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平
吳語是全國七大方言之一。吳語的流行地域,主要分布在江蘇蘇州、上海和浙江紹興一帶。其最早可能是東夷的語言。由于受自然地理條件及民俗風尚的影響,吳語自成體系而具有豐富特色。其發(fā)音柔軟婉轉,齒音較重,且多帶上聲(第三聲)、素有“吳儂軟語”之稱。而蘇州一帶的方言,在吳語語系中,尤為典型,其音色更為軟綿一語三轉,娓娓動聽。
歷史悠久的吳歌,是指在吳方言區(qū)內流行的民歌和歌謠。用“吳儂軟語”演唱時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自古以來,以其風格清新,歌詞委婉纏綿而馳名遐邇,并對歷代文人詩詞產(chǎn)生過深刻的影響。吳歌古名吳歈、吳聲,早在《楚辭》中就有關于吳歈的記載。東漢袁康所著的《越絕書》中有一首吳歌《南山有鳥》,據(jù)說是吳王小女幼玉所唱,其風格與《詩經(jīng)》相近,首開吳歌中情歌的先河。漢樂府民歌中的《江南可采蓮》,歌詞道:“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描寫采蓮的勞動場面,既緊張,又歡樂,情趣優(yōu)美。
到了南北朝時代,保存在《樂府詩集》里的吳歌,共326首。《晉書?樂志》說:“吳聲雜曲,并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用吳語演唱,開始時都是清唱形式,后來發(fā)展到用管弦樂來伴奏。這個時期的吳歌,大都是一些婉約的情歌,例如“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歌》)。歌詞已有較多的文學意味。
此后,南朝的鮑照,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劉禹錫,宋代的楊萬里、范成大諸詩家,他們注意學習民歌的體裁和風格,寫下了很多優(yōu)美的民歌。例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流落在他州?!边@是一首感情真摯,流傳很久的吳歌。歌詞最早見于南宋詩人楊萬里的《竹枝歌》,在前面的序言中寫道:他舟經(jīng)丹陽縣,聽見舟子與纖夫謳歌解勞,他們唱道:“張哥哥,李哥哥,大家著力一起拖”?!耙恍菪?二休休,月子彎彎照九州?!逼渎曃?一唱眾和。他有感而寫成了這首《竹枝歌》。
明代的馮夢龍,是江蘇蘇州人,他對吳歌的搜集和整理作過很大的貢獻。他編輯了《掛枝兒》和《山歌》等民歌專集。如在《山歌》中就搜集了民歌300余首,有許多篇幅都是直接謳歌勞動人民生活與愛情的優(yōu)美詩篇:“梔子花開六瓣頭,情哥約我黃昏頭。日長遙遙難得過,雙手扳窗看日頭。”這首山歌鮮明活潑,在城鄉(xiāng)廣泛傳唱,一直流傳到今。
吳歌中也有一些是金剛怒目式的,具有強烈反封建、反壓迫的斗爭精神。如元代松江民謠:“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無一人,紅軍府上坐?!边@是直接反映農民起義的真實寫照。太平天國時的蘇州民謠:“青竹竿,白竹臺,歡迎忠王到蘇州來。殺脫張、和兩強盜,我伲農民好把頭抬?!狈从沉藦V大農民對太平軍的熱忱擁護。
由于吳歌優(yōu)美動聽,有些曲調逐步為戲曲、曲藝所吸收,有的被改編到蘇州評彈和蘇州灘簧等地方戲曲之中,因此傳播更廣。特別是在江南一帶發(fā)掘出來的一批吳歌,如《五姑娘》、《六郎娶小姨》、《趙圣關》等,都是長達一、二千行的長篇民間敘事詩,情節(jié)細膩曲折,唱詞樸素生動。一些民間歌手用吳語曼聲歌唱,更覺娓娓動聽,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到了清末民初時期,吳歌日趨繁衍發(fā)展,曲調也更加豐富多彩,如《十二月花名》、《孟姜女》、《五更調》、《蘇州景》等時調小曲,廣泛流行,風靡一時。
“五四”運動以后,吳歌又被改編成流行歌曲,如電影《馬路天使》中的插曲《天涯歌女》,就以《九連環(huán)》曲調為基礎創(chuàng)新而成?!端募靖琛穭t以《哭七七》調為基礎創(chuàng)新而成的。這些歌曲,膾炙人口,都為群眾喜聞樂唱。隨后,以吳歌風味創(chuàng)作的新歌,也陸續(xù)出現(xiàn)。如《姑蘇風光》、《太湖美》等歌曲,曲調清新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