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倫
《老子·小國寡民》章原文如下: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其中馬王堆帛書甲本“小國”、“鄰國”之“國”作“邦”,乙本作“國”。作“國”,乃避漢高祖劉邦諱。又“不遠徙”,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均無“不”字。而歷來對這兩句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談這兩句的問題,并略談全章主旨。
“小國寡民”是這一章的關(guān)鍵,歷來對它有四種解釋,這四種解釋是:
一、認為“小”和“寡”是“國”和“民”的定語。照這一解釋,“小國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國家,少的人民”。
二、認為“小”和“寡”是“國”和“民”的謂語。照這種解釋,“小國寡民”是指“國家小,人民少”。
三、認為“小”和“寡”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照這種解釋,“小國寡民”是指“使國小,使民少”。
四、認為“小”和“寡”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照這種解釋,“小國寡民”是指“以國為小,以民為少”。
以上四種解釋沒有語法上的錯誤,但哪種解釋比較符合老子的本意呢?對此,我們應(yīng)當(dāng)從文本的校對以及結(jié)合全書的整體思想來考慮。
首先,我們試著透過字面來透視“小國寡民”。在此,要提出的是,古代的“國”和現(xiàn)在的“國”不是同一個概念?!墩f文·口部》:“國,邦也?!薄稄V韻·德韻》也說:“國,邦國?!薄吨芏Y·春官·職喪》:“凡國謂諸侯國”。《周禮·天官·大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以居亦曰國。”可見,古代的“國”指的是諸侯國?!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下》中說:“國之利器?!蓖跸壬骷猓骸坝骼掀獓靼?,此作國,漢人改也?!币簿褪钦f,漢代為避漢高祖劉邦諱,改“邦”作“國”。帛書甲本中則稱“小邦寡民”,故“小國寡民”中,“國”的真正內(nèi)涵與現(xiàn)在的主權(quán)國家有本質(zhì)區(qū)別,其含義為“邦”?!渡袝虻洹飞险f“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這里的“萬邦”顯然指的是諸侯國?!抖Y記·禮運》上也說:“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绷怼吨杏埂飞嫌校骸疤煜聡铱删??!边@里的“國家”指的也是諸侯國??傊?,古代的“國”,都不等同于今天的國家,它只相當(dāng)于政府下的一個政區(qū)或一個村落。
因此,也就不能從“小國寡民”中得出老子要使國家變小、人民變少的結(jié)論。仔細研讀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小國寡民”其實就是上古社會的一種現(xiàn)實,“從夏商開始,乃至周天下,不論是周王朝,還是周王朝屬下的諸侯國,都是小國寡民的城邦”,因此在這里,“小國寡民”并不是老子的主觀愿望,而是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小國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國家,少的人民”。第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實際。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在春秋時期,雖然整個社會的基礎(chǔ)還是小國寡民,還是以小的城邦為主,但當(dāng)時由于歷史發(fā)展,卻也產(chǎn)生了較大的城邦國家,如齊秦晉楚,這些國家,是主要以小的城邦為基礎(chǔ)組成的大的城邦聯(lián)盟,是大的城邦國家。《老子》中也提到過大的城邦國家,如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那么,老子為什么要用小國寡民來作陳述呢?這是因為,在老子的辯證哲學(xué)中,沒有絕對的“大”和“小”,判定一個國家真正的大小,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強弱,是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和整體實力,以老子的治國思想來看,即在于統(tǒng)治者能否順應(yīng)民心,無為而治。
我們再看“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這一句。此句中“使民重死”與“不遠徙”究竟為并列分句抑或因果分句?河上公于“使民重死”下注曰:“君能為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貪生也。”又于“而不遠徙”下注曰:“政令不煩則民安其業(yè),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也?!狈轴尪?,各有因果,可見其以此為并列分句。但王弼注則曰:“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眲t以為因果。從全章句式來看,當(dāng)以王說為是。
此句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均作“使民重死而遠徙”,世傳今本除遂州本作“使民重死而不徙”之外,其他本均作“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斑h徙”與“不遠徙”義相對立,校之經(jīng)文,老子主張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足見他不僅反對民之“遠徙”,也同樣反對“不遠徙”,主張使民安居而不徙。故而“遠徙”之“遠”字,非做“遠近”解的副詞,而是做“疏”、“離”解的動詞?!稄V雅·釋沽》曰:“遠,疏也?!薄秶Z·周語》曰:“將有遠志?!薄稌x語》曰:“諸侯遠己?!薄墩撜Z·學(xué)而》曰:“遠恥辱也?!痹诖恕斑h”都訓(xùn)“離”。在上古漢語中“遠”的這種用法是很常見的,再如《論語·雍也》曰:“敬鬼神而遠之?!薄秴问洗呵铩ぶ印吩唬骸霸妇h易牙、豎刁、常之巫、衛(wèi)公子啟方?!边@些“遠”都是“疏遠、遠離”的意思。帛書甲、乙本“使民重死而遠徙”,猶言使民重死而不離別遷徙,即使民重視生命而避免流動。因后人誤認為“遠”為“遠近”之義,又疑“遠徙”義不相屬,故于“遠徙”之前增添“不”字,改作“不遠徙”,結(jié)果則與《老子》的本意相違。
總之,對于此章的理解,歷來說法較多,但我們理解此章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
首先,要結(jié)合出土的文獻資料,準(zhǔn)確把握重點字詞的含義,這種方法有時對于某些關(guān)鍵點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上文已經(jīng)作了較多分析,在此不作過多說明。
其次,要從對《老子》全書整體把握的角度看待這一章,不能斷章取義。
老子并不是主張復(fù)古倒退的,在他的理想社會中,仍然有“國”,如“小國”、“鄰國”。而且,在《老子》全書中,老子多次提到天下,經(jīng)常以天下為基礎(chǔ)立論,可見老子的眼光和理想并不是抱殘守缺的,而是廣大深邃的。既然有國,就必然有政府和統(tǒng)治者、治理者,不過代表這個政府的是理想的統(tǒng)治者——“圣人”而已。圣人實行的是理想的政治,老子稱之為“至治之極”,即徹底的無為而治,不過多地干涉老百姓,正如老子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一章)這樣的統(tǒng)治者,雖處在統(tǒng)治地位,人民擁護他而不感到有負擔(dān)。“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六十六章)可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老子針對現(xiàn)實政治的弊病提出來的,是按照自然無為的原則來矯正現(xiàn)實社會而使之理想化,這同還沒有出現(xiàn)國家、政府和君主的原始社會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再次,要從精神實質(zhì)的角度來把握,不能只看表面含義。
“小國寡民”并不是要退回到原始社會,它通過理想化的形式,表達了老子的社會改造構(gòu)想,這一構(gòu)想的深層理念是自然主義,所要形成的是知其文明,守其樸素,和諧自治的理想社會。馮友蘭先生說:“中國的儒家,并不注重為知識而求知識,主要的是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的生活,是中國哲學(xué)的主流。”在這里,老子的道家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則是采用了一種似反實正的方式,深切地表達了對人類早期自然生存狀態(tài)的某種向往和對由文明進步帶來的種種與人的本性背離(異化)的現(xiàn)實生活的抗?fàn)?,這也是老子“尊道貴德”思想的合理邏輯結(jié)果。其中所蘊含的對文明異化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仍不失為我們今天的一面鏡子。
(作者單位:衡水學(xué)院中文系)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