常言說,“時勢造英雄”。當時在中國大地上正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革,這樣的大背景造就了那個時代的一批批革命熱血男兒?,F(xiàn)在的中國已經(jīng)不再是60年前的中國,現(xiàn)在的青年學子所處的環(huán)境也早已經(jīng)不同于60年前的環(huán)境,對現(xiàn)在在校的青年學子們來說,時代可以變,環(huán)境可以變,唯一不能變的東西就是——愛國之心。60年前,正當青春的先輩們懷著振興中華的崇高理想和無比的愛國熱情,參加革命,為來之不易的新中國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要向他們致敬。當時,還有一部分青年學子,他們沒有積極投入革命的洪流,而是選擇了出國深造、學以報國的道路。他們在國外學成以后,響應新中國的召喚,沖破重重阻礙,同樣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yè)中來。許多當時歸國人員的回憶中說,“祖國”二字對他們有千鈞之重,有無比的吸引力。錢學森他們發(fā)出了“梁園雖好,歸去來兮”的慨嘆。現(xiàn)在的大學生和青年教師出國深造的機會多了,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學成之后便不再回來。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國內(nèi)條件不好,無論物質條件還是科研條件。想一想50多年前海外歸國的學子,60年前的革命先輩義無反顧奔赴解放區(qū)的豪情,我們真應該感到慚愧。對于報效祖國,我們能提任何條件嗎?報效祖國是無條件的。胡思益先生的“報國之志不忘”文章中寫道:“人生道路本無坦途,愈經(jīng)磨煉意志愈堅,報國之志不能衰,幾十年來,我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有的即使成了右派,態(tài)度難免有所消極,但報國之志不能忘……”這是多么平實的話語,最令我為之感動的就是這句“報國之志不能忘”。胡思益先生在讀書時是學生運動的一員闖將,曾三次不顧個人安危帶領同學進入解放區(qū)。但他剛到解放區(qū)不久,就遭到錯誤處理,被關押審查一年。他毫無怨言,報國之志彌堅。
60年時間不算太長,因為我們今天還能聽到當年學運親歷者的娓娓道來;60年時間也不算太短,因為當年的學運以及當時的環(huán)境似乎離今天的我們太過遙遠。讀著《奔赴塞外》這本文集,我隱隱感覺到我們這一代青年身上的責任,那就是要告慰往者,以啟來者,讓青年學子們永遠保持青春的火熱,永遠保持昂揚的時代旋律。
*該書由康坦、伍鐵平、姚國祥等10位1947年奔赴冀察熱遼解放區(qū)的老同志組成的編委會編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文中所有引用均出自該書。
?。ㄗ髡邌挝唬罕本煼洞髮W文學院)
?。ㄘ熑尉庉嫞簭埲鸱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