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摘要 沉默權的本質是一種以人性為基礎的公民權利。法律要得到有效的施行,則必須與人性相協調、從法律制定到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體現對人性的理解、對人格尊嚴的尊重和對人權的保護。我國沉默權的缺位,恰恰是我國刑事訴訟法人性化程度不夠的一種反映,本文擬從人性化的視角對沉默權在我國缺位的原因進行剖析。
關鍵詞 人性化 沉默權 公權力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1-349-01
沉默權的理論依據,是“反對自我歸罪”的原則,它植根于這樣一種觀念:個人尊嚴是一項與人性共存的自然權利,是個人作為人而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權利。就人的本性來說,人是需求的主體,既有物質需求又有精神需求,當人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發(fā)生沖突時,人會本能的進行自我保護,會選擇符合自身利益的行為。因此,在自我保護與他人利益的角力中,自我保護往往占據上風。我國傳統法律觀包括“國家本位”的法律觀、“重力輕利”的法律觀、“法律工具主義”的法律觀,它們的重要缺陷是忽略了對人性的尊重和對人權的保護,這給以人性為基礎的沉默權制度在我國的確立制造了障礙。
一、“國家本位”的法律觀使得“個人”的權利被犧牲和忽視
我國長期以來奉行的是“國家本位”的法律觀,即相對于個人而言,國家(社會)是中心、前提和出發(fā)點,若個人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則保留國家利益,限制甚至犧牲個人利益。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被迫面臨著三種有限的選擇:如實供述、隱瞞事實或者保持沉默。強制被追訴人“如實供述”案件事實不僅僅會產生刑訊逼供的問題、而且其后果與被追訴人自我保護的意志背道而馳,不符合人的本性;而“隱瞞事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部分被追訴人不受任何刑事追究的利益需求,但是卻以犧牲法律所保護的法益和被害人的利益為代價;只有“保持沉默”才即符合被追訴人的自身需求、又不逾越被追訴人行使辯護權的必要范圍。
在“國家本位”法律觀的影響下,我國刑事訴訟法過去一直將懲罰犯罪作為刑事訴訟的首要目的,對破壞國家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被追訴人,立法的態(tài)度是“一面打擊”。在此背景下,為了達到查明案件事實真相和懲罰犯罪的目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是不被容忍的,其三選一的權利被迅速縮減,不能“如實供述”則將面臨刑訊逼供和刑事處罰的雙重風險。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被追訴人心知即使“如實供述”也未必就能獲得寬待,心懷僥幸“隱瞞事實”也就在人性所能容忍的范圍內了。
二、“重力輕利觀”使得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侵犯日益頻繁
在公權力和私權利的相互關系中,其實本不應該存在任何分歧。因為從公權力產生之初,他就是為公民私權利服務的,甚至可以說,國家公權力脫胎于公民私權利,成長于私權利的發(fā)展過程中,并逐步成熟,公權力的行使范圍不得超出私權利的授權?!爸亓p利觀”則改變了權力和權利的關系,公權力的力量往往凌駕于私權利之上,這主要是由公權力的性質與特征決定的。首先,公權力具有直接強制性,其強制性決定了公共權力將始終處于強盛的、支配的地位,與之相比,私權利則顯得十分弱小。其次,公權力具有潛在的擴張性,私權利不斷被擠壓、排斥,二者之間的地位愈加不平等。因此,對公權力的制約勢在必行。以公民權利制約公共權力,不僅充分體現了對個人主體地位的尊重和保護,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的精神內涵。
沉默權之所以得到國際法和許多國家國內法的認可,是因為其符合現代刑事訴訟理念,即沉默權體現了權力和權利平衡理念?!罢畽嗔蛡€人權利之間的平衡表現在刑事訴訟中,就是要限制政府的偵查、起訴和審判的權力,強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訴訟地位,使政府與個人之間訴訟資源方面的嚴重反差通過程序規(guī)則得到適度的矯正,以實現程序的公正。”
三、“法律工具觀”忽略了法律對人性的關懷
長期以來,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司法實踐中,“法律工具觀”一直影響著人們對法律的總體認識,認為刑事訴訟法是實施國家刑法的工具,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在這種法律觀的指導和影響下,刑事訴訟法的獨立地位和價值始終無法確立起來,始終處于從屬的或可有可無的地位。在法律工具主義的影響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尊嚴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刑事訴訟中的刑訊逼供、剝奪辯護權,律師介入偵查階段難等問題阻礙著沉默權的確立。
在中國確立沉默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復雜的過程、應該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這一方面要求我們應該稍稍放慢改革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走一條扎實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路,一方面要求我們慎重對待西方法治國家的立法和實際經驗,既不能照搬西方,也不能閉門造車,而要在吸取西方國家沉默權制度合理的內核的基礎上,立足本國國情,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沉默權制度;同時,應該做到三方面的平衡:一是,沉默權的確立應該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體地位和基本人權為立足點,在此基礎上實現兼顧打擊犯罪,保障人民安全的目標。二是,沉默權的確立應該在實現程序公正的前提下,保障司法效率的提高,以此平衡公正與效率。最后,在強調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護的同時,不能忽略對被害人的保護,在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的同時不能忽視被害人的權益。
參考文獻:
[1]陳光中主編.沉默權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2]孫長永.沉默權的是非之爭與正當根據.現代法學.20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