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國
〔關鍵詞〕 六步三階段二分支教學;
習得階段;鞏固階段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03(A)—0040—02
皮連生教授在《學與教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基于現(xiàn)代認知學習論的“廣義知識教學過程”模型,即“六步三階段二分支教學”模型。廣大中學地理教師若能將該模型引入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我想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六步三階段二分支教學”模型簡介
“六步三階段二分支教學”模型(見下圖)反映了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關于知識分類學習的思想。圖中間一列表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左右兩側表示針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教師應采取的教學步驟:1步~4步為學與教的第一階段,即知識的習得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為解決新知識的理解問題。第5步代表知識的鞏固或轉化階段,第6步代表知識的應用階段。而二分支是指從第二階段開始,學習者學得的知識分化為程序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教學也相應地分化為程序性知識的教學和陳述性知識的教學兩個分支。該模型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學習者的學習有著自身獨立的過程,而教本卻無獨立過程,應為學服務,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圍繞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
二、以該模型指導中學地理教學
根據(jù)該模型可知,對于中學地理知識中的陳述性知識的教學宜采用模型中的1步~4步及左側的5步~6步,而對于程序性知識的教學宜采用圖中的1步~4步及右側的5步~6步。無論是哪類知識的教學,其完整的教學過程必須包括六步三階段,缺少任何一步,或者學生的學習不能發(fā)生,或者學生的學習雖然發(fā)生,但不能持久保持。因此,在地理教學中,為使學生的學習發(fā)生并持久保持,教師必須按照模型中的各階段和步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一)知識的習得階段
此階段的學習過程共分四步,教學步驟也相應地分為四步。
1. 引起學生的注意與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對應學習過程中的注意與預期階段)。
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更能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因而,教師在告知學生學習目標時,切忌含混不清,應告知其明確、具體的目標。如“通過對冷鋒與暖鋒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這就是一種含糊的目標說法。如果改為“通過對冷鋒與暖鋒的比較,每個人若能找出冷鋒與暖鋒的四個區(qū)別就為及格”,這樣陳述,目標就顯得具體,具有可測量性。在此階段中,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就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注意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情境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如在“晝夜更替”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由于地球的自轉,地球上晝夜更替的周期是 24小時。若地球不自轉,地球上晝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呢?”學生往往會回答:沒有晝夜的更替。此時教師可告訴學生:晝夜更替的周期是一個回歸年。學生頓時驚訝起來,學習的興趣也因此大增,“注意”自然發(fā)生了。教師也可從日常生活或學生的切身體驗出發(fā)引起學生的注意。
2. 提示學生回憶原有知識(對應學習過程中的激活原有知識階段)。
原有知識是新知識學習的基礎。教師可通過提問、小測驗等方式讓學生回憶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如學習“大氣的熱力狀況”之前,先復習“太陽輻射”的知識;學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之前,先復習“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之前,先復習“大氣的運動”等。
3. 呈現(xiàn)新知識(對應學習過程中的選擇性知識階段)。
在這一階段,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呈現(xiàn)新知識,引起學生的注意,使新知識能被學生有選擇性地感知。為此,教師可根據(jù)新知識性質(zhì)的不同,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如講授式,指導學生自學式,圖表、圖片、模型式等。
教學中,為促進學生有選擇性的感知,教師除給予直觀、新穎的刺激外,還應對學生的知識選擇進行指導,如對重要內(nèi)容提醒學生注意;為重點概念、原理、規(guī)律、關鍵詞作記號;指導學生作記錄等。
4. 闡明新舊知識關系,促進新知識的理解(對應學習過程中的新信息進入原有命題網(wǎng)絡階段)。
在這一階段,如何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成為教學設計的關鍵。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是知識能夠長期保持的基礎?,F(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是促進學生對知識理解和保持的兩種有效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對要學習的材料予以補充細節(jié),舉出實例、作出推論或使之與其他概念形成聯(lián)系,將新學習的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建立聯(lián)系的策略。記筆記就是一種重要的精加工策略,教師應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記筆記,并在課后對筆記進行整理,這樣會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
組織策略是指將學習材料的各部分集合成一個整體并表示出它們之間關系的一種方法。它是一種使新知識內(nèi)容間形成聯(lián)系的策略。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組織策略有歸類法、結構提綱法、知識聯(lián)系框圖法和列表比較法等。舉例如下:
(1)歸類法:
(2)結構提綱法:
(3)知識聯(lián)系框圖法:
(4)列表比較法:
(二)知識的鞏固與轉化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習得的新知識有兩部分,一是陳述性知識,它是指有關事實性或資料性的單純知識,如河流、城市、國家名稱等。二是通過各種變式聯(lián)系轉化而成的程序性知識,它是指按一定的程序理解、操作從而獲得結果的知識,其本身也是處理事物的一套操作規(guī)程。
程序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在這一階段開始分化,針對兩類不同的知識,此階段的教學策略也應有所差異。心理學研究表明,變式練習是由第一階段的陳述性知識向第二階段的程序性知識轉化的最主要條件。因此,在這一階段中,教師應精心設計多種變式練習,并及時對練習結果提供反饋與糾正。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變式練習通常包括兩種類型:文字變式和圖形變式。
(三)知識的遷移與應用階段
這一階段對學生而言,是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對教師而言,則是進行學習結果的測量和評價。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設計測試題,提供知識應用的情境,并針對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反應作出反饋和評價。測量應注意以下幾點:1.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2.要能測出預期的學習結果;3.測量要有效、可靠。
以上部分論述了教師在各階段應完成的任務。下面,筆者以“氣旋和反氣旋”為例,說明“六步三階段二分支教學”模型在地理教學中的具體運用。