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霖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城市化進程后,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問題與矛盾日益尖銳、突出。攝影在這一過程中,對暴露的各種社會現(xiàn)實問題進行了及時的回應。本文結合美學理論中的審美現(xiàn)代性,從攝影藝術家的關注角度和呈現(xiàn)方式對中國都市攝影進行解讀。
一、審美反思性
審美反思性是審美現(xiàn)代性的一個很重要的層面。反思的核心在于自覺的自我認識,不斷地指正或?qū)徱曌约?。審美現(xiàn)代性在相當程度上正是擔當了這種反思的角色。藝術家與現(xiàn)存社會和文化之間的緊張,以及藝術對現(xiàn)存社會種種不公和陰暗面的揭露、控訴,恰恰就是這種反思性的表征。
二、 中國都市影像的審美反思性解讀
都市化既涉及巨大的社會實踐,又不可避免地因各種利益的糾纏而時時傷及社會自身。攝影對都市的關注是一種社會責任的使然,創(chuàng)作者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從中獲得了創(chuàng)作動力和表現(xiàn)的可能性。那么,從審美反思性的角度,攝影又是如何呈現(xiàn)現(xiàn)代城市及其存在的問題?如何通過城市展開對于現(xiàn)代性的思考?攝影對城市化進程中各種問題的反思,主要從如下幾個層面來解讀:
(一)人口、生態(tài)層面的反思——農(nóng)民工、城市消費空間
張新民的影像工程——《包圍城市》,是對上世紀90年代農(nóng)民進城之原生態(tài)的生動寫照,是比較系統(tǒng)的、長時期的關注農(nóng)民進城這一社會變革的視覺記錄。作品折射時代變革的同時,也在反思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主題。
曾翰的作品《歡樂今宵》,拍攝的是一家卡拉OK廳的內(nèi)外景,在以大畫幅仔細刻畫城市消費空間的花哨與輕薄的同時,也以“人去樓空”的空景反襯歡樂后面的空虛與空洞。
(二)從社會結構層面反思——社會階層與相互關系的變動
上海攝影家胡楊的《上海人家》,拍攝的是上海各階層的人與其所居住空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zhì)。作品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窗口,從中可以窺探處于社會巨大變動背景中,那些不斷上升下降運動的各階層實際生活狀態(tài)。
(三)從生活結構層面反思——日常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變化
洪浩在《成功人的“標準像”》系列中,將自己扮演成現(xiàn)代神話中的成功白領,圖解了當今城市社會中的主流價值觀念,提供了當代“成功人士”的“標準像”。他的作品揭露了中國大眾傳播媒介所竭力鼓吹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虛假,描繪了物質(zhì)至上主義在中國大勢蔓延的現(xiàn)狀。
(四)從社會價值觀和心理意識層面反思——城市空間中的個體境況
姚松鑫是工作在上海的自由攝影師。他的《夜上?!废盗袑㈢R頭伸進了大都市的夜晚,夜晚的城市缺少一種真實感,顯得虛幻與飄渺,傳達了一種失落、茫然與疏離。這些照片像是一種個人情緒與城市夜色共振的結果,同時,也是他與這個城市關系的寫照。
三、影像表達方式
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的關注,都市攝影是從不同的層面來呈現(xiàn)的,呈現(xiàn)時所用的影像表達方式也不是單一的。這些表達方式對所表達的內(nèi)容、觀念起到了承載、加強的作用,其本身也具有現(xiàn)代性。
(一)見證
攝影與其它藝術門類的最大不同,是它與生俱來的“見證性”。攝影通過客觀的記錄,見證了 “一個事件的發(fā)生”,見證了“一段歷史進程”。由照片的“見證性”,帶給我們對人類文明的反思和思考。張新民的《包圍城市》正是對上世紀90年代農(nóng)民工進城這一社會變革的見證。
(二)自我表達
近幾年的攝影作品越來越重視自我表達,樂于以生活帶給個人的體驗與感受為材料來描述,從而喚醒社會整體意識的覺悟。王寧德的《某一天》是一組跟個人記憶有關的作品,畫面場景只是一些緊閉雙目或干脆背對觀眾的人。作者沒有采取再現(xiàn)的敘述方式,而是采取了隱喻式的想象方式。正如作者所說,復制的是改變過的記憶,而不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對歷史來講,屬于私人的記憶會越來越少。
(三)顛覆與反省
現(xiàn)在一些攝影家更趨近于當代藝術的觀念性表達,手段上顛覆傳統(tǒng),借助于拼貼、重組、并置、翻拍,甚至采用數(shù)碼技術制作。邢丹文是國際上活躍非常的中國藝術家,她的《城市演義》即是將化妝自拍攝影與靜物攝影相結合,演繹處于城市化進程中的現(xiàn)代城市故事,充分表達現(xiàn)代都市中人的孤獨、隔絕,以及現(xiàn)代生活對人的異化。
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媒介,在面對中國城市化進程這場社會變革時,不再是單純地記錄,而更多的是立足于一種反思的角度來呈現(xiàn)。這種反思性正是審美現(xiàn)代性的一個很重要的層面,所以說,中國都市攝影關注城市生活時,其影像敘述體現(xiàn)出一種現(xiàn)代性。攝影藝術家關注城市生活的同時,也為自身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 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