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劍
【摘要】如何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初中歷史課程頭緒紛繁,時間、地域跨度大,要很好地完成歷史課的教學任務,就需要教師從多方面探索課堂教學的途徑和方法,去開啟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不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代之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歷史比較法和歸納法,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40分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歷史教育比較法歸納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1-1270(2009)7-0121-01
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強大動力??鬃友裕骸爸撸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小皹分辈拍堋皹穼W”。要使學生成為“樂之者”,就必須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因此,如何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初中歷史課程頭緒紛繁,時間、地域跨度大,特別是古代史,更是遠離現代,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很好地完成歷史課的教學任務,就需要教師從多方面探索課堂教學的途徑和方法,去開啟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要上好歷史課重要的是首先要使學生喜歡上這門課程,然后才能進一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軌,對學生進行生動、有趣、有效的教育。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不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代之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認為,充分運用歷史比較法和歸納法,穿插趣聞軼事,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40分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歷史比較法是確定歷史現象異同關系,進而發(fā)現其本質,探索其規(guī)律的思維過程。其獨特魅力之一,就是能把許多歷史現象之間不同屬性或不同歷史現象之間的共同屬性,通過對比分析顯示出來,從而突出對似是而非的歷史概念的判斷、分析和界定。例如“天竺國”、“印度”,“吐蕃”、“藏族”,“民族英雄”和“漢民族英雄”等概念,若是用普通的方法講授,也許會前講后混記,效果不盡人意。歷史比較法還提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人們只需記住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某些特征,便能由此推論出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某些特征以及它們的共同特征,由一個事物觸景生情地聯想起另一個歷史事物。例如,講到“隋朝”時,便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秦朝”,并能由秦朝的特征推出隋朝的特征:兩者都是在長期分裂混戰(zhàn),幾個政權并存的情況下建立的統(tǒng)一國家;都是只傳了二世皇帝的短命王朝;兩者建國初期都采取了一系列較為相似的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都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之最”——萬里長城和大運河;兩者都是被農民起義埋葬的。這樣比較,不僅可以喚起學生的向往,引發(fā)學生豐富的聯想,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重點突出,內容連貫,使學生加深了對歷史事件了解的印象。從而挖掘了學生學習的潛力,提高了課堂40分鐘的利用率。
時間、朝代、事件、概念,對學習歷史來說尤為重要。死記硬背它,必然收效甚微。我在教“中國封建社會”一章時,用總分比較法講授。效果就挺不錯。先讓學生按目錄上的小標題熟記我國封建社會的五個不同發(fā)展階段名稱及所屬朝代名稱;再對各小節(jié)的內容提要進行簡單講解,讓學生了解社會發(fā)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guī)律和各個時期的重要事件;然后再逐節(jié)講解不同時期不同朝代所出現的人、地、事件。結果從測試中可以明顯看出,學生對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基本上能脈絡分明、概念明確、重點掌握。
其次。引導學生將中外歷史上不同時期類似的歷史事件作縱向比較,找出它們的差別也能深化理解,加深記憶。如講歐洲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時間是476年,它標志著西歐奴隸制的結束時,引導學生回憶中國奴隸制崩潰的時間是公元前476年,并讓學生辨別這兩個476年的區(qū)別,學生就能很輕松地得出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時間比歐洲整整早了950多年。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而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是在1840年,這一年是我國近代史的開始,兩相比較,中國封建社會比歐洲長1100多年。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歐洲的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而中國的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性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此時這幾個時間概念、歷史事件也就牢牢地記憶在學生的腦海中了。
此外,還可將不同時間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作橫向比較。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名稱廣為人知,但好多人對其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立時間、教義教規(guī)、經典著作及一些宗教儀式知之不詳,也較難掌握。這時就可以借學生較為熟識的、有一定生活經歷的有關佛教常識作為對比的基準點推廣開去,比較分析出這三者異同。而要使學生牢固掌握“曹操統(tǒng)一北方”、“三國鼎立”及“南北朝對峙局面的形成”,就必須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歷史著名的三大以少勝多戰(zhàn)例一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的前因后果進行比較。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對同類型的歷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混淆不清,甚至張冠李戴,使學生對歷史現象有一個更系統(tǒng)、更深刻的認識。
如果說歷史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確定史實的異同,提示它們的相互關系的本質特征,那么,歷史歸納法則是以比較法展現的相同點為基礎,把有共同特征的史實有規(guī)律地排列在一起,再把基本的共同特征確定為中心,然后圍繞這個中心系統(tǒng)整理有關史實。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這種方法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鞏固掌握所學知識,有很大的輔助作用。一般來說。學完一節(jié)一章一個專題后,可用這種方法總結,有利于知識的理解、消化、鞏固。如“強盛的西漢”學完后,就可以啟導學生思維,提綱挈領,分析概括成立體的歷史概貌,使之系統(tǒng)化。
強盛的西漢(經濟:“休養(yǎng)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政治:平定“七國之亂”,頒布推恩令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民族關系:衛(wèi)青、霍去病抗擊匈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設置西域都護)
又如,關于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課的一個要點。學完“中國封建社會”一章后,應該進行一次歸納小結,古代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系問題共列舉了三次:230年,孫權派將軍衛(wèi)溫帶領一萬人的大船隊到達了夷洲;隋朝時,煬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元朝時,政府專門設立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臺灣。通過歸納,學生對這一知識要點有了一個系統(tǒng)的掌握,同時也明確了“臺灣”古時也叫“夷洲”“流求”。
學無定法,教無定式。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針對特定的教學對象,特定的教學內容而設計的對策。對于初中歷史科的課堂教學,歷史比較法和歸納法是非常適用,行之有效的。它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同時,它也能促使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過程,精訓精練。形成“大密度、快節(jié)奏、高效率”的課堂氣氛,從而扎實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