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智
[摘要]關于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一事,多種著作均稱,使團是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來中國的。實際上并非如此。之所以產生祝壽說,非因英人冒借名義,實源于對英方致兩廣總督信件的誤譯。翻譯的錯位則是傳統(tǒng)華夷觀念的反映。
[關鍵詞]馬戛爾尼使團,祝壽說,誤譯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07-0005-04
關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一事,筆者所見國內出版的多種著作述及此事時均稱:英國使團是以給乾隆皇帝祝壽(或補祝壽禮)的名義來中國的。
王思治《英使馬嘎爾尼來華》一文稱:英國由東印度公司董事長“給兩廣總督寫了一封正式信件,通知中國政府,為了給乾隆補祝八十壽辰,馬嘎爾尼奉命訪華”。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稱:“由于英國使團以補祝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所以清政府最初的反應也是良好的?!敝煊骸恫辉复蜷_的中國大門——十八世紀的外交與中國命運》稱:“乾隆時期最有影響的中英外交活動是馬戛爾尼使團以賀壽的名義訪問清朝政府?!崩钪瓮ぶ骶帯肚迨贰贩Q:“英國政府假借為高宗祝壽之名,派遣馬戛爾尼為特命全權大使來華。”筆者所見國內翻譯出版的三種由當年此使團成員記載其事的著作,其出版者在《致讀者》或內容介紹或《出版說明》中均稱:當年英國以向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遣使來華。
近年來有人已經意識到這種說法可能存在問題。葛劍雄《要是世界上只有中文》一文雖稱:英使來華“找了一個非常堂皇的理由——向乾隆皇帝祝壽”,但他將《英使馬戛爾尼來聘案》與《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譯本中所載英國使團的多種文件進行“對勘”后指出:這些文件的內容被中國官員“作了一廂情愿的修改”,“有些人繼續(xù)用乾隆皇帝的眼光看待歷史”。但是,葛劍雄教授并沒有具體涉及使團來華“名義”問題目。此外,計秋楓《馬戛爾尼使華事件中的英吉利“表文”考》一文,分析了英王致乾隆皇帝的國書譯者改篡而淪為屬國“表文”的個中原委。但對于英方致兩廣總督信件(即計秋楓文所謂“百靈照會”)的翻譯,他認為:“就清廷處理事件的細致程序來看,再對照照會原文與幾份譯文,可以看出,清廷官員似乎還是比較謹慎的?!辈⒄J為:葛劍雄關于清廷臣工在翻譯使團文件時“施展文字技能”的說法,“似失諸偏頗”,尚未意識到這封信亦被誤譯。筆者以為,正是這封信的被誤譯,成為英使來華“祝壽說”的源頭。
為打開中國大門,推動對華貿易,英國曾于1787年派凱思卡特率團使華,但因凱思卡特在途中病逝而失敗。1791年,英國決定再派馬戛爾尼率團使華。據馬戛爾尼使團副使喬治-斯當東所著《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英國使團在籌備來華事宜的過程中,決定“將派遣使節(jié)的事及早地通知中國政府,以避免使中國,由于誤會或謠言,認為使節(jié)團具有侵略或其他可疑的目的,因而影響對使節(jié)團的接待”,遂以東印度公司董事長佛蘭西斯·培林致兩廣總督信件的形式,將此事通知給中國。此信之英文本如下:
……h(huán)is most gracious Sovereign.having heardthat it had been expected his subjects settled at Cantonin the Chinese Empire should have sent a deputation tothe Court of Pekin,in order to congratulate The Em-peror on his entering into the eightieth year of his age.but that such deputation had not been immediate]y dis-patched,expressed great displeasure thereat;and beingdesirous of cultivating the friendship of the Emperor of China,and nf improving the connection,intercourseand goo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urts of Londonand Pekin,and of increasing and extending the corn-merce between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had resolvedto send his well beloved cousin and ability.as his 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文版中,此段文字的譯文為: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聽說:貴國皇帝慶祝八十萬壽的時候,本來準備著英國住廣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據說該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遺憾。為了對貴國皇帝樹立友誼,為了改進北京和倫敦兩個王朝的友好來往,為了增進貴我雙方臣民之間的商業(yè)關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參議官、賢明干練的馬戛爾尼勛爵作為全權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謁見中國皇帝,深望通過他來奠
定兩者之間的永久和好……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清廷在籌備乾隆皇帝八十壽典時,粵海關監(jiān)督曾建議在廣州的英國大班布魯斯(Bruce)派二人進京給乾隆帝祝壽。但是,布魯斯擔心可能會被拘留在北京和被迫行叩頭禮,加之這個建議僅來自地方官員而非北京朝廷,最后放棄了去北京的打算。此信中所謂在廣州的英國人原本準備推派代表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而“該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即指此事。此信中所稱英王對此表示遺憾,應理解為拉近關系的寒暄、客套,因此而得出英王這次派遣使團來華就是要祝壽或補祝壽禮,證據不足,而且后面緊接著把這次遣使來華的目的說得很清楚:“樹立友誼”“增進…一商業(yè)關系”。其中并無祝壽之語,亦無祝壽之意,而且在此后英王致乾隆皇帝的“表文”中,亦不見一詞語及祝壽之事。但是,在署兩廣總督郭世勛、粵海關監(jiān)督盛住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此信之中譯本中,這段話則被譯為,
我本國國王管有呀囒哋電嘧噸(口佛)囒哂噯口喻等三處地方,發(fā)船來廣貿易。聞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萬壽,本國未曾著人進京叩祝萬壽,我國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國王稱,懇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國的人來廣與天朝的人貿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餉貨豐盈。今本國王命本國官員公舉輔國大臣嗎嘎爾呢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賞見此人,我國王即十分歡喜……
此譯文所據當為其時英人所遞交之此信函的
英文原件,下列此信的英文本即為存于清廷檔案中的此信函原件,而這一英文原件與前引《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英文版中此信函的文字存在某些差異:
……Our most Gracious Sovereign His most Ex—eellent Majesty George the Third King of Great BritainFrance and Ireland Vc:a.Vc:a.whose fame extends toau parts of the World having heard that it had been ex-pected his Subjects settled at Canton in the ChineseEmpire should have sent a Deputation to the Court ofPekin in order to congratulate The Emperor on his en—tering into the Eightieth year of his age.andthat suchDeputation had not been immediately dispatched HisMajesty expressed great displeasure thereat,And beingdesirous of cultivating the friendship of the Emperor ofChina and of improving the connection intercourse andgoo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ups of London andPekin,and of increasing and extending the commercebetween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 resolved to send hiswell beloved Cousin and Counsellor The Right Honor-able George Lord Macartney Baron of Lissanoure one ofhis most honorable Privy Council of Ireland and Knightof the most honorable Order of the Bath and of the mostancient and royal Order of the white Eagle.a noblemanof high rank and quality,of great virtue wisdom and a—bility who has already filled many important oficesandEmployments in the State as his 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郭世勛等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這個英文本與《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中所載此信英文本相較,有這樣幾處差異:前者比后者在兩個地方多出一些修飾性的詞句,其中一處是修飾英王的,一處是修飾馬戛爾尼的;前者比后者還多了“His Majesty”二詞;前者用“Our”的地方,后者用的是“his”;前者一個用“and”的地方;后者用了“but”;前者比后者還少了一個表示時態(tài)的“had”。上述差別對此信原文的內容、語氣可以說均無任何實質性的影響。而且實際上在郭世勛等上奏乾隆皇帝的此信譯文中,關于英王的那些修飾性詞句只譯出了一部分,而關于馬戛爾尼的那些修飾性的詞句則基本上未譯出?;蛘且驗檫@些詞句的有無對于此信原文的內容、語氣均無任何影響。所以,后來斯當東在寫此書時,才刪掉了信中兩處修飾性的詞句及“His Majesty”。當然這僅是筆者的推斷。
上述此信的兩篇漢語譯文,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之葉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的譯文是準確的;郭世勛等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的那篇譯文,除將原函中平行的口氣改為以下對上的口氣之外,對有關此信中心內容的某些詞句亦做了不符合原文的翻譯,其中“我本國國王……聞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萬壽,本國未曾著人進京叩祝萬壽,我國王心中十分不安”一句,最為關鍵。這句話把原函中的英王因“聽說”(having heard)在廣州的英國人曾準備派代表進京為乾隆帝祝壽但未能成行而感到遺憾,改為了英王因“本國未曾著人進京”祝壽而感到不安,而這是存在著重大差異的兩回事:前者的進京祝壽未果是在中國的英國商人的民間行為,后者的“本國未曾著人進京叩祝萬壽”則屬英國的國家行為。而后者這種說法實際上隱含著此次英王遣使來華以補遺憾的意味,從而為馬戛爾尼使團以祝壽名義來華之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于是,郭世勛等在給乾隆皇帝的奏折中稱:英人來函表示,“該國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萬壽未及叩祝,今遣使臣嗎嘎爾呢進貢……前年恭遇皇上八旬萬壽,中外臚歡,凡邊塞夷王酋長駢集都下,真曠古未逢之盛事。今碤咭唎國王遣使臣涉歷重洋,遠道祝嘏……”這就進一步將英使團為祝壽而來華肯定下來。
郭世勛等給乾隆皇帝的奏折還附有一個根據此信的拉丁文本譯出的中文本:
我國王兼管三處地方,向有夷商來廣貿易,素沐皇恩,今聞天朝大皇帝八旬萬壽,未能遣使晉京叩祝,我國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國王命親信大臣,公選妥干貢使嗎嘎爾呢前來,帶有貴重貢物進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順之心……且軍機處根據此拉丁文本又譯出一個中文本:
我國王處向有貿易之人回國,聞知大皇帝八旬萬壽,欲遣人進京恭祝,因道遠未能趕上,今遣本國宰相名喚嗎戛爾德勒呢恭賚禮物進京……
既然英王確曾“欲遣人進京”給乾隆皇帝祝壽但“因道遠未能趕上”,而今再次遣使“恭賚禮物進京”,如此,“祝壽說”(或“補祝說”),其不就言之鑿鑿且順理成章了嗎?
然而,如此之錯誤的翻譯,歪曲甚至篡改了英方致兩廣總督的這封信,悖離了事實。在翻譯這封信的過程中,署兩廣總督郭世勛等和軍機處上奏的三個中譯本,均將英王聽說在廣州的英國人曾準備派代表進京祝壽,與英王本人(或英國)曾欲遣使進京祝壽,這原本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混為一談,準確地說是將前一件事演變?yōu)榱撕笠患??!队⑹柜R戛爾尼來聘案》的編者當年即已意識到郭世勛等及軍機處所上奏的譯文之不妥,稱“以上譯文皆于原書辭氣事理未能吻合”,并“將英文重譯”如下:
敝國君主……前聞中國皇帝八秩正壽,原冀其僑居廣州之臣民應派委員赴京祝嘏,乃嗣聞祝嘏委員未克及時遣派,良用歉仄。茲欲與中國皇帝發(fā)生友誼并增進兩國之邦交,擴充兩國人民之商業(yè),特
定派遣……馬戛爾尼充特派大使……
但此譯文仍有不當之處:“原冀其僑居廣州之臣民”一句之主語究為何人?完全可以理解為“敝國君主”,而其實則不然。這“原冀”英人進京祝壽者實為粵海關監(jiān)督,故“原冀其僑居廣州之臣民應派委員赴京祝嘏”一句,應改譯成“其僑居廣州之臣民被期望遣派委員赴京祝嘏”方為準確,如是,此信中“it had been expected……”一句的意思才明確而順暢起來。
乾隆皇帝在得到郭世勛等和軍機處那樣的上奏后,遂有諭旨稱:“郭世勛等奏,據洋商蔡世文等稟,有(口英)咭唰國夷人……來廣稟稱,該國王因前年大皇帝萬壽,未即叩祝,今遣使臣嗎嘎爾呢進貢,……閱其情詞極為恭順懇摯,因俯允所請,以遂其航海向化之忱?!鼻』实郾緛砭妥砸暋按笄濉睘樘斐蠂僖姷饺绱酥献?,出此驕矜自大之言,再自然不過了。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后,中英雙方經過一番交涉,乾隆皇帝雖然拒絕了英國駐使、通商等要求,但在致英王的“敕諭”中,對其“特遣使恭賚表章,航海來庭,叩祝萬壽”的“恭順之誠”,仍“深為嘉許”。而這一個“航海來庭,叩祝萬壽”,似乎使得此次英使是以祝壽為名來華的說法就更加確鑿了。
前述臚列表明,馬戛爾尼使團以祝壽(或補祝壽禮)名義來華的說法,雖事出有因,但實際上是由中國傳統(tǒng)的華夷觀念造成的。這種思想觀念導致歪曲、錯誤地翻譯英方信件,換言之,這一名義是清廷硬加給馬戛爾尼使團的。此信件英與拉丁兩個文本翻譯的具體過程雖已無從考察,但當時將英人信件譯成這樣也并不奇怪。18世紀末,中華帝國處于對外封閉的狀態(tài),國人對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的世界懵然無知,還沉浸在“華夷秩序”的迷夢之中,凡域外來使均被視為“仰慕天朝”“傾心向化”,全然不知西方世界的發(fā)展狀況,更遑論近代國家關系。在這樣一種思想觀念的氛圍中,不可能將此信譯為兩國平等往來的口氣。所謂四方“蠻夷”來華進京,或覲見、受封,或進貢、祝壽,一向如此。英人既提到前曾欲派代表進京祝壽而未能成行,而此次英王復遣使來華,其被視為來祝壽或補祝壽禮就屬事出有因了,況且英人此信中還申明帶著給乾隆皇帝的貴重禮物呢。如此,馬戛爾尼使團來華祝壽說便流傳開來。
當年的誤譯表現(xiàn)了國人昧于世界大勢,自視為天朝上國而虛驕自大的思想觀念;今天我們則應以求真求實的心態(tài)加以分辨,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不應再以訛傳訛,以前人虛妄的想象作為講述歷史的根據。
【責任編輯任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