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權利意識的一般認識
所謂權利意識就是人們對于一切權利的認知、理解和態(tài)度,是人們對于實現其權利方式的選擇,以及當權利受到損害時,以何種手段予以補救的一種心理反應。它構成了公民意識和憲法精神的核心。具體來說,權利意識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公民認識和理解依法享有的權利及其價值;二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與捍衛(wèi)這些權利的方式;三是公民自覺地把行使公民權利的行為規(guī)約于法律規(guī)范之中,以免損害其他主體的合法權利。
德國的魯道夫·馮·耶林指出,權利僅憑法的抽象的保證是不充分的,需要權利主體的具體主張。對向人格挑戰(zhàn)的不法卑劣的行為,換言之,對其行為實施方式帶有無視權利、侮辱人格性質的權利侵害加以抵抗是義務,它是權利人對自身的義務——因為它是道德上的自我保護的命令,同時它是對國家社會的義務——因為它是為實現法所必需的。它既是為了爭取物質的利益,維護人的生存權,也是為了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保護精神生存條件;它在主張個人的權利的同時,也是在維護法律的權威,并通過法律來維護社會不可或缺的秩序,維護社會的利益,以此來維持社會的正義??梢姡瑸闄嗬窢幨菍ψ约旱娜烁?、名譽、自尊的保護,是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它是正義的、神圣的。完全放棄權利是一種懶怠的道德,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殺。我們所有受法庇護的人都是為權利而斗爭的天生的斗士,都應該盡其所能為保護法的威力和威信做出貢獻。
二、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現狀及其原因探析
根據以上關于權利意識的定義,如何評判當前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現狀呢?可以說,就個別而言,當代中國人的權利意識,參差不齊,有的具備了較強的權利意識,有的則很淡薄。這主要可以通過一些實例加以說明。比如,權利意識較強的有訴訟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招錄公務員時存在身高歧視,爭取平等權的蔣韜;起訴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校高等教育的招生計劃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權的青島三考生;維護自身人身權利的釘子戶、外出打工人員等弱勢群體。他們不僅僅為了個人的利益去打官司,而且起訴的往往是權威部門或壟斷企業(yè),他們的訴訟目的就是要改變社會的不公正或者侵害公共權益的行為。
但這只是一部分。就整體而言,盡管我國的法律賦予了人民各方面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并在制度上保證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但在觀念層面上仍然存在著人際間的等級差別。有些人似乎并不把自己擁有的權利當回事,甚至不關心、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擁有哪些權利,更不用說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如何通過法律的途徑積極維護自身的權益了。而對于別人的權利就更不會加以關心了,有時甚至還會隨意侵害到他人的權利。所以說,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普遍還比較淡薄。這使得公民的權利難以得到保障,公民社會的建構難以實現。
當前,我國公民權利意識普遍較為淡薄,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梢哉f,其個體之間的差異主要與其所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有關,也與個人所受教育程度、個人的性格等因素有關。但全國范圍內整體意識的淡薄還是存在一定共同根源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因素
我國古代社會的組成基礎是以情感為紐帶而構建的各種社會關系,具體表現為一種尊卑有差、長幼有序、上下遞沿的身份關系。它是一個“人治”或者“禮治”的國家,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形式。在這種環(huán)境下,形成了所謂的“官本位文化”,一切國家要事都由政府來做決定,大包大攬,不顧及人民的想法和利益。基于此,人民的基本權利受到極度壓抑,主體參與意識、權利意識也就無從產生了。
我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強調“重義輕利”,向人們-灌輸了“只講付出,不求回報”這樣~種思想認識。在這種思想的作用下,傳統(tǒng)文化更多地強調為他人奉獻的集體意識,人們的個體利益受到了極大的忽視,其權利意識也因此而被埋沒。
2.個人因素
人們對權利的消極態(tài)度無疑與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的負面影響相關??梢哉f,這一點是歷史因素的影響結果,或者是其延伸出來的另一原因。
在中國“官本位文化”和“傳統(tǒng)義利觀”的影響下,人的個性被尊卑貴賤之間等級分明的社會現實所吞并,形成了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對立形勢。由于長期深受這種“臣民意識”的渲染,許多人頭腦中缺乏“主體意識”,比如有的人認為那些侵害公共利益的事件比比皆是,個人哪管的過來啊!況且面對有權有勢的公家單位,普通老百姓根本告不贏。也有人認為,這些事情有人大監(jiān)督,有黨委、政府部門管理,有紀檢、司法部門查處,還需要一個普通公民來直接“叫板”嗎?因而,他們“懼怕”權貴,“懼怕”政府,不敢行使自己的權利,更沒有勇氣通過訴訟去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這也正是我們當前所說的“公民精神”的缺失。
3.法制因素
我國公民權利意識普遍淡薄還與我國的法制建設狀況密切聯系。由于我國當前法制建設的不完善性,人們普遍缺乏對法律法規(guī)的了解認識,不清楚自己擁有哪些法定的權利。即使對法律法規(guī)有一定的了解,也缺少一種法律信仰,沒有把法律內化到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中去。這樣當遇到權益被侵害的情況時,他們很難做到自覺運用法律法規(guī)進行訴訟以維護自身的權利。
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我國專制和“人治”的傳統(tǒng),雖然制度早已改變,但作為深層的文化、心理因素,其影響仍在,而且程度還很深。這是我國當前法制建設中必須要加以警惕,并要努力加以改變的地方。我們應該逐漸培養(yǎng)公民的主體意識,增強他們的權利意識,以利于公民社會的建設、發(fā)展。
三、加強我國公民權利意識的若干建議
筆者認為,一切權利的前提就在于時刻都準備著去主張權利。那種以公民個人名義提起的以維護自身及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正是公民精神的重要體現。如果大家都怕麻煩,或者都想大方、灑脫一點,完全不顧得失,就無法營造一個主張權利的環(huán)境,更無法促進法制環(huán)境的改善以及公民社會的建立。因為如果公民不能主動主張和維護權利,那么不僅僅是其個人權益受到侵犯,社會的公共利益也會受到嚴重的侵害,其后果是非常嚴重的。而且,從已完成法治現代化的國家的實踐看,全民法律素質的提高,與其說是法律知識的普及還不如說是權利意識已經植根于公民的觀念之中。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要真正走上法治道路,除了需要完備的法制和高水平的執(zhí)法司法人員而外,公民權利意識的確立是絕對重要的。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加強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對此,主要建議如下。
1.政府做出努力,警惕傳統(tǒng)文化的負面影響
傳統(tǒng)的“官本位文化”和“義利觀”對我國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尤其體現在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的現狀上。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應該努力減少傳統(tǒng)文化中不利因素對我們的影響?!罢钪匾穆氊熅褪潜婷髌涔癫煌亩矣袝r是相互沖突的權利和利益,并決定如何最好地調整這些權利和如何最佳地實現這些利益?!币驗闄嗬庾R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民主的環(huán)境氛圍,政府必須認真對待權利,給予并真正保障人民的權利。這就要求我們在組織建設、文化傾向等方面做出相應的努力,最大程度地減少這些消極因素在當前的應用。比如,在組織建設上,我們應該采取公平、公正的方式構建各種社會關系、社會機構;決議決策上應該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文化取向上應該加大對人的“權利”的強調。我們應該盡一切努力為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創(chuàng)建民主的社會環(huán)境,只有這樣人們才有可能做到為權利斗爭。
2.普及法制宣傳,加強人權教育
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公民對自身擁有哪些法定權利還只有一個模糊認識,更不用說怎么去維護自身的權利不受侵犯,以及如何維護他人的合法權利了。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大法制教育的普及面,尤其是對中西部邊遠落后地區(qū)的人民,更應該加大這一工作力度,以使我國的全體公民對此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和認識,做到胸中有“法”。
還有一些人,他們盡管知道自己擁有哪些法定權利,但當其權利受到侵犯時,卻采取忍氣吞聲、默默無聞的態(tài)度。針對這一現象,我們一方面應該加強法制教育中關于如何維權,維權的程序、途徑、方法方面的宣傳教育,讓他們掌握主張、維護權利的具體程序,提高法律意識,以做到在被侵權時能夠有序地合法地按照相關程序辦事;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強化公民的維權意識,讓他們認識到維權對自身、對社會的意義所在,并成為其內在的意識,以使得公民在遇到被侵權的情況時,能夠外化為自覺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利,為權利而斗爭的行為,從而保障自身的權利。比如,我們可以擴大公民參與國家社會生活的程度,使其以一種主人翁的精神態(tài)度參與進來,以此來培養(yǎng)其主體意識。這樣,他們一旦受到侵犯,就會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給以反擊。而且,在他人有難時也會給予援助之手,幫助他們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3.認真對待權利,為權利而斗爭
如前所述,一個人為了保護其權利免遭侵犯而進行訴訟_的目的,并不在于其微不足道的物質利益,而是為了自身的人格、尊嚴。與這一目的相比,訴訟所帶來的一切犧牲對他來說,都顯得無足掛齒。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充分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在權利遭到侵犯時,能夠做到以法律為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保證其不受侵犯。
以上這些還涉及到了法制建設的完善以及公民教育的終身化問題。因為公民的權利主要體現在法律法規(guī)中,為了讓大家對自身及他人的權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了解維權的途徑、方法,我們有必要不斷地完善我國的法制建設,以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對我國公民進行公民教育。當今的中國社會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正致力于社會主義法制的健全、完備工作。其中,加強公民的權利意識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為了加快法制的發(fā)展進程,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法律完善工作,同時也在大力培養(yǎng)公民的現代化法律意識,尤其是培養(yǎng)其對自身權利的認知和維護以及對他人權利的理解和尊重。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我們仍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歸根到底是,如何將業(yè)已存在并初具規(guī)模的靜態(tài)的法律法規(guī)制度內化為公民的自覺意識,而后再將其外化為個人行為的過程,即如何做到“有法必依”。
此外,我們所進行的公民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它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還是社區(qū)、工作單位、維權組織機構乃至整個社會的責任。因此,我們整個社會都應該為公民教育做出自己的努力,貢獻一份力量,從而為公民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
實際上,權利意識是一種觀念層上的形態(tài)。我們要構建現代化的公民權利意識,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對此,必須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趨向的表象和成因進行反思,但認識過去、尊重傳統(tǒng)并不意味著裹足不前。我們只有在既不回避歷史,又能與現實共進的前提下才能構建起中國人自己的權利意識,才能真正走上法治現代化的道路。同時,我們還應該在不脫離本國傳統(tǒng)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引進國外一些有效的措施,這樣維權才有可能成為人們的一種思維習慣,進而發(fā)展成為一種外化的對待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模式。
(責任編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