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淵發(fā)布詔令:“敕諸州學士及白丁,有明經(jīng)及秀才、俊士、進士,明于禮體,為鄉(xiāng)曲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隨物上貢。”(《唐摭言》卷十五)唐朝的科舉制度就這樣在天下尚未底定的情勢下,開始了自己的行程。唐朝的科舉也稱“歲舉”,289年問舉行了266科考試,除了因戰(zhàn)爭、災(zāi)荒等原因暫停之外,基本上是一年一試,是歷朝舉行科舉考試最為頻密的王朝??v觀唐朝近300年間,科舉考試具有以下特點。
一、考生來源的廣泛性
李淵的詔令已經(jīng)說明,唐朝科舉應(yīng)試者有兩個來源,一是學士,一是白丁,后來更加通常的說法是生徒和鄉(xiāng)貢。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各類學校,通過規(guī)定的學業(yè)考試,選送到尚書省的,叫作生徒;不曾在各級官學學習,自學成才或在私學中學習的人,在州縣“投牒自舉”,提出報名申請,并參加縣、州府考試且成績合格、被舉送到中央?yún)⒓涌荚嚨模Q為鄉(xiāng)貢。
園子監(jiān)是唐朝的最高學府,它分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學,六學加上弘文館和崇文館,構(gòu)成了中央官學。中央官學的生徒,大都是官宦子弟。主考官在錄取時,往往有意偏袒,因此在唐朝前期,學校生徒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而錄取的鄉(xiāng)貢人數(shù)極少,很多科往往只有一名鄉(xiāng)貢及第。唐玄宗之后,社會動亂,政府無力、無暇興學,各級各類學?!吧肆麟x,儒碩解散”,就連國子監(jiān)也“室堂頹壞,軍士多借居之”,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因為科舉面向全社會開放,自學的人也可以自由報考,學校也就無足輕重了。所以中唐以后,應(yīng)試和錄取的主要是鄉(xiāng)貢。
一般而言,生徒尤其是中央官學的生徒主要是世家權(quán)門子弟,鄉(xiāng)貢則多為寒門庶族子弟。生徒和鄉(xiāng)貢地位輕重的變化,說明科舉向越來越多的寒門庶族敞開了大門,人才選拔的范圍擴展到社會各個階層。參加科舉考試可以不論出身貴賤、地位高低和財產(chǎn)多少,不必有官員舉薦,甚至不必有在官學學習的經(jīng)歷,只要你有一定的學識,就可以自行報名,申請考試。這就極力地擴大了科舉考試的參與面,以至于每年到長安應(yīng)試的有數(shù)千人之多。牛希濟在《薦士論》中說:“郡國所送,群眾萬千,孟冬之月。集于京師。麻衣如雪,紛然滿于九衢。”(《全唐文》卷八四六)由此可見唐朝投考的人數(shù)眾多,來源廣泛。
二、考試科目的多樣性
唐朝的考試科日,分為常科和制科。??剖浅D暾Ee行的科目,也稱歲舉或常舉;由皇帝親自下詔、臨時設(shè)置的考試科目,則稱制舉或制科。
根據(jù)《新唐書·選舉制》的說法,唐朝取士科目,“有秀才、有明經(jīng)、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其中明法、明字、明算,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是考核專門人才的,當時不見貴,后世不見重。俊士、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科,名額少,仕途窄,士人不熱心,社會不關(guān)注,舉行得少,影響也小。秀才科在唐朝聲望最高,是“尤異之科”,列在諸常科之首。由于秀才科地位崇高,錄取得少,要求也非常嚴格,“取人稍峻”,結(jié)果士人往往怯于應(yīng)試,以至于越來越少。再加上貞觀年間,規(guī)定舉送的秀才如果落第,則該州的長官要受責罰,這導(dǎo)致了此科“貞觀后遂絕”,“士族所趣,唯明、進二科而已。”在唐朝的科舉史上有影響的,主要是進士和明經(jīng)兩科。
進士和明經(jīng)兩科考試的內(nèi)容,在唐朝屢有變化,但其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jīng)重經(jīng)學。明經(jīng)只要熟讀儒家經(jīng)典和相關(guān)注釋就可以中試,進士則需要具有較高的文學水平。因此進士科“為時所尚”,為世人所推重,許多俊才英彥也將精力用于此科,唐朝通過進士科也選拔了大量人才。據(jù)劉海峰教授統(tǒng)計,兩《庸書》有傳的1383名官員中,進士有469人,占總數(shù)的40%;唐朝后期697名官員中,進士出身的多達344人,占總數(shù)的49%。唐朝后期,進士出身者在宰相中所占的比例更是高達80%以上?!疤票娍浦?,進士為尤貴,而得人亦最為盛,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N紳雖位極人臣,而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文獻通考》卷二十九)由于進士科得第艱難,而明經(jīng)科相對容易,所以當時有“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之說:而一旦進士登第,則榮崇非凡,因而又有“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的稱謂。
唐朝在??浦?,還有天子自詔,以待非常之才的制科。制科不循科舉常規(guī),希圖不拘一格,以得非常之才。由于制舉登第后馬上就可以授官,與通過??萍暗诤?,還要經(jīng)過吏部的“釋褐(意即從此脫去老百姓穿的麻衣,換上官服,步入仕途)試”或“關(guān)試”之后才可以做官不同,所以很多已經(jīng)進士、明經(jīng)及第的人,乃至有現(xiàn)任職官的人,也往往和普通百姓一同應(yīng)制舉?!伴_元以后,四海晏清,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其應(yīng)詔而舉者,多則二千人,少猶不減千人,所收百才有一?!?《通典》卷十五)由于名義上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所以當時也稱為廷試或者殿試。
制舉因時之需、因事設(shè)科,名目之繁多及怪異,令人瞠目。唐朝制舉的科目數(shù),歷來說法不一,少的說有63科,多的說有108科。宋末的王應(yīng)麟,一人就有兩說,在《玉海》中說有59科,在《困學紀聞》中則說有86科,總之非常之多。一些科目名稱的差別不大,往往只有一兩個字的不同,不少科目用過一次之后,就束之高閣,不復(fù)再用。
有這么一則事例,說明唐代制科科目的離奇和可笑。根據(jù)《因話錄》的記載:“昔有德音,搜訪懷才抱器、不求聞達者,有人逢一書生,奔馳入京。問求何事,答云:‘將應(yīng)不求聞達科?!辈磺舐勥_,也就是不求顯達,不求人知,更是不求功名,不求受人稱譽。朝廷以此設(shè)科,并居然有人奔馬馳赴京師以應(yīng)試,而且是那樣的急不可待,這也難怪歷代引以為笑談。
三、考試方法的靈活性
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為了避免因為偶然的因素而遺漏真正的人才,允許并一度鼓勵超出考場之外的行卷和公薦的存在。行卷是應(yīng)試的舉子將自己平時的詩文作品,寫成卷軸,在考試之前送呈當時在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持考試的官員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種手段。最初行卷的送呈,完全是一種個人行為。天寶元年,韋陟主持科考,認為過去“有司取與,皆以一場之善登其科目,不盡其才?!币髴?yīng)試考生將自己平日所作的詩文呈交給主考官,以供評閱試卷時核實并知其短長。這使得日后唐朝的科場“請謁者如林,獻書者如云”。
至于在官僚中,則盛行公薦,也就是一些達官貴人和文壇名宿,根據(jù)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向主考官推薦那些自己熟悉的考生?!短妻浴す]》第一篇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崔郾受命到洛陽主持科考,臨行前,百官公卿設(shè)宴為他送行。時任太學博士的吳武陵,把他叫到一旁,向他推薦杜牧,并朗誦了杜牧的《阿房宮賦》?!佰贝笃嬷?。武陵日:‘請侍郎與狀頭?!痹唬骸延腥恕!唬骸坏靡?,即第五人?!蔽村貙?,武陵曰:‘不爾,即請還此賦?!睉?yīng)聲曰:‘敬依所教?!燃聪?,白諸公曰:‘適吳太學以第五人見惠?!蛟唬骸疄檎l?’曰:‘杜牧?!娭杏幸阅敛痪屑毿虚g之者,郾曰:‘已許吳君矣,牧雖屠沽,不能易也?!痹谡娇荚囍?,只有判卷之后才能確定的名次就已經(jīng)確定了。杜牧的《阿房宮賦》寫得雖好,但因為在吳武陵之前更有他人請托,他也只能屈居第五名:他的人品再壞,也因主考官答應(yīng)了自己的同僚,錄取也是不容更改的鐵定事實。
就是在考試過程中,唐朝人的做法也出人意表。唐肅宗時,李揆主持科考,他認為以往的科舉考試,都不注重士子實際能力的考察,出一些偏題怪題,單純考察書本知識,這嚴重背離了科舉考試是為了求取賢才的本意。因而在他主持科考時,將《五經(jīng)》、歷代史書及《切韻》等工具書放置在考場上,并對考生說:“經(jīng)籍在此,請恣尋檢。”他這一大膽的舉動,不僅沒有收到責罰,而且“數(shù)月之間,美聲上聞”。
唐朝處在科舉制度建設(shè)的起步階段,很少前規(guī)可依仿效,但也沒有什么羈絆,一切都在摸索中進行,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一切都有可能,“內(nèi)容經(jīng)常更新,形式反復(fù)調(diào)整”。與宋朝以后的科舉制度一切以維護公平和公正為核心進行有很大的不同,唐朝科舉制度所追求的目標,就是為了選拔人才??忌鷣碓吹膹V泛,是為了盡可能擴大人才的選才面:考試科目的多樣,則是希望將一些不能為單一科目所拘限的“非常之人”也舉擢上來;考試方法的靈活,更是為了不拘一格。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李揆在考場上請士子們恣意尋檢參考文獻時慷慨豪放地所說的那句話,“大國選上,但務(wù)得才?!?br/>
(責任編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