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福然 何子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yǎng)觀察和實驗能力,培養(yǎng)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但是,在傳統(tǒng)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往往被忽視。教師包辦代替的多,學生自主實驗的少;驗證性的實驗多,探究性的實驗少。這樣的實驗教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和掌握終身學習的方法,不利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必須改革實驗教學,在教學中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創(chuàng)造潛能。
一、將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參與的實驗
過去課堂上的演示實驗多數(shù)是由教師按教材中的實驗方案“按方抓藥”,然后“表演”實驗,學生只是被動地觀察實驗現(xiàn)象,沒有積極的思維,也沒有自己的探究。從調查中得知: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看自己同學的實驗操作更為注意,對不規(guī)范和錯誤的操作會大膽指出。觀察實驗現(xiàn)象時,總是擔心實驗能否成功,對這樣的實驗記得特別牢。而進行演示實驗的同學特別想把實驗做好。這說明,讓學生參與演示實驗,不論對實驗者或觀察者,都能促進他們思維活動的開展。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實際,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開放演示實驗,即適當讓學生參與課堂演示實驗。例如,在教學“二氧化碳”一節(jié)時,課前讓學生自備一瓶汽水。上課一開始,出示課題“探究汽水中的氣體的性質”,學生覺得很新奇,情緒高漲起來。這時教師及時強調要有計劃地探究,提出“你準備探究氣體的哪些性質?”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究該氣體的物理性質(顏色、狀態(tài)、氣味、密度、溶解性等)和化學性質(是否有可燃性或助燃性,能否與石灰水反應,能否使石蕊試液變色等)。在演示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根據實驗的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操作,有時適當提示,引導全體學生進行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思考、討論,適時組織學生歸納實驗結論,并由學生對實驗進行評價,教師做總結。最后,教師簡單介紹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活中處處有化學。這樣教學改變了原教材編排的順序,使教學更加緊湊,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討論,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于學生參與課堂演示,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躍。學生在觀察實驗的同時,也關心著同伴演示的成功與否;上臺演示的同學或享受到實驗成功的喜悅,或吸取了終生難忘的教訓。
二、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
教材中的一些驗證性實驗,可設計為探究性實驗,突出實驗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探究性實驗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上的作用,使學生學會研究與探索,讓學生成為新知識的探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這類實驗首先由教師經過精心篩選,選擇有代表性的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來進行探究。然后讓學生先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師生共同分析討論,修改后實施。例如,上海教育版初中化學第一章第二節(jié)的第一部分“學習化學需要進行化學實驗”。其內容主要是通過實驗學習堿式碳酸銅(俗名叫銅綠)的性質,從而學習常用儀器及基本操作。在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后,可把它設計為探究銅綠性質的實驗。上課時教師將一枚“銹”跡斑斑的古錢幣向學生展示,問古錢幣表面這一層是什么物質,大多數(shù)學生都講是“銅銹”。教師提出問題:大多數(shù)金屬如鐵、鋁等表面生銹都是生成一層氧化層,這枚古錢幣表面的這一層是氧化層嗎?這時有的學生說是,有的學生說不是,說不是的又不能說出它到底是什么。這時教師拿出一段銅線,把它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一下,學生發(fā)現(xiàn)剛才表面還是光亮紅色的銅線現(xiàn)在變成了黑色(銅被氧化為氧化銅),將之與古錢幣表面的物質比較,可以觀察到二者明顯不同,說明它們不是同一物質。那么,銅綠到底是什么物質呢?它有什么性質呢?讓學生查資料可知,或直接告訴學生,銅綠的化學成分是堿式碳酸銅,其分子式是Cu2(OH)2CO3,它受熱容易分解。為了探究堿式碳酸銅的性質,將它進行加熱分解,反應生成物中有水、某種氣體和黑色固體。根據堿式碳酸銅的分子式,關于某種氣體,學生猜想可能是O2、H2或CO2;而關于黑色固體,學生猜想可能是C或CuO。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判斷這到底是什么氣體和什么固體。學生進行實驗后,確定是CO2:和CuO,于是可寫出堿式碳酸銅加熱分解的反應方程式:Cu2(OH)2CO3=2CuO+H2O+CO2↑。實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要抓住時機,把學生的興趣、求知欲引導到持續(xù)的主動學習上去。
三、讓實驗從課內向課外延伸
(一)開發(fā)家庭小實驗
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有激發(fā)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yǎng)能力、開發(fā)智力的作用。例如,鐵釘生銹的演示實驗需要的時間較長,可把它當作家庭小實驗,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生在家里做。到教學《鐵的性質》這節(jié)課時,教師將在實驗室預先做好的鐵釘生銹實驗的三支試管展示給學生看,并請他們將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實驗結果與之對照,學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鐵在潮濕的空氣中能跟氧氣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鐵銹”這一事實。
家庭小實驗的開發(fā),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學生擴大了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實驗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也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二)開展化學興趣小組活動
組織化學興趣小組是開展課外活動的好方式,興趣小組的活動除舉辦擴展課內知識內容的專題講座外,還有做化學趣味實驗、組織參觀、進行社會調查和小制作、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等活動。如學習了《化學與能源》后,指導學生用水果、食醋等制作電池,并用電池使生日賀卡上的小燈泡發(fā)光;學習了《溶液的酸堿性》后,指導學生利用月季花等植物的花葉來自制酸堿指示劑,并用來檢驗堿面、食醋、食鹽水、肥皂水等常見物質的酸堿性。在活動中應盡量發(fā)揮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多動手動腦。通過開展活動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增強了他們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滿足了他們個性發(fā)展等多種需要,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的重要實踐活動?;瘜W教師要積極探索符合新課程要求的化學教學,多挖掘有探究性的實驗內容。增加探究性實驗的數(shù)量,努力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