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yè)海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所產(chǎn)生的心理與態(tài)度上的反映。人們在與任何事物的接觸中,總是會產(chǎn)生多種多樣的情感。尤克·巴班斯基在《論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一書中說:“情感狀態(tài)總是和內心受到激動,與反響、同情、喜悅、憤怒、驚奇和許多別的情緒相聯(lián)系著。正因如此,注意、記憶、理解某事物的意義,在這種狀態(tài)下由于個人深刻的內心感受而豐富起來,這些內心感受使上述認識過程加緊進行,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質量地達到目的?!苯虒W活動是具有強烈情感因素的行為。特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視情感因素,利用情感的作用強化教學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情感是教學中的潤滑劑、催化劑,情感是教學的起點又是目標。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挖掘和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用情真意切來撐起語文的一片朗朗天空。
一、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情感的重要性
(一)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可以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發(fā)揮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認識活動與感情是緊密聯(lián)系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感情誘發(fā)下產(chǎn)生的。葉圣陶先生說:“思想絕不是無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語言。思想有它的質料,就是語言的材料,就是語匯。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語言的規(guī)律,就是語法?!比~老又說:“果能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獲得透徹之理解,則學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響。語文教學之思想政治教學之效果,宜于此求之?!睂W生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顆小小的石子,就會泛起粼粼波紋。如果老師的教學能激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融合,這樣教學活動就可以成為學生的主觀需要,成為在學生內心情感驅動下的主觀能動的發(fā)展過程。
(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可以使思想教育得到更好滲透
列寧曾經(jīng)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薄吨袑W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了“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為:“中學語文教學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和必要的語文知識……在讀寫訓練的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yǎng)無產(chǎn)階級情操和共產(chǎn)主義的道德品質。這里的“覺悟”“情操”“品質”,都同“情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情感的變化乃是思想、觀點變化的標志,情感是心靈的窗口。中學教材中有很多寄予希望、抒發(fā)感情、探究哲理、贊美自然的課文,蘊含著豐富、生動的德育因素,“愛國感情、濃濃親情、親近自然……”都是人類的高尚情感,是作者被生活激發(fā)起炙熱感情的產(chǎn)物。
因此,課堂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令他們自發(fā)地接受這種教育,首先就要激發(fā)他們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的情感溝通、融合。
(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可以使學生的語感能力得到提高
人們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大凡有所成就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都有極高的悟性,因此我們認為要提高人才的素質,必須提高人的悟性。對于學生而言,悟性是一種潛在的智慧。中學階段是其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在語文教學中這種悟性主要表現(xiàn)在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悟能力。教師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氛圍,將教學過程變?yōu)閷W生情感體驗的過程,只有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同時進行,才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真實的情感,不加粉飾的情感才是良好語感形成的基礎
(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可以使學生的形象和邏輯思維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
情感在協(xié)調左右腦的功能上起著不同凡響的作用。大腦在完成一個特定任務時,只有一個半球產(chǎn)生優(yōu)勢興奮中心。如果只有抽象的、概念式的教育,而忽視生動l的情感教育,那么必然會影響右半球的激活與興奮,必然壓抑、損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利用情感機制,巧妙地將學生認知情境結合,從而達到平衡、協(xié)調左右大腦的功能,有利于訓練他們的感知、直覺思維能力,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力,更容易激發(fā)保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語文教學相對來說,形象思維比較突出,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共同發(fā)展,使之互相促進。
(五)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可以使中外情感教育理論得到發(fā)揚
從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家的主張和我國優(yōu)秀教師成功的經(jīng)驗看,“情感陶冶”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孔子認為:“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愛什么人,恨什么人??梢娙实率前皭邸焙汀跋蕖边@兩種情感的。宋代教育家王安石明確地認為,國家人才不足,是由于陶冶教育不得其道所致。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認為,教育之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之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僅是中國,外國教育家也很重視情感教育。例如美國教育家羅杰斯說:“教師應當把學生的感情和問題所在放在教學過程的中心地位。自己的發(fā)言要有所節(jié)制?!?/p>
二、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情感的途徑
(一)挖掘教材
我們的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不但體現(xiàn)出課文鮮明的時代氣息和豐富的文化內容,而且最引人注目的是課文注重從學生生活出發(fā),引導孩子們在認識周圍社會和大自然的同時,去體驗一種叫作“愛”的情感因素,而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孩子漸漸懂得了愛祖國、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生活……因此,當新的教材以這種人性關懷的深刻內涵出現(xiàn)在孩子們面前時,我們只有好好把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在教學中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這是新教材賦予語文教改的最大財富。
(二)以理育情
情感以認知為基礎,只有曉之以理,才能保證學生的情感符合社會要求,使行為有正確的方向,具有實際效果。要培養(yǎng)學生對某種事物的情感,就應該讓他們了解有關知識,懂得有關道理。知識越豐富,道理越深刻,情感就會越深厚。俗話說:“知之深,愛之切。”所以,我們強調以理育情,情理交融。
(三)以境育情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場合下產(chǎn)生的。情境主要是指某種富有色彩的活動,造成能產(chǎn)生一種特有的心理氛圍。它對人的情感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就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增強教學效果。
1音樂渲染
語意的表達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現(xiàn)出一個立體的情感世界,學生沉醉在這樣的情感世界,更容易體驗出作者的豐富情感。如學習《岳陽樓記》時,組織學生配樂朗誦這篇散文。當樂聲響起,學生一面聆聽著朗誦者之詠嘆抒情,一面也隨音樂誦讀,感受著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洞庭湖與岳陽樓中,仿佛與范仲淹一起感悟“憂”和“樂”,走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的洞庭湖。那獨具匠心的對句“日星隱耀,山岳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那“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兩種不同意境,在配樂誦讀中演繹內化,學生能感悟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的政治抱負。學生在動聽的誦讀中獲得了詩情畫意的情感體驗。
2畫面渲染
中學語文課文中的插圖少,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提供更多畫面內容更豐富的圖片,展現(xiàn)給學生的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魚蟲,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風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話故事等方面。這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賞心悅目的藝術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話世界和絢麗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無不引導學生暢游其中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因此我們要善于利用這些畫面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如筆者在教學《飛紅滴翠記黃山》一課時,找了一些黃山的圖片資料,學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境界里。筆者再問他們有何感想時,有的說:“這簡直是人間仙境,我很喜歡這里?!庇械纳踔琳f:“我真為祖國感到驕傲。”
這些都是學生發(fā)自內心的真切感受。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他們邊讀邊想象,朗讀聲中充滿自豪與驕傲,滿懷著對眼前景物的贊嘆。這樣,學生的真切感情得到了很好地流露。
3實物演示
教師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給學生觀察,就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例如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我想變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綠葉上”“我想變一條小魚,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我想變一只蝴蝶,在花叢中穿梭”“我想變一只蟈蛔,歌唱我們的生活”等句子后,將小作者要變的這些事物,用實物投影儀呈現(xiàn)出來,再讓學生在原文中標畫出相對應的句子,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并由對現(xiàn)實的感受轉到對語言文字的賞析上,學生朗讀這些句子時,充滿感情,沉浸在語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
4表演體驗
體驗指的是學生通過自身的經(jīng)歷和實踐,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過程。語文課堂中引進體驗教學思想,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傾吐真言。如教學文言文《兩小兒辯日》,在結束前筆者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從科學的角度理解了孔子都困惑的問題。
5想象促情
學生具有極大的想象潛力,只要在教學中加以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便可根據(jù)語言描繪和各種教學媒體的音像,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想象,在頭腦中組合成新的形象,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平面為立體,化無聲為有聲,從而進入課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如筆者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課文中并沒有直接描寫父親挖掘的具體動作,只寫出了時間之長“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筆者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生活經(jīng)驗進行想象,是怎樣的挖掘使父親滿眼血絲,滿身血跡的。學生想象的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有的孩子說父親可能是跪在地上拼命地挖才導致渾身血跡的;有的說父親可能被石頭、瓦礫砸傷了,可還是用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著,呼喚著兒子……在想象中,孩子們感受到了父親山一般堅定、偉大的愛,也激發(fā)了他們心中對自己父親的愛。
(四)以情育情
情感的特點之一是具有感染性,所謂感染性,就是以情激情,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用自身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和教師一起對教學內容產(chǎn)生共鳴。正如賀拉斯所說:“必須按作者的愿望,左右讀者的心靈。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別人臉上的笑容。同樣,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別人臉上引起哭的反應?!?/p>
1教師要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
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播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時,要先有“兩情”相容,才有“三情”共鳴。“兩情”是指課文中的情感和教師的情感,只有這兩種情感相容,才能為學生產(chǎn)生情感創(chuàng)造條件。學生受到教師情緒的感染,于是產(chǎn)生“三情”共鵬,課堂氣氛達到高潮。教師可以采用“移位入情”的方法讓學生設身處地去讀、去想、去體驗,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進入角色。
2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善于用評價激情
在課堂上,不管是正的評價或是負的評價,學生都需要,他會從中感受到老師尊重他,關心他,公平對待他。哪怕是一種表情,一個手勢的評價都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3教師要善于利用語言去打動和感染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語言去感染學生,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帶有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才能成為心靈間的信使,打動聽者,只有發(fā)自心靈的語言才能聽到心靈的回聲。從教學語言的內容來看,首先要健康、符合時代風尚。只有具有時代感,洋溢著生活氣息的語言才能感染學生。其次詞匯要豐富,豐富多彩的語言,也為教師創(chuàng)造風格不同的教學語言準備了有利條件。教師的講課,力求在準確的基礎上追求語言的變化和豐富,是調動學生積極情感,使其產(chǎn)生心理上的共鳴,從而把課堂教學搞得生機勃勃的重要手段。
(五)以動育情
情感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實踐性。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的動力,所以情感教學要從實踐開始,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動育情。如學課文《中國石拱橋》時,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實驗,比比拱橋和平板橋,哪種橋的橋面承受力大:通過多媒體演示,向學生展示,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fā)大水時,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最后讓學生當一回小導游,向大家介紹一下趙州橋的設計。用眼看,用腦思考之后,學生真正明白這種設計當時在建橋史上確實是一個創(chuàng)舉,從而也激發(fā)了學生對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崇拜之情。
語文教學會給學生情感美的滋養(yǎng),一朵具體的花,遠比關于她的一千種描述包含著更多的真理。情融融,意切切,方能在語文世界里為學生撐起一片朗朗的天。在社會各界呼喚創(chuàng)新人才的今天,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有必要強調“情感”因素,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誘人的魅力,讓我們的孩子在情感之“河”中揚帆起航,乘風破浪,駛向知識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