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云 顏忠誠
依據學生的培養(yǎng)方向以及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特點,目前我國大學可大致分為4種類型: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但不論何種類型的大學,人才培養(yǎng)始終是學校的中心任務,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價值。一般來講,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包括教學和科研兩個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教學與科研之間既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同時又存在著相互矛盾的狀況。長期以來,學術界、高校領導和教師一直力圖協調和解決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問題。在理論層面上,眾多學者對教學與科研的相互關系作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在實踐中,很多學校的各級領導針對教學與科研失衡的現象也作過各種有益的嘗試。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矛盾被稱為大學發(fā)展中的“兩難問題”,尤其是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經成為學者們激烈討論的話題。正確認識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及其工作本質,有助于建立起更科學、更和諧的工作機制,使教學和科研產生良性互動效應,互相促進、協同發(fā)展。因此,對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的相互關系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大學職能的發(fā)展歷程
最初的大學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只具有單一的培養(yǎng)人才功能??蒲泄ぷ髦皇悄承┙淌诔鲇诮虒W需要或個人興趣的行為,具有較強的隨意性。1853年,紐曼在《大學的理念》一書中指出:大學是一個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大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傳授一般知識,而科研最好是在大學之外進行。我們可以認為,19世紀前的大學是以傳授較高層次的知識為工作目標,教學工作是此時大學的主要職能甚至是唯一的職能??蒲泄ぷ魈幱谳o助性地位,其目的在于為教學工作服務。
科研職能的逐漸確立主要起源于德國的大學。哲學家費希特曾提出舉辦大學的兩條原則,即“學術自由”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18世紀初,洪堡按照上述原則提出了“教學與研究在國家保證的教學自由的前提下相結合”的辦學理念。柏林大學首次明確了科研工作是大學的主要社會職能和主要任務之一,成為大學職能發(fā)展歷程上的一個重要標志。自此以后,大學從單純的文化與科技知識的傳播機構,逐步具備了另一個職能,即文化與科技知識的創(chuàng)造機構。洪堡的辦學理念,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迅速在英國、美國及全世界得以推廣?!蔼毩?zhàn)爭”之后, 美國借鑒德國大學的經驗,把“教學與科研統一”的辦學思想貫穿到實踐中,涌現出一批有影響的大學,科研與教學共同成為大學教育的主體。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威斯康星大學的范·希斯明確提出“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強調大學依據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通過傳播知識、專家咨詢?yōu)楸镜貐^(qū)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大學不僅是教學科研的中心,而且還應是社會服務的中心。這種大學職能論在洪堡“教學與科研統一”理念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步,而被稱為“威斯康星精神”。
現今,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已經成為社會公認的高校的主要職能,尤其是教學和科研職能,已經成為高校工作中的核心事業(yè)。
二、教學與科研的相互關系
作為大學的主要職能,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始終是人們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近年來,眾多學者對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一種觀點認為,教學和科研之間是共生的、相關的,甚至是協同的關系;另一種觀點認為,二者之間是獨立的、不相關的,甚至是不可調和的、矛盾的關系。
既然教學與科研工作長久以來并存且不乏成功的經驗,就說明這兩項工作并非是完全獨立的。簡單地把二者割裂或者對立的做法是片面夸大了二者之間的矛盾,忽視了二者之間的共生性和相關性,是因噎廢食、回避矛盾的消極行為。積極的方式應該是調和、解決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矛盾,使二者形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創(chuàng)造知識與傳播知識本身就具有內在的、有機的相關性,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學與科研并重是現今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方向。教學和科研的有機結合可以從以下方面營造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境,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
1.教學與科研結合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
創(chuàng)新知識尤其是自主創(chuàng)新知識是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知識的陳舊必然是教學水平低下的根源,而缺乏科研體驗的知識傳播同樣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阻礙。大學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主要承擔者,是重大原創(chuàng)性成果和技術攻關的主要力量,將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既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又有利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蒲泄ぷ鬟€是體現精神自由即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學術中立的主要載體。此外,通過科研工作還可以了解到當代科技發(fā)展方向、學科前沿動態(tài)、最新研究成果等。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及時融入這些學術成果和知識,勢必會使教學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也更符合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教師自身學術水平的提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動態(tài)、學科發(fā)展趨勢等體現在教學工作中,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內容更先進、更生動、更新穎。科研工作不僅可以促進專業(yè)和學科建設,促進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學生的適應性。
教學工作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教學是對科學知識全面化和系統化的傳授,有利于為科研整理思路;教學是科研的驗證和傳播,在教學過程中會發(fā)現科研存在的問題,并可以引發(fā)新的科研課題;教學還有利于相關學科的融合與借鑒,培育出新的交叉學科。
2.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培養(yǎng)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
高校的科研體系中具有完備的軟硬件條件,包括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不同類型的實驗室,以及各種類型的科研基地??萍紕?chuàng)新平臺同時也是高質量科技實踐平臺,在促進教學科研團隊建設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高校特有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
在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中,要依托重點實驗室和其它教學科研實驗室,建立以學術帶頭人為主、跨學科和專業(yè)方向、優(yōu)勢互補的科研團隊。團隊成員既從事科學研究又承擔本科教學,成為名副其實、和諧共進的教學科研團隊。在教學的過程中,科研實驗的方法可以直接轉化為實驗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實驗教學具有創(chuàng)新性、設計性、綜合性的特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為基礎,通過實驗室開放基金和科研立項,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創(chuàng)新實踐條件。學生在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自己選擇科研項目、查閱文獻資料、設計實驗內容、實驗方法和步驟,自己動手做實驗,這種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3.以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創(chuàng)建研究性教學模式
研究性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以科學原理形成過程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是在綜合美國“發(fā)現學習模式”和瑞士皮亞杰“認知發(fā)展學說”基礎上構建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途徑。
研究性教學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教師的科研成果滲透到教學中。即讓學生接觸到知識產生的起因和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二是參與科學研究的開放式教學。即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承擔部分實驗任務,以實踐的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學與科研始終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蒲兄械膶W術交流活動使學生了解了學術前沿,豐富了知識。高層次學術會議、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講座、系列論壇、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現場等學術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開拓了學生的學術視野,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在科研的氛圍和實踐中,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也更符合實際工作的需求。
4.科研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素質和科研精神
高等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會學習新知識,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對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研究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具有直接的教育作用。
教師在科研工作中的嚴謹、探索精神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蒲腥蝿盏耐瓿?、科學結論的獲得是一個辯證思維的過程,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fā),經過嚴密的邏輯思維,進行科學的抽象,這可培養(yǎng)學生論證的嚴密性,引導學生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科研課題的難度、深度和廣度有所增加,科研社會化趨勢加大,個人單打獨斗的科研方式已經不適應科學發(fā)展的需要,在科研過程中要組建科研團隊,這可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顧全大局、互相配合的團隊精神。
科研活動可引導學生樹立追求真理的志向。挑戰(zhàn)權威和傳統觀念,對學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在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不畏艱險、勇于探索、鍥而不舍、堅持真理、團結合作的科研精神。
三、教學與科研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教學和科研中存在著時間和空間上的矛盾,這就需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實現教學科研互動作用。和諧的教學科研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可以互相促進、互相提高。高校教師不僅應該具有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而且還應將它應用于教學,豐富完善教學內容,只有形成良性互動的協調發(fā)展態(tài)勢,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才能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關系。我國高校與國外一些發(fā)達國家高校相比,科研工作開展的歷史較短且科研水平較低,尤其是數量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地方高校。我國高校應該合理定位,消除教學與科研沖突帶來的不利影響,充分發(fā)揮科研的推動作用,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增強學校綜合實力,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
1.通過學科建設實現學科內教學與科研的融合
學科建設的目的之一是促進教學與科研的和諧發(fā)展。在學科建設中應充分發(fā)揮科研的職能,通過科學研究來帶動學科發(fā)展、完善學科知識體系和學科知識結構,增強學科綜合實力。學科建設的本質是對科學知識的發(fā)掘、綜合、應用和傳播,而這一目標要求教學和科研進行成分的融合,形成和諧的有機共存關系。因此,教學和科研統一在學科建設這個框架內,通過學科建設的過程,實現二者的交叉融合、和諧發(fā)展勢在必行。
2.以激勵機制改革完善現行教學與科研管理體制
我國高校管理體制是由原有的教學管理體制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其目的主要是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這種管理制度已不能適應當前高校發(fā)展的需求,尤其是對高??蒲泄ぷ鞯闹笇ё饔谩8咝M快建立起一套既能適應新形勢下教學與科研的需求,又能促進和保證二者之間良性互動的管理體制。
激勵機制是完善現行教學科研體制的指揮棒,若激勵機制注重教師的科學研究表現和成果,對于開展科學研究給予較高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在職稱評定、考核等中占有重要比例,則教師們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重視科研活動,反之亦然。因此,高??筛鶕陨淼慕虒W與科研狀況,以及二者在學校發(fā)展中的地位,制定符合學校發(fā)展規(guī)律的管理激勵機制。但不能忽視教學是立校之本,任何時候都不能摒棄教學這一基本職能。
3.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以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
雙因素理論認為,影響人的工作積極性的因素有兩方面,除了有物質上的激勵因素,如晉升、獎金等,還有與人的工作環(huán)境有關的因素,如工作的滿意程度、與領導和同事的關系等。因此,高校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除了要考慮物質獎勵外,還應充分考慮教師的心理滿足程度。教師的性格、愛好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教師在性格和愛好上更適合從事教學工作,而有些教師對科研更有興趣、更為關注,學校應充分考慮每位教師的情況,使他們的工作有所側重,他們的教學科研成果得到同樣的認可。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沒有專職的科研人員,科研人員都承擔著教學任務,而教師的職稱評定、晉升也都與科研成效掛鉤。學??蓮慕處煂嶋H情況出發(fā),給予教師充分的自主性。對于那些教學能力較強,且熱愛教學工作的教師,可讓其專門從事人才培養(yǎng)工作;而對于那些科研能力強的教師,可讓其在一定時期專門從事科研工作,成為專職科研人員。這樣,既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學校綜合實力的提高。
教學與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兩大支柱,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所以,高校教學與科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具有“源”和“流”的關系,沒有教學的科研不是高校中的科研,沒有科研的教學不是完整的大學教學。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高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會越來越緊密,在良性互動、協同發(fā)展的機制下,定向著一體化的方向和諧發(fā)展。
注:本文系首都師范大學校級教改項目《高校的主要職能中教學與科研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科技處、教務處)
[責任編輯:蔡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