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 王紀東
摘 要:職業(yè)教育課程的本質特征是“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诠ぷ鬟^程為導向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將課堂上的學習和工作上的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從而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yè)的認識,使學生看到學校中學習的理論與工作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習理論的積極性。為此,我們設計了數學、語文、外語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基礎理論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模式、課程開發(fā)方法和課程內容等方面進一步作出新的重大變革。
關鍵詞:工作過程;基礎課;教學
作者簡介:劉曉明(1987-),男,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理論及教學;王紀東(1987-),男,人民大學MBA,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理論及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35-0034-02
我國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對職業(y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勞動力市場對高等職業(yè)技術人員的需求更是迫不及待、求大于供。在這樣的背景和形勢下我們推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數學、語文、英語一體化教學嘗試,把三門課程串成一條主線,突出面向生產一線的具體需要,解決實際問題,探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基礎課改革思路。
一、職業(yè)教育基礎課教學的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學科本位”一直是我國職業(yè)教育的主流教學思想和主體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是重理論而輕實踐,理論與實踐脫離。具體表現為:第一,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獨立性,認為它是不可打破的;第二,輕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認為實踐只是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或驗證手段,完全處于從屬地位,甚至被忽略;第三,對學生的考察和評價有很大的片面性,知識積累和考試成為最高的和唯一的標準,學生的能力則被排除在外。
“學科本位”的教學思想在職業(yè)院?;A課教學中反映得更加突出。首先,各門課程互不相關,英語、語文、數學等課程都在自己的學科領域搞課程改革;其次,所謂的課程改革大部分是針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加以調整,沒有從本質上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再者,基礎理論課的教學嚴重忽略生產一線對人才的需要,基本沒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學科本位”思想對于以培養(yǎng)“本專業(yè)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為中心的職業(yè)教育來說,是完全不合適的。
二、“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含義
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提出了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提出了理論教學必需、夠用的原則。文件還提出產學研結合是高職教育的必由之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fā)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yè)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北京師范大學技術與職業(yè)教育研究所趙志群教授在《職業(yè)教育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與課程開發(fā)》專題報告中指出:職業(yè)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在職業(yè)學校的教學中要摒棄普通學科式的教育模式,大膽開發(fā)以職業(yè)分析和工作分析為基礎的“工學結合”的綜合課程,引導學生親自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達到對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趙教授在剖析職業(yè)教育課程的本質特征“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基礎上,還明確提出:職業(yè)教育課程的開發(fā)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它應當建立在整體化的、過程導向的職業(yè)分析基礎之上,符合人的職業(yè)發(fā)展的心理規(guī)律,將職業(yè)分析、工作分析、行為結構分析、企業(yè)生產(或經營)過程分析、職業(yè)資格分析、個人發(fā)展目標和教學分析等結合在一起。
三、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基礎課教學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將課堂上的學習和工作上的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從而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yè)的認識,使學生看到學校中學習的理論與工作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習理論的積極性。為此,我們設計了數學、語文、外語一體化教學模式。
為體現基礎課更好地為專業(yè)服務,由數學、語文、英語三門文化基礎課教師組成創(chuàng)新團隊,集體備課,授課內容是圍繞生產一線所需要的實際工件來確定的,在教學安排上,數學、語文、外語三節(jié)課連著上,統一教學班級、統一教學內容。這是公共基礎課一次顛覆性的改革,打破了固有的單一課程改革的模式,嘗試由多學科共同參與的、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基礎課教學方法。
首先由數學老師對事先準備的工件進行指導測量計算,展開數學教學;然后,語文老師圍繞數學課使用的工件和測量計算過程,指導學生學習說明文并進行寫作實踐;再由英語老師圍繞工件,從查找相關單詞入手,展開英語教學任務。從學科的基礎性看,這三門課都屬于公共基礎課,但從教學特點上看他們之間正如螃蟹和蜘蛛相似而實質不同。要想使三門課程有機的銜接起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展開教學的確存在確定切入點的問題,而此正是課程改革的難題和關鍵點。
1.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數學課教學嘗試。數學課在職業(yè)學校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它不僅作為工具和紐帶,將數學知識與專業(yè)的需求聯系起來,同時,要強化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在專業(yè)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橫向拓展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數學課程要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必需的基礎知識,要以職業(yè)崗位的需求為導向來設計教學內容,組織一些專題教學、活動課教學。從提高素質和加強應用的角度選擇教學內容,滿足專業(yè)崗位的需求。
計算是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的基本功,是學生終身發(fā)展必備的知識之一?,F實問題中的數學信息很多時候是以圖形、圖表、數據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把握圖形、收集數據、整理信息,就成了“計算”所必需的前期準備。教學中時時刻刻要關注數學和現實生活、生產實際之間的聯系,進行計算時主要介紹公式的內容和使用方法,突出數學公式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思想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計算,最終解決問題。通過在課堂上不斷地對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體會數學課對專業(yè)服務的問題,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去理解“工學結合,能力為本”的思想。
首先結合專業(yè)以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動手能力,經過認真思考和調研,挑選出了車間要加工和計算的工件圖形,由實習班的學生按照要求的尺寸加工成具體工件,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工件自己動手畫圖、用游標卡尺測量尺寸、得到數據,然后計算出工件的面積和周長。課程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提高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思想。
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的需求為著眼點,要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本位,要為學生在專業(yè)課程和生產實踐中應用數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語文課以學生生產工作需要為出發(fā)點。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必須從以往的以語文本身為學科體系的思路改變?yōu)橐詫W生生產工作需要為出發(fā)點。語文課不能上成普高課而要姓職(中職、高職)。因此在語文課程中明確落實三突出的原則(1)教學實踐性;(2)學習內容的針對性;(3)學生作為主體,學習方法的開放性。將學科體系的語文課變成工廠車間實用的語文。將語文課拉入車間現場,讓語文學習為學生的工作過程服務。
數學、語文、外語一體化上課,數學課講什么內容,語文課也得講什么。語文課的安排是:從數學課所選擇的工件加工制作的工藝流程上做文章,但不能上成零件加工制作課,不能失去語文課的內涵。因為加工流程屬于說明文的范疇,而且結合學生生產實際,這是符合教改方向的。
選擇工藝流程作為教學內容,展開語文教學:(1)從車間使用說明文的現狀出發(fā),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說明文范圍之大,車間里使用之廣;(2)調動學生從車間實習和工作實踐中思考語文知識的普遍適用性。例如工具、夾具、機床、車輛等詞語知識等;(3)引入零件制作有關概念,為后續(xù)加工流程服務;(4)語文融入加工工序教學的嘗試;(5)學生動手操作,完成了工件制作流程的說明文寫作;(6)舉一反三,鞏固提高,完成另一個零件制作工藝流程。
語文課處處體現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教學課件的基本點設置以鉗工劃線為重點,給予主要地位。從找毛坯基準面、到劃線步驟都用動畫設計,使學生只要觀看動畫就能掌握正確的劃線技巧。并在說明為什么要選擇基準問題上給學生參與思考的機會,主動探索基準的重要性。
總之,語文教學內容從車間工作中來,語文教學活動又為學生生產制作工件服務,使加工過程和寫作過程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3.英語課教學本著實用、夠用的原則?;诠ぷ鬟^程中對英語教學的要求是能夠和外籍專家/教師進行日常對話和技術方面的交流,如:對于問題的描述、對于工作的請示、對技術問題的意見表達等等(口語和聽力方面);能夠接受外籍專家進行的技術培訓,能夠看懂電腦的英文界面,看懂英文標注的圖紙,甚至看懂英語的技術資料。
多數職校生英語基礎很差,現狀與實際工作的需要相差甚遠,特別是對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班級而言,英語教學任務極為艱巨,我們既要顧及英語的基本功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又要結合工作需要引入專業(yè)術語。
配合數學和語文課的內容,英語課重點設計為識字,利用人們記憶的基本方法——重復法,在最短時間內以不同的方式讓學生重復工件各部位名稱,這樣的方法簡單可行,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接受,大部分學生可以當堂記住工件名稱單詞的拼寫。
無論是字詞的學習,還是語句的訓練,原理都是相同的,即:量變到質變。從見到單詞到用上單詞,經過了至少六七遍的視覺或者聽覺甚至親身參與競賽的感覺刺激,最終實現當堂單詞當堂解決,會念、會譯、會使用。然后對詞匯進行擴展,擴展到加工常用材料、計算時常用詞等。
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英語教學是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符合校企合作特點的,在課堂上向學生滲透有關專業(yè)和工作過程的詞匯和語句,使學生能夠直接與外籍教師乃至將來工作中的外籍專家進行交流,如:討論圖紙、討論數據、討論技術問題、描述問題、請教咨詢等等。英語教學做到學以致用,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會更高漲。
四、職業(yè)學校基礎課的定位和努力方向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中關于職業(yè)教育基礎課的要求是:“理論基礎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比绾螌崿F“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全面搞好基礎課改革是至關重要的。
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數學、語文、英語三科一體化教學是前不見古人的教改嘗試,是一次大膽創(chuàng)新。隨著企業(yè)對人才要求標準越來越高,如果我們仍按傳統模式和方法進行教學,培養(yǎng)出的學生基礎能力、專業(yè)能力不強,就擔負不起職業(yè)學校的使命,不進行教學改革,職業(yè)教育將被“邊緣化”,將被企業(yè)遺忘。職業(yè)學校中的基礎課教學既不能以升學率與普高抗衡,又不能培養(yǎng)出企業(yè)所需人才,就無法在國家教育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們應該組織基礎課相關教師到企業(yè)中去,進行專題學習和探討,以期根據示范性校建設和重點專業(yè)建設的總體要求,在基礎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模式、課程開發(fā)方法和課程內容方面進一步作出新的重大變革。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yè)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chuàng)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