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磊
當前教育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通過幾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yǎng)。
一、探索有效掌握課本基礎知識的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課本基礎知識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首要表現,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保障。學習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決定著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我在教學中具體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引導和幫助學生學會讀書
教學從激發(fā)興趣和求知欲開始。剛剛進入初中階段,歷史課堂上學生的聽課方式和學習方法都缺乏主動,針對這一普遍現象,我把語文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課之中,比如,按照學記敘文的方法,掌握每一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經過、結局以及它在歷史上的影響。再指導學生圍繞教材的章、節(jié)、標題,來抓住中心,劃分段落、層次,歸納大意,寫出提綱和要點,這樣有了清楚的脈絡,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有效地掌握了課本的基礎知識。
2.探索優(yōu)化的記憶方式
記憶是學生歷史學習中的最大障礙,我在教學中嘗試著探索一些記憶規(guī)律,給同學們做示范,并讓他們通過舉一反三,發(fā)現并掌握一些相關規(guī)律,探索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比如,用劃分階段的方法記憶年代,用歸納的方法記憶歷史人物,把中學歷史上一些奮勇抵抗外國侵略的英雄歸納到一起,使學生不僅容易記住他們的事跡,而且很容易理解民族英雄這一概念。
3.探索系統地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方法
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共同構成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中,要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才能系統的掌握。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分析。一方面讓學生掌握專題線索,比如,政治專題下的政局、制度、政體、政策、階級、民族、對外關系等;經常專題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等;文化專題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另一方面是掌握歷史階段的特征,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學生可參照相關輔導資料中對知識體系的概括,結合自己學習特點進一步加工改良,結合數學“集合”的方法,確定層次和隸屬關系,探索出系統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最佳方法。
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其他學科一樣,學習歷史知識的目的也是為了應用、實現“人文科學”的終極體現。
1.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
初中階段最首要的任務是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各種歷史試題與歷史相聯系的綜合試題,也就是說考試是檢測學生知識水平的最重要手段。在這方面,我不僅通過普通的練習、小考或講評不斷重復的形式,而且多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答題技巧,比如評價人物,應該包括他所處的時代、主要貢獻、歷史作用及我們給他的稱謂等等,我給同學們做示范,評價了岳飛,以后他們自然會評價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等。再如,大的綜合試題,我注意讓他們掌握答題要點和答題思路,通過這樣的練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試題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現實問題的能力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歷史把握現實、預測未來。一方面,學生可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分析現實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的一系列問題,加深對當今社會種種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并嘗試對其發(fā)展趨勢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或預測。另一方面,以歷史的經驗和價值來剖析自我,客觀的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與挫折,并進一步探索和調整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教師不僅應具備較全面系統的學習和研究能力,而且,要求教師要把這些能力通過教與學配合互動過程,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才能使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達到教育的終極目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54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