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樂
【摘要】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深受文化影響,同時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詞匯作為語言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其層面上最能活躍地反映文化差異。這篇論文主要討論在詞匯教學中展開文化教學的必要性和文化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語言 文化 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
詞匯習得是語言習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學生而言,詞匯是最基本的東西,因為詞匯是傳遞信息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大部分的英語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語法規(guī)則之上,詞匯只是輔助內容,由此導致學生們很難完整地理解單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的含義,更不用說選擇正確的詞語來表達他們自己的想法。詞匯理解能力的欠缺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為解決詞匯掌握不夠導致的一些問題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詞匯教學中導入文化教學是當務之急。
一、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并不僅僅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它還在文化的積累和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承載與被承載的關系。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并加強文化教學。
二、詞匯中的文化內涵
語言作為在文化中最積極、最活躍的部分,社會生活的變遷、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應。語言的這一文化載體功能首先是通過詞匯顯示出來的,詞匯就是構建語言的基石。因此,語言中的文化差異首先在詞匯中體現(xiàn)為詞匯中豐富的文化內涵。英漢詞匯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但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對應現(xiàn)象,兩種語言之間的語義和文化的對等是極為少見的。
詞匯的意義可以主要劃分為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英漢詞匯中文化內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現(xiàn)在內涵意義上。
1.概念意義
詞匯的功能之一就是指代或描述某種事物。概念意義是一個詞的基本意義,它是抽象的,與客觀事物不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概念意義是交際的核心因素,不正確理解詞的概念意義,就會引起交際沖突。與詞匯的內涵意義相比,詞匯的概念意義較為固定,容易理解。
2.內涵意義
內涵意義超出概念意義以外,往往與客觀事物的本性和特點有聯(lián)系。一個單詞的內涵意義就是指當人們聽到這個詞時,腦海里所聯(lián)想到的一切含義。例如,當美國人聽到“politician”這個詞時,常常將它與“食言、沒有原則的人”聯(lián)系起來。當他聽到“peasant”時,腦海里就會浮現(xiàn)出一個“沒有教養(yǎng)的、粗魯狹隘的人”這樣的人物形象。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對詞匯中內涵意義的理解千差萬別。例如,英語中的“idealism”是作為哲學術語,一種意思是“唯心主義”,不包含任何褒貶之意,而漢語中的“唯心主義”則具有貶義;英語中的另一個意義是“理想主義”,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漢語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含有脫離實際的意思,含有貶義。類似的還有:“individualism”和“個人主義”,“intellectual”和“知識分子”等等,其內涵意義都不能劃上等號。
三、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語法教學始終在語言教學中占據(jù)首要位置。英語課堂上的詞匯教學枯燥而且單調,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一些孤立的單詞。一些學生記得大量的單詞,卻依然在跨文化的交際中錯誤百出。
從傳統(tǒng)詞匯教學上的缺陷中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相應文化背景的傳輸,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獲得關于單詞用法的全面知識。有許多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技巧都可以幫助我們實現(xiàn)文化內涵的傳授。如交際教學法指出,教師不應該只是向學生一味灌輸新詞匯,而是應該使詞匯習得的過程更有趣、更能被接受。與傳統(tǒng)的朗讀和不斷重復新詞不同,比較法能更清晰地向學生展示英漢對應詞匯中不同的文化背景。這要求教師在講解中要清楚明了地闡釋為什么在使用時不能簡單地用相同意義的對應詞來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對應詞細微差別的比較實現(xiàn)的。
要有效地在詞匯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以下方法很重要。
1.教師自身要有很強的文化意識。在上課之前,他必須要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手段獲取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整理之后在恰當?shù)臅r間教給學生。例如在講到“sorry”這個詞時,教師要使學生明白,在西方國家,這個詞在很多情況下并不表示真正的道歉或是悔過,有時候,它只是一種情緒上表達的需要。
2.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與英美文化相關的書籍,這樣學生才能了解更多文化背景信息。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多抓住機會與外國人交談,通過這些方式使學生們真正掌握單詞的文化內涵。
3.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附帶的單詞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詞匯中對概念意義的內涵引申。對單詞表中每一單詞的不同中文意義做講解,并針對實際情況舉例說明實際用法。
4.教師要盡量使詞匯習得的過程變得有趣和容易被接受。例如在介紹新詞時,教師可以配合使用大量的圖片,簡短的詩歌或是朗朗上口的歌曲,簡筆畫也可以成為一個相當實用和有效的工具。在學習生詞的用法時,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場景模擬類的活動,使學生更多地參與詞匯學習與應用。
5.在講述有特殊內涵的新詞時,教師要把它同對應的中文意義作仔細的對比,告訴學生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是怎樣使用這一意義的,兩者在用法上有什么語用方面的差別。
6.教師可以收集一些有意思的交際失誤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也可以跟學生分享自己在詞匯學習上的心得與體會,在平等融洽的氛圍里引導學生注意文化內涵在詞匯使用中的重要性。
7.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創(chuàng)造一些相關的場景,讓學生利用新學過的詞或是慣用表達編成對話或是故事。等學生表演完后,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表演過程中的失誤與經驗,以此提高學生對所記單詞的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Rivers, W. M. and M. S. Temperley.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xiàn)代思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
[5]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