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升
摘要有效是教學的生命,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新課改推行以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成為落實三維目標,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突破口。本文將從有效教學的內涵、操作原則及對策幾方面進行探討,以期使教學更富有成效。
關鍵詞新課改 有效教學 理念 探討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從古老的東方到西方,從兩千年前的孔子到夸美紐斯,從赫爾巴特到贊可夫,從班巴斯基到當代的眾多教育理論學家,人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有效教學。新課改推行以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成為落實三維目標、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突破口。怎樣才能做到既減輕學生負擔,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呢?本文將從有效教學的內涵、操作原則及對策幾方面進行探討,以期使教學更富有成效。
1 有效教學的內涵
有效教學的理念起源于20世紀初西方興起的教學科學化運動。 “有效教學”這個概念在英語中的表達是effective- teaching 或effective-instruction。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有效教學尚未有一個統(tǒng)一的界定,下面列舉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教師有效的教學是教師了解教學內容的結構與實質、了解學生的特征、熟悉學習原則的運用,透過策略的應用使教學活動的進行更順利。(McCormick,1979)
有效的教學是指在一段學習期間之內,學生自多重選擇的成就測驗之中,正確回答的次數比預期的還要多,因此教學效能即學生學習的成果比預期的要好。(Shavelson,1986)
有效教學是指一個教師有效地應用教學的心理學原則,如動機原則、順序原則、學習遷移、過渡技能、預備狀態(tài)、增強原則、回饋原則,產生有效的教學,協(xié)助學生獲得有效學習,進而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林青山,1986)
我國學者姚利民通過對“有效”和“教學”兩個概念的梳理,認為:有效教學是老師利用教學過程的合規(guī)律性并成功地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相對有效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
葉瀾教授認為:從過程的角度來說,有效教學是開發(fā)生命潛能、探索生命意義、提升生命價值的教學,是滿足個體需求與促進個體發(fā)展的教學;從結果和方法的角度來說,有效教學必定是基于自主學習并依附于自主學習的教學。唯此,學生方能把握個體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唯此,教學方能成為洋溢著生命活力的教學。
2 有效教學的原則
我們曾在河北師范大學實驗中學用三個多月的時間聽課、評課,與老師們一起研究如何實施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教學,并總結出如下四條原則,進而在這所學校進行推廣,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2.1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一個人行動的理由,學習動機指的是個人的意圖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圖達到目標的一種動因、內在力量。學生有了學習動機才會認真的學習,因此,教師只有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喚起他們的興趣,吸引他們的眼球,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習質量。
首先是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學習動力的源泉。其次是要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機:他們常常對新穎的東西感興趣,對相互矛盾的東西感興趣,對運動變化的東西感興趣,對笑話、幽默故事感興趣,對美的東西感興趣,對實驗、操作感興趣,對競賽和游戲等感興趣。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方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新知識。
2.2確保知識掌握
有一些學生每次上課都認真聽講了,也聽得懂,可一考試就考不好。其實,這是正?,F(xiàn)象,因為“聽懂了”并不等于“掌握了”。要確保掌握知識,必須在聽懂的基礎上記憶、復習、應用。
確保知識掌握的原則要求教師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確保學生對所學知識能真正理解、牢固記憶。(1)為提高效率,盡量采用“導讀+自學”的方法講授新課。(2)教師要讓學生對所學新知識與感性經驗相聯(lián)系,真正理解。(3)教師要遵循遺忘規(guī)律,促進學生新學知識的牢固記憶。對于需要記憶的已學知識,能夠當堂背誦的盡量當堂背誦,并在其后適當的時候及時鞏固復習。我們認為,利用卡片袋進行記憶是最有效的復習法。先自制一些小卡片,然后每天把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寫在卡片上,當天復習一遍,過一周再復習一遍,過一個月再把本月積累的所有卡片上的知識鞏固一遍,這樣有助于形成長久記憶,以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2.3精講多練,“做中學”
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做到精講多練,使教學更加有效。(1)講好重難點;講好規(guī)律;講好方法;講好易混點;講好易錯點;講好易漏點。(2)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在學生思考或做題時不講打岔的話;在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時不講刺激的話;在學生思考過程中不要太急于講話。(3)只需三分鐘就能講清楚的問題,不得講四分鐘;應該緊扣主題的引入,不得帶大帽子、繞圈子;應該留給學生的自學和訓練時間,不得占用;在學生的思維過程中,不得打斷思路;學生能自主解決的問題,不得包辦代替。
2.4注重過程啟發(fā),幫助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
傳統(tǒng)的啟發(fā)式是指向結果的逐步提問方法,學生只學會了跟著教師的提問亦步亦趨地提問,不能獨立地完整地思考,形成對教師的“啟發(fā)”的依賴,我們認為,教師的提問要指向思考過程或思考方法而不是結果。過程啟發(fā)的教學技巧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提問藝術上。教師的提問不能太瑣碎,不能指向明顯的答案、唯一的答案或書本上已有的明確答案,不應提“期待式問題”,不要做文字猜測游戲,而應該指向思維過程。
3 進行有效教學的策略
3.1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有效互動
有效課堂應具備四個維度: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和師本互動。要確保課堂的有效互動,一是要實施課堂有效互動的策略,二是要規(guī)范課堂有效互動中教師的有效行為。有效互動的關鍵是教師,教師必須在課前做充分的準備,前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從“講解者、指導者、提問者”變成學習者、思考者、傾聽者、靈活調度者、課堂信息的捕捉者和局部障礙的掃除者。
比如,在我們試驗的師大附中,一位語文老師講授《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時,課前進行了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并提前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孩子們利用網絡或圖書查出有關月亮的起源、傳說、別稱等。課堂教學在輕松活潑而又節(jié)奏緊湊的氛圍中展開,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老師變成學習者、思考者、傾聽者、靈活調度者、課堂信息的捕捉者和局部障礙的掃除者。學生在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3.2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為“對話式教學”
教師的責任不是教科書的處理,而在于實現(xiàn)課堂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亦即追求每一個學生學習經驗的效率。
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視兒童為知識接受的容器,消磨了兒童本來擁有的主觀能動性,使兒童喪失了學習的本來目的,學習變?yōu)樗烙浻脖?。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由教師主宰的天地,是“一言堂”,主要采用講演法。新課程要求我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體驗,關注師生互動的過程和各自解決問題的視角,特別是關注主體同個體互動之中的真實狀態(tài),比如,如何接納對方的想法并加以解釋,等等?!币虼?對話式教學要求課堂對話要由原來封閉的模式轉變?yōu)殚_放的、民主的、跨文化的對話方式。如,幫助學生將課上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以便能夠超越學校課程中所已形成的知識間的片段聯(lián)系,并學會用科學知識指導實踐。
對話是師生的課堂生活方式,誰離開對話,誰就將被課堂拋棄。在課堂對話中經常出現(xiàn)的問題是對話不足或對話失真,那么有效的教學要遵循哪些規(guī)則呢?
哈貝馬斯曾就理想的溝通情景提出三個要求:真理性要求、正當性要求、真誠性要求。因此,在對話教學中,要做到:(1)師生要圍繞真問題展開對話,切忌言之無物,泛泛而談。(2)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規(guī)范,多用商談性語言,少用指令性語言,另外,老師有義務要解答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要善于傾聽,不要隨便打斷學生的發(fā)言,(3)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表達自己真實的意見, 敢于批評和善于自我反思。
3.3探求問題解決策略,提高教學有效性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學的過程實質上是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并能自主解決問題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有效的教學。借鑒杜威問題解決五步教學法“情境--問題——假設——推斷——檢驗”,我們結合在試驗中學聽課、評課的經驗,積極思考,形成了幾條策略,希望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有所幫助。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由舊知識拓展引出新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也可以由實物、模型、圖片這些直觀教具的展示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還可以通過一個課堂小試驗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或者用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2)在提問的設計上下功夫,并對不完美的提問設計不斷改進。教學提問應用的有效性?!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一要提高設問技能,問題精當、難易適度、思維含量高、切入點準確。二要提高發(fā)問技能,把握發(fā)問時機、選擇發(fā)問句式、確定答問對象、安排候答時間。三要提高理答技能,注意傾聽、尊重學生;注意期待、信任學生;注意鼓勵、賞識學生;注意寬容、理解學生。
設計有效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啟思維,走進課本,去體驗、感悟、想象、探究,達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重要路徑。比如,學習初中語文課《散步》,可以從文章的構思特點入手,設問“朗讀六七自然段,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產生的?”也可以從結尾入手?!罢埻瑢W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談談你對‘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還可以和相關文章進行對比拓展設問:“閱讀課后《三代》一文,與課文相比,哪個故事更感動你?理由是什么?”“同學們,你每年是不是都要過生日,那么,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嗎?”“學了兩篇文章之后,你想對你的父母做什么?最想對你的父母做些什么?”老師又趁熱打鐵,“學習了這篇文章,此時的你一定感慨萬千,請拿起手中的筆,抒寫你的萬千感慨?!痹跔T光里的媽媽的伴奏曲中,同學們奮筆疾書,抒寫對父母的愛、感恩……大家的心靈受到了洗禮,對父母的愛得到了升華。
(3)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開放多維,關注生成。設計問題的出發(fā)點是為使學習者能帶著個人的思考、情感和價值觀來主動融入學習,因此,設計問題要是否具有開放性,是否能予以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空間;要考慮是否具有多維性,能否啟發(fā)學生多角度進行思維;還要關注課堂提問的生成性,提問不僅要指向教學目標、重難點,也要善于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帶著學生走向問題?!?/p>
本文為河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成果,項目批準號:200802020
參考文獻
[1] 崔允漷.有效教學 [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
[2] 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1).
[3] 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華東師大出版社,1993.
[4] 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6).
[5] 顧之川.論教學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1996(5).
[6] 王斌華.關于有效教學與低效教學的研究 [J].外國教育資料,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