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陳蘭芬
實效性是干部培訓的生命線。自2006年開始,我們在全區(qū)中小學干部培訓中創(chuàng)新了模式,把以往集中面授培訓轉變?yōu)檠芯啃耘嘤枴H甓嗟膶嵺`證明,研究性培訓是提高干部培訓實效性的良好方式。
一、研究性培訓的“六大要素”
要順利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培訓,必須首先弄清它的基本涵義。什么是研究性培訓,不同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會作出不同的回答。我們著眼于實踐層面,在認真學習、借鑒他人經驗和反復研究的基礎上認為:研究性培訓是指有組織、有計劃,以問題為中心,以理論作支撐,以提高能力為目的,全員積極參與的,由系列活動組成的研究與訓練過程。
下面我們從培訓者、培訓課題、培訓目標、理論依據、培訓對象、培訓載體層面簡要闡述構成研究性培訓的“六大基本要素”。
1.培訓要有組織、有計劃
有組織是指培訓者要把參訓干部按層分類,將同質學員組成各種研修班,作為實施培訓的基本單位;要把學員、領導、教師和其他干訓資源集合起來,將班級建設成為學習型團隊,為完成培訓任務、達到培訓目標提供組織保證和精神動力。
有計劃是指培訓者在實施培訓前,必須熟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形勢,以及市、區(qū)教育工委和教委的工作重點,做到掌握上情;走進學校,貼近學員,深入調研,做到掌握下情;必須在準確把握培訓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翔實可行的研修計劃,為培訓有序、高效、集約提供保證。研修計劃一般包括指導思想、培訓目標、培訓對象、培訓課題、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時間、保證措施、考核與評價等內容。
2.培訓要以問題為中心
以問題為中心就是把解決問題作為動力源,激活其他培訓要素,進而拉動整個培訓活動。研究性培訓強調首先要找到問題,然后圍繞問題設計方案、開展活動。問題是指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或不足、各級黨政領導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參訓干部普遍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等。培訓者要把問題確立為研修課題,關鍵是準確把握問題的根源。
3.培訓要以理論作支撐
研究性培訓要以理論作基礎,在理論指導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就事論事,就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必須把與解決問題相關的理論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要求在設計或傳授相關理論課時,不要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而要以“必需”和“夠用”為原則。
4.培訓要以提高能力為目的
研究性培訓就是以提高干部能力為最終目標,它強調的是學員在參加研究活動中,不僅要解決當前所研究的問題,更要提高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培訓所設計和開展的全部活動都要為這一目的服務。
5.培訓要全員積極參與
研究性培訓強調培訓者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確保研修班全體學員參與培訓,切實調動全體學員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始終保持參加培訓活動的強烈愿望和強勁的內驅力。
6.培訓要由系列活動組成
研究性培訓是由緊密圍繞課題的、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一系列活動組成。它突出強調的是培訓過程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反對的是遠離主題的、互不相干的、零散的活動,更反對為活動而活動。它的主要活動載體是理論專題講座、網上講座與交流、查閱文獻資料、參觀考察、經驗交流、專題研討、案例分析、現(xiàn)場觀摩、疑難解答、干部論壇、撰寫研究報告與論文等。
它們之間的關系為組織、計劃是保障,問題是核心,理論是基礎,能力是目標,積極參與是態(tài)度,系列活動是載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統(tǒng)一于研究性培訓的全過程。
二、研究性培訓的組織與實施
1.創(chuàng)建好班級
干訓部門要以5年為一個組織周期(2006年至2010年),依據市、區(qū)“十一五”干訓規(guī)劃和干部隊伍現(xiàn)狀,將屬于提高培訓范圍的干部按層分類,組成各種研修班。同時,以5年為一個責任周期(2006年至2010年),為各研修班選配好班主任和指導教師作為項目責任人,負責擬定研修計劃,組織實施計劃,管理班務等工作,對所管研修班實行全程管理。這是開班第一周的具體工作。
2.擬定研修計劃
開班第二、第三周,首先由項目責任人在學習相關文件的基礎上,征求上級領導意見,召開兩委相關職能科室負責人、干訓教師、學員座談會,走進學校,貼近干部,深入調查研究,把握培訓需求,提出研修課題。其次,由干訓部門組織相關領導、專家、干訓教師進行充分論證后,確定研修課題。然后,項目責任人按照研究性培訓涵義的要求,圍繞課題,擬定規(guī)范、全面、詳細、具體、具有可操作性的研修計劃。
3.審核、論證、審批研修計劃
開班第四周,首先由干訓部門負責人審核項目責任人擬定的研修計劃,再組織市、區(qū)專家和相關領導進行可行性論證,最后將論證的研修計劃上報區(qū)干部培訓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批。
4.組織與實施研修課程
首先干訓部門舉行開班典禮,進行開班教育。其次,項目負責人詳解并認真實施研修計劃。然后,干訓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對研修過程實施全程督促、檢查、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反饋與修正。
5.及時反饋研修結果
各班研修周期的長短是根據所選課題的難易程度決定的,根據我們的實踐,研修周期一般為兩到三個學期為宜。每個班課題研修結束時,項目負責人要采用各種方式作好反饋調查,并結合學員在每個課題研修周期所撰寫的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進行綜合分析,找出研修的優(yōu)點與不足,撰寫研修反饋報告,及時上交干訓部門,為下一輪的課題研修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三、研究性培訓的效果
自“十一五”以來,我們把屬于提高培訓范圍的中小學校300余名干部組成了校長、書記、副校長(中學、小學、后勤)五個研修班。到目前為止,各班均進行了兩輪課題研修。從兩輪研修后調查結果及干訓領導、教師反映看,研究性培訓確實提高了干部培訓的實效性,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從參訓者態(tài)度方面看,研究性培訓使干部參訓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形成了主動參與訓練的態(tài)勢;
第二,從參訓者能力方面看,研究性培訓不僅提高了干部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更提高了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卷調查顯示,95%以上參訓干部認為培訓明顯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對管理實踐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第三,從培訓者方面看,研究性培訓使培訓者的科研素質、組織能力、溝通協(xié)調能力都得到了明顯提升。
綜上所述,我們僅從一個側面回答了什么是研究性培訓和怎樣做好研究性培訓,這僅是初步的的思考,還未能做到全面性與系統(tǒng)性。我們將在今后的干部培訓實踐中,對于如何完善研究性培訓的效果作進一步的思考?!?/p>
(作者單位:北京市平谷區(qū)教育培訓中心干訓部)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