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蓮
語文教學一直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徘徊,一面是傳統的“聽、說、讀、寫”,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yǎng);一面是“信息論、方法論、控制論”的導入。新一輪課程改革以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材體系、新的評價方式沖擊著傳統的教育體制,對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充分運用電教手段,優(yōu)化語文課堂勢在必行。那么如何把信息技術注入語文課堂呢?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 文言文復雜的知識點可處理為課件展示課
將網上下載或自己制作的課件在網絡教室給學生展示,讓學生針對課件自主的學習課文。如在學習《游褒禪山記》的時候,學生直接在中國園丁網上觀賞課件,筆者還親自給他們制作課件加以補充,讓他們在網絡上尋求學習的樂趣。筆者利用學生對網絡的垂青,極好地幫助他們自主學到古文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識。在網絡課堂,筆者也注意將新舊知識及時對比總結,有了網絡的支持,學生整理出來的筆記也更具知識性和系統性,如在文中把“其”和“乃”字作為重點教學。由于以前對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學生們有過接觸,所以就采取回顧舊知的方法。首先將以前接觸過的具有代表性用法的句子發(fā)給大家,讓學生們迅速做出答案,學生之間互評,學生很快就統一了答案,然后把在課文里涉及到的新知補充出來,學生在以前的筆記中直接加上就可以了,舊知識的回顧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新知識的補充又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對知識的掌握也就更扎實。為使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整合,有時候筆者給學生提供的課件,就不一定是成品,而是一個壓縮軟件,讓學生自己解壓。有時候課件的執(zhí)行文件也有些講究,可以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鞏固信息技術。
2 背景知識瀏覽課
這種課型主要運用在反映重大事件課文時進行。《六國論》的背景知識介紹,如果只是教師口頭介紹,學生被動的接受會感覺乏味厭倦,所以鼓勵他們自己從網絡上查詢整理戰(zhàn)國七雄的歷史資料。這樣不僅使學生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而且還進一步鞏固歷史知識。此外,如果是名家名篇,還讓學生在網上收集作家作品的常識,實現利用網絡,自覺養(yǎng)成信息的獲取——內化——提升的習慣,不斷完成新知的建構過程,在網絡環(huán)境下實現旁征博引、融會貫通、知識豐厚、見多識廣的課堂教學模式。
3 課件自主制作課
在學生查找大量課文的背景資料后,筆者還注意讓學生把這些資料整理成課件,變成自己的東西,將信息課中學習的制作各種課件的方法運用到語文課堂上。這些課件也許不成熟,但學生都十分珍愛自己的作品,全都拷貝到自己在網上建立的文件夾里,有的還用軟盤或U盤拷回家去,給自己的父母欣賞。學生學會一些簡單的課件制作方法后,大有用武之地。2008年的教師節(jié),學校要求每班制作一份給教師的祝福賀卡,筆者在班上布置后,結果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制作了十分精美的賀卡。
4 基礎知識訓練課
在網絡上也可以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將訓練題通過服務器發(fā)到每一臺學生機上,讓學生自主地在電腦上做題,既節(jié)省時間,又鍛煉學生打字的速度,實現網絡上的無紙化作業(yè)。有一次考試后,筆者將質量分析也放在網絡上做,把題目發(fā)到學生機上后,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答題思路自己更正錯誤,學生十分緊張地活動著,到兩節(jié)課快要結束時,有的學生還在問第一節(jié)課下了沒有。這在教室中進行試卷講評是怎么也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筆者還下載或制作一些基礎知識方面的課件,如字音、字形,病句的分析,標點的運用技巧,成語的誤用類型,文言實詞、虛詞等專題,供學生自主學習,以補充課堂教學中基礎知識方面的不足。
5 寫作知識欣賞課
學生的作文是個老大難,但高考中所占分值卻是高人一等,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鑒賞能力,筆者把作文課放到網絡上,讓學生自主地在網上查找高考的優(yōu)秀作文,然后共同賞析,找出每篇文章的亮點所在,比如有的文章美在題目,有的文章美在結構,有的文章美在標新立異,意蘊深遠。尤其是學生可以直接從網絡上找到歷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與之比較閱讀鑒賞,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語文教學之路是一條充滿艱辛的道路,它需要執(zhí)教者不僅要有廣博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yè)知識、靈活的思維方式、嫻熟的教學技能,還要充分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給語文課程與教學帶來的種種變化,努力學習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基礎理論,掌握基本的現代信息技術,具備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把信息技術注入語文課堂,才能使語文課堂更加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